黄寿宸《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位业余太极拳爱好者,编著了一本有相当水准的太极拳著作。不可思议吧,偏偏就有人做到了,他就是黄寿宸。作为一名有学问、高素养的“业余”太极拳爱好者,看问题可能更冷静、更客观、更公正、更清晰,所谓“旁观者清”。因此笔者将这本《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推荐给大家。关注“漾太极”,杨志英带您走近这位不简单的黄寿宸—

黄寿宸(1917—1991),浙江省温州市人。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194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会计系,并留校执教,后在杭州之江大学任讲师,曾在上海开设黄寿宸会计师事务所。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解放后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从事会计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出任教研室主任。1961年,历任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担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审计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会计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审计学会副会长、《林业财务与会计》总编等职务。业余练习太极拳,尤爱推手,注意对太极拳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且善于钻研。1948年9月,在众多友人的督劝下,由永嘉出版社出版发行《太极拳术的理论与实际》一书。著者在《序言》中写道:“勉为草成此书,以相同好。”

(该书'初版本’封面和'版权页’照片)

笔者之所以向读者推介此书,是基于作者的特殊身份。因为“作者是一个'业余’的太极拳的学习者,”(见著者<序言>)再加上他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会计师。以这样一种做事缜密的“局外人”视角审视太极拳,可以不受家派师承等因素干扰,这样看问题会更加冷静、更加客观、更加公允。

该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黄元秀、陈微明、许宠厚、杨澄甫、吴志清、武汇川、蔡翼中、金倚天、吴公藻、陈振民、马岳樑、徐致一、唐豪、陈炎林、李寿篯、吴图南、卞人杰、褚民谊、陈子明等人的太极拳著述,以及体育卫生方面的专著整理编写而成,秉承“内容要科学化、通俗化,文字要明白而浅显,要以新理论来解释旧道理,对前人的精华要加以吸收的原则。”(见<序言>)所以他对张三丰之类的创拳说,对王宗岳著述的流传等持否定态度,认为“这些'左道邪术’只是小说家之言,说者说之,是否可靠很难考证。”(见<太极拳史话>)可以说,黄寿宸是公开否认“王宗岳”存在的第一人。另外,这本书没有太极拳套路的图解,因为他觉得对于初学太极拳者而言,按图索骥去自修,难成正果。“必须要'口授心传’,否则极难学好。”(见<序言>)黄氏对此深有体会,他在自己的推手圈子里可谓小有名气,否则不会有那么多人劝其著书。但是,当他遇到真正的高手比如田兆麟时,“一不留神,便觉不支。”(见<自序>)所以黄氏强调“口授心传”的重要性。因此,本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点对太极拳理论的总结和梳理。而在整理太极拳理法时疏于对拳论作者归属的推断,侧重于对拳理拳法关系的理正,故该书是一本很有见地、很有特点的太极拳理论著作。

全书共分五章二十二节,每节分为若干小节,甚至每个小节又分成若干问题,可谓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他在《序言》中这样写道:

“第一章'绪论’,只是一种'引言’,将太极拳的神秘烟幕给以打开,认为太极拳只是一种运动。第二章'太极拳之健身的理论’,将太极拳健身的功效,加以科学上的根据。同时,为使读者多了解一些身心生理卫生的常识,占去了不少篇幅。第三章'太极拳之技击的理论’,提出几点太极拳技击的原则,加以研究。第四章'太极拳之锻炼的方法’,根据笔者过去练拳的经验,提供各种方法,供学习者的参考。第五章'结论’,为解答有些人以为太极拳是唯心论等哲学上的问题,我却以为太极拳可以比作一种艺术。又根据武术之史的演进,我提出太极拳是否还有应该改进的地方,使达到十全十美的地步。最后我以为学习太极拳要做到'知行合一’。”且看“第三章 太极拳之技击的理论”,共分六节,分别为:

第一节  太极拳技击的本质

一、太极拳技击的三种特点

二、太极拳的不易致用

第二节  镇静以及安定重心

一、镇静的重要性

二、怎样安定重心

三、物体的三种平衡状态

第三节  以逸待劳及力与借力(以柔克刚,以小胜大)

一、怎样叫做“不丢不顶”

二、怎样能够“不丢不顶”

三、力的运化及借力

第四节  圆运动的妙处(以顺避害,以轻避重)

一、太极拳的圆运动

二、圆运动的妙用及走化劲

第五节 “听化拿发”之劲的运用

一、什么是太极拳的劲

二、太极拳之劲的运用

第六节  太极拳技击上的几个琐细的问题

该书收录的经典拳论主要包括:《太极拳经》《太极拳解》《十三势行功心解》《十三势歌诀》《推手歌诀》等,主要依据黄元秀《太极拳要义》而整理,其次参考了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拳答问》,再次为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等著作。

书中附录的“太极拳式名称及顺序”和“太极剑式名称和顺序”是杨派太极拳、剑套路。著者认为太极拳的修养在于“松”、“柔”、“悟”,它的“拳式尽可不同,功夫可有上有下,其拳理便不能相差太远,也可说其拳理则一。太极拳是用意不用力,它的动作是圆形的且有虚实。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运劲如抽丝,绵绵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这是太极拳的特色,凡与此种种特色相悖的便不能算是太极拳。”(见<太极拳的内容>)太极拳的正确姿势是“1、虚灵顶劲:头容正直,神贯于顶。2、含胸拔背:胸略内涵,背脊拔起。3、沉肩垂肘:两肩松开,两肘下垂。4、尾闾中正:尾闾要收,不俯不仰。5、腰胯松开:腰胯能松,下盘稳固。6、实腹虚胸:上松下实,气沉丹田。7、立身中正:不偏不倚,支撑八面。”(见<太极拳的正确姿势>)太极拳动作的原则是:1、“动中求静”,2、“分清虚实”,3、“圆的运动”,4、“上下相随”,5、“内外相合”,6、“连绵贯串”,7、“用意不用力”。(见<太极拳的正确动作>)太极拳锻炼应注意的事项是:1、“练拳的时间,最好在早起之后。能够每日早晚(睡前)各练一次更好。”2、“练拳的场地,最好在室外通风之处。”3、“练拳时的衣服要宽松不可使有压迫身体的某一部分,以致妨碍血流及呼吸。”4、“练拳时要心平气和,凝神息虑。”5、“饱食、过饥、酒醉、房事之后、大病之后,都不可勉强练拳。”6、“太极拳最主要的标准是'自然’,所以一切都应任其自然,不可有丝毫的勉强存于其间。”(见<锻炼时应注意的事项>)等等,以上这些都是杨派太极拳著作中常见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黄寿宸所言“太极拳理论与实际”是指杨派太极拳的理论与实践,均宗法于“老三本”。由此可见,这位“业余”太极拳爱好者,其实一点也不业余,实际上很专业!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购买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5.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
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
10.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2.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3.李先五《太极拳》评析兼论于化行《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14.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5.吴公藻《太极拳讲义》评析兼论《吴家太极拳》|新锐太极史论
16.马岳梁、陈振民《吴鉴泉氏的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7.唐豪《太极拳根源》《王宗岳考》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8.徐哲东太极拳著作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