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探秘|走进千古帝王赵匡胤的永昌陵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伟大的存在,虽然没有开创汉唐盛世,但是却造就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富有的朝代。上学那会儿学历史,感觉宋朝是软弱的,特别是宋太祖“黄袍加身”就这么当了皇帝。然后“杯酒释兵权”导致宋朝的战斗力直接被弱化,让那些一块儿打天下的兄弟就这么散了真是不够义气。长大后才懂得这才是大智慧,和平演变达到了宫廷政变一样的目的,却没有流血冲突;“狡兔死,走狗烹”在千古帝王打下江山后从来没有避免,在赵匡胤这里是个例外,收了他们的兵权,但也给了他们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当然也正因为带兵出身、兵权谋天下,赵匡胤非常忌惮军权武力,在政治上重文轻武,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国家也变得很富有。但是跟“强”挂不了勾,总是遭邻居的欺负,辽金收收保护费也就算了,连小小的西夏都来打劫,后来干脆被蒙古给灭了。当然这都是后话。

公元960年赵匡胤当上皇帝后立马就追谥他的老爹赵弘殷为武昭皇帝,葬于永安陵,陵墓位于现在的河南巩义西村乡的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间。从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北宋先后有七位帝王葬在巩义,加上赵弘殷就是七帝八陵。如果不是后来金国掠走了徽宗和钦宗,这里的帝王陵还会持续增加。在赵匡胤当上皇帝的时候,就已经选好了墓地,名字也早就已经起好了叫做“永昌陵”,希望宋朝永远繁荣昌盛之意。位置就在“永安陵”不远。但是太祖在位之时并没有着手修建自己的帝陵,因为赵匡胤感觉死亡离自己还太远,毕竟登上帝王宝座之时自己才33岁。作为真龙天子,怎么也要活个百八十岁,但没想到才做了17年皇帝,就去世了。于是停灵于开封,开始动用大批人力财力修建帝陵,历时整整七个月才完工。然后将灵柩从开封运到巩义进行下葬。从此之后所有的北宋皇帝都是生前不修陵寝,死后才建陵墓。并且要停灵七个月后才可下葬。

当然北宋皇陵是可悲的,永昌陵也不例外,目标太过于显眼,北宋自己当政之时还好,设置了专门的护陵机构。但是就一百多年的时间历史就变了天,金国攻破了宋都,来回两次打劫了北宋皇陵,这其中就包括宋太祖的永昌陵。最可恨的是伪齐政权刘豫,协助金国灭了北宋,在金走后,将巩义境内的七帝八陵全部洗劫了一遍。后来盗墓者也到墓中不时的捡个漏,像比较有名的朱漆黑等等。所以时至今日北宋皇陵除了神道石刻群和后世不断添封土添起来的坟茔应该就再也没有什么留下来了,也难怪连考古学家都懒得进行发掘。

所有的北宋皇陵建造之时,建制大体都是相同的,基本上都是沿用了赵匡胤永昌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下宫、皇后陵组成。上宫从南至北依次为鹊台、乳台、神道石像群、陵台和宫城,下宫位于上宫的西北部,是停放皇帝的棺椁和守陵宫人及陵使官员住的地方。皇后陵在帝陵的西北部,陵园布局与帝陵相同,规模小于帝陵,石雕像数量也减少了一半。两天时间我走访了除永定陵以外的其它六帝七陵,除了永安陵只剩下孤零零的坟茔以外,其它六座帝陵均留有神道石刻群,虽然石刻内容大同小异,但能留存下来都弥足珍贵。这次只说永昌陵,其它的在后续中都会一一讲到。

找到永昌陵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开着导航顺着大路走到地方的时候,发现永昌陵已经被沿路用蓝色铁皮围墙挡了起来,上面写着“**古建公司”找了几次除了锁门的位置没有发现其它进口。放弃后开车快要走到永熙陵拐口的位置时,不甘心的又扭头看了一眼,发现有小路延伸竟然隐约可以看到石人。就将车开到小路口,步行直接走向永昌陵。进去的方向是由北到南,所以最先映入眼前的是巨大的坟茔,其次才是石刻群。石像本身是有流失和缺损的,照片也没有拍全,但大体的石刻布局我基本上是搞清楚了,还是从南到北按顺序说起。

东西两边的石刻是对称着的,除了长得不一样,内容基本相同。在最前面的是两根保存完好的“望柱”,也叫“华表”,甚至可以称呼它为“擎天柱”。它顶天立地,高高在上,是宋太祖至高无上的象征。

石象及训象人各有一对排在望柱之后,大象在古代一直是“吉祥”的象征,是当时进贡的珍品,一同进贡而来的训象人,一头卷发带有明显的异国特征。放在这里可能是国力的炫耀和万象更新之意。

再往北是有瑞禽一对,保存完好,一个为马首,一个为羊头,均有翅膀,身体部件为多种动物部件拼接而成。是古人心中完美的动物形象。两只瑞禽均做起飞状,可能象征着大宋国运一飞冲天。

紧接着的是两个甪端,又叫“独角兽”,是一种形似麒麟样,角长在鼻端的一种瑞兽。它同样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一种动物,相传甪端只陪伴明君,专为英明帝王传书护驾。在这里意指宋太祖赵匡胤是个英明的皇帝。

战马及控马官有两对四组,按形制应该是四匹大马八个石人,但现存有缺失。战马高大威武,控马官比兵马俑里的俑人更有气势。赵匡胤是打仗出身,自然对战马情有独钟,再加上自唐朝以来就有在皇陵前放战马的习俗,沿袭下来不足为怪。

石虎和石羊各有两对,石虎身躯庞大,雕刻细致,造型逼真。石羊造型浑实,通体素面。老虎是尊贵与威严的代表。而羊的性格柔顺温和。将老虎和羊放在一块,象征君主与臣民和平共处。

“藩使”当时在建陵时有三对,同样有丢失。从面部轮廓上可以看出有很明显的异域色彩,手持各种宝物给太祖献宝。彰显出了当时宋朝八方来贺,强大兴盛的国力国威。

文臣,武将四对,文官以宰相为首,武官以枢密使为首,按上朝排列次序文官在武官之上,因而陵墓石刻中文臣像居北、武臣像位南。石象中的文、武臣服饰相同,其区别仅在文臣执笏板、武臣拄长剑。放在这里俨然就像一副朝堂之上的场景。

在古代四门各有一对石狮把守,现在永昌陵中仅存了一对,排列的位置在文臣武士北边,但并没有与之对齐,而是各往内收了走一两米的位置。放在这里当然是为了看陵护院,震慑辟邪。

关键时刻还是要靠武将守门的,镇门将士一对被刻画的最为精细逼真,表情中带有几分威严,现代人来看还有点萌。拿的武器也比较潮流,手持锤子比美国的雷神早了一千多年。

最接近陵寝的是宫人,位于南门内、陵台前。最初有2对4人的,现在孤零零的剩下了一个,还“站”的有些歪斜。它们面目清秀,是专门伺候太祖皇帝的,与后世的太监宫女非常相像,跟皇帝走的比较近。

最后当然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台了,一个巨大的坟茔是敬仰的后人不断的添土添起来的。墓碑所立年代也不会太远,毕竟是开国皇帝,还是有很多人前来祭拜的。现代人还打了一张历史课本上赵匡胤的照片置于墓碑之上,是一种对亡灵的寄托吧。

接近七点半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个人,荒郊野岭与帝王相伴还是很怵的,当时就吓了一跳。平复以后,做了个简单的沟通是帝陵的看护人员,说上面有要求永昌陵是不许拍照的,其实我已经拍的差不多了,天也要黑了,就赶紧离开了。遥想宋太祖当年终结乱世,文以治国,武以安邦,是何等的英雄。再回望永昌陵里野草丛生,地里散落着当年留存的石像,道不出来的落寞和苍凉。

图文均系本人原创,请勿私自用于其它用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