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纪事(7)—— 难忘那座水电站 2024-07-30 04:52:14 我漫步在家乡的河岸边,寻寻觅觅,睹物驰怀,心中翻腾着一桩桩陈年往事。眼前这一处孤零零的石屋,再一次触动了我对那个村办小水电站的美好的回忆。石屋傍山而建,坐北面南,土石结构,与旧时的普通民房没有什么区别。紧傍石屋的是一条废弃的水渠,渠道与底下的河道有几米高的落差,这为引水发电提供了必需的地势条件。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石屋的木质门窗早已不复存在,室内淤积了厚厚的泥沙,只是房屋的框架结构尚好,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倔强地矗立在这荒郊野外。岁月蹉跎,这间石屋显然已经被冷落多年,年轻一点的新生代村民更不知道它的前世今生,然而我清楚地记得:这就是当年的水电站,从这里输出的电流曾经照亮整个村落,也点亮了我的童年。家乡的水电站为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所建,在当时,这曾经是一件轰动山川的大事。我们村最早建水电站是在1967年,当时的村支部书记是一位敢作敢为的年轻人,他响应国家大办农村水电的号召,动员乡亲们自己动手建水电站。说干就干,他带领村民们筑坝,开渠,盖房,很快完成了水电站的基础设施。发电机和电线、电灯等全部设施材料都是县水利部门无偿支援的,记得当时好像没有变压器,从电站到村里一公里多的路段直接是低压输电,砍伐直溜溜的树干做电线杆。电线分为不同的颜色型号,村外村内的主干线用的是黑胶线,入户用的是红黄两种颜色塑胶包裹外皮的铝线,红色的是火线,黄色的是零线,室内吊灯用的是花色软线,灯泡是采用钨丝发光的白炽灯,15度、25度、40度不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水电站大功告成,村里人第一次用上了电灯照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流传着这样一些家喻户晓的口头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这是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朴素的理解,也寄托了对电气化、机械化时代的美好憧憬。在兴建电站的劳动中,大家激情满怀,感觉正在“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第一次试机通电的那个晚上,乡亲们高兴万分,灯亮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大街小巷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在此之前,足不出户的山里人并不知道电为何物,因此也闹出了许多笑话,后院的老奶奶眼巴巴瞅着屋梁上的灯泡发愣,疑疑惑惑地追问:从哪里给灯泡加油啊?不添油这灯怎么会亮?前院的老爷爷在煤油灯火头上点烟习惯了,拿着旱烟锅凑到灯泡上,点了半天点不着,一烟袋锅下去把灯泡敲得粉碎。我们村办水电站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先选的位置由于落差不够,发出的电量电压低,灯光像萤火虫般昏暗,后来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另选了现在的位置重建,发电效果得到了改观,灯光亮了许多。直到七十年代末高压电引入村中,这座水电站一直沿用了十来年之久,为解决照明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电,真方便。”水电站的建立,使村民们的生活产生了划时代的改变。没有电的时候,靠煤油灯照明,生产队开会记工用罩子灯,给牲口添草或者出门办什么事情用的是可以手提的“马灯”,一家一户照明用的灯很简单,随便找个墨水瓶或者药瓶子,在瓶盖上固定根细铁管,揉个棉花条或者把几条棉线搓到一起串进铁管做为灯芯子,一盏煤油灯就可以用了。村中唱大戏的时候,舞台上挂的是汽油灯,这比煤油灯亮了许多。那时的煤油叫“洋油”,是按人口限量供应的,为了省油,在黑灯瞎火的夜晚,多数人都是早早就躺下睡觉了。水电站建成后,全村统一供电,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大街小巷明朗朗的。冬季漫长的夜晚,男人们凑在灯下拉家常摆龙门阵,妇女们在灯光下做布鞋纺棉线,孩子们借着路灯的光亮走街串巷捉迷藏。我受益最大的是可以在灯下看书了,起先点煤油灯看书,母亲总是抱怨费油,时不时催我早点入睡或者把灯头压得小了又小,现在用电灯了,再也不必担心家中的“羊油”能否用到月底,母亲也就不再干预我。在电灯光下,我读了那个时候所有能找到的书籍,完成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业。因为率先用电,我们这个人多地少的穷村再不遭人嫌弃,最直接的影响是年轻人娶媳妇容易多了。每逢年节,村里的“文工团”都要表演“样板戏”,这时汽油灯已经让位于电灯,十多盏大度数的灯泡裹上大红大绿的棉纱,彩灯闪烁,把舞台照耀得金碧辉煌。周边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戏,在这神奇的“电”的诱惑下,外村的姑娘找上门来,本村的姑娘也不再愿意外嫁,于是这个远近闻名的“光棍村”很快消除了光棍。我的目光回到眼前这座石屋,昔日的发电设施早已没有踪迹,但我还是对这座已经消逝的小小水电站深表敬意。在那电力资源极端匮乏的年代,它生发光明驱逐黑暗,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也应该感谢当年带着大家办电的支部书记,还有那位常年起早贪黑发电送电的电站管理员,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农村人的幸福。历史可以成为过去,但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 作者简介:青山依旧,本名郝永渠,河北省邢台县人,大学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原邢台县浆水中学校长。 赞 (0) 相关推荐 油房村的路灯亮了! 文|图 周亚军 "现如今,农村也和县城一样了,安了太阳能路灯后,晚上干个农活."游门子"再也不用摸黑了."这是丹凤县龙驹寨街道办事处油房村村民逢人就说的一句话. ... 老一辈记忆中无处不在的油灯,你知道几种? | 老底子 每当夜幕降临,无数绚丽的灯光 便会从大街小巷中亮起 为匆匆的行人点亮回家的路 不过,在生活拮据的年代 人们是没有这么好的照明条件的 闵行老一辈人的少年时代 是用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灯具 度过漫漫黑夜的 ... 想起煤油灯 我:你看见过煤油灯吗? 儿子:别说看见过听都没听说过! 这是曾经一次我和儿子关于煤油灯的对话,他没看见过,听说过煤油灯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现在大街上到处华灯绽放.灯火辉煌,回到家打开电灯,屋里一片光明 ... 一盏灯 本文作者:高喜林 人类发现火,距今有几十万年了,自从有了火也就开始懂得了照明,懂得了照明也就逐渐发明了灯.自从有了灯,人们的学习.工作有了更充分的时间和更便利的条件,生活更加有了情调. 战国时期灯具 ... 《西北作家》第068期 王贞虎散文《煤油灯》 <西北作家>恭贺: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休刊通知:2017年1月25日--2月1日 煤油灯 王贞虎 生不逢时的你,一定没有见过煤油灯,你更不能体会我那没有电灯的苦涩童年时代. 上个世纪七○ ... 煤油说 煤油说 <青海那点事>之十七 感谢台湾那个曹科长先生,因了他说"大陆用煤油炸油条",才想起就煤油有关的事铺陈一篇小文.先得对曹先生讲一句:你很有必要去看医生了耶,精神病 ... 国印乡痕| 说灯 全文共2168字 阅读全文需7分钟 几天前,卧室的灯暗了下来,不知何故,又开关了几次还不亮,看看其它地方都无异常,便知是灯管出了问题,俗话称--烧了. 第二天,买灯管前,怕出错先用手机 ... 陈建伟丨远逝的煤油灯 前些日子我回农村老家,一天,突然停电了,屋内没有准备蜡烛,一片漆黑,我搬个板凳坐在院子等着来电,看见邻居家微弱的灯光,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的煤油灯,往事一幕幕在眼前闪现. 说起煤油灯,很多父辈们都很熟悉 ... 家乡纪事(4)—— 难忘那芦花飘飞的岁月 深秋时节,漫步在故乡的那条大河边,想起了那曾经的沿河的芦苇,还有那些与芦苇相关的故事. 曾几何时,家乡上东峪村的河岸边到处都是苇田.从上游与南野河村交界处的石鳖崖,到老连沟岗,再到河西.河东.河南和大 ... 金沙江,我国第一水电基地:总投资超5000亿,由27座水电站组成 我国第一水电基地:总投资超5000亿,由27座水电站组成 习惯上,人们把中国的第一大河长江分为三段,分别是起于青海.四川交界处玉树州直门达止于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口的上游段,起于宜昌市三江口止于江西湖口的 ... 【水电】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将在泽拉夫善河建设两座水电站 2021年6月9日,(微信公众号:TAJIKIBC)据"亚洲快讯"的消息称,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将在泽拉夫善河上建设两座水力发电厂.乌兹别克斯坦能源部长阿里舍.苏托诺夫披露细节 ... 悦读丨家乡味道一一难忘的红薯干! 老家豫南 ID:ljyn_888 本公众号侧重豫南风土人情.风景人文.资讯信息.专注原创.欢迎投稿.交流.微信:37096414 QQ:652371646 文/漂泊的人 图/网络 近日朋友送我一 ... 【家乡纪事】小镇电影院 | 作者 徐方芳 小镇电影院 徐方芳 通往记忆的花园的路径一定多的超过我的想象,人可以从一些微小的情节上找到突破,而后在瞬间毫不拐弯抹角地回溯到早已被后来的人,后来的事阻隔又阻隔的过往,回忆是件奇妙的事情,有时奇妙到让 ... 哈萨克计划新建4座燃气电站和13座水电站 日前,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部长诺加耶夫当天出席政府会议时表示,为解决哈国内冗余电力不足问题,计划到2025年前,在哈南部地区新建4座燃气轮机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300兆瓦:新建13座水电站,总装机 ... 家乡纪事(3)—— 河道两岸稻谷香 稻谷产自南方水田,曾几何时,北方农村人吃大米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老家上东峪村曾经大面积种植水稻. 自古以来,我的家乡是不产水稻的.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下游十多 ... 家乡纪事(5)—— 5号骡子3号驴 每每提起生产队时期的陈年旧事,就会想到队里的那两头最得力的牲畜--5号骡子3号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业生产是以生产队为基础集体经营的.每个生产队都建有一个很大的牲口棚,养着牛.驴.马.骡子等几十 ... 家乡纪事(6)—— 想起了曾经的扬水站 早晨,漫步在村外的水泥路上,一边是山,一边是田野.尽管正值秋收季节,心中却难有半点喜悦. 天公不作美,一场特大的旱灾肆虐般蹂躏着这块土地,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枯萎的景象. 田野里,玉米叶子羞涩地打着卷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