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正言顺有多重要?在中间派势大时,名正言顺足以决定胜负。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20-08-04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安皇帝 建光元年 公元121年
二月,皇太后寝疾,癸亥,赦天下。
三月,癸巳,皇太后邓氏崩。
未及大敛,帝复申前命,封邓骘为上蔡侯,位特进。丙午,葬和熹皇后。
【译文】二月,邓太后病重,十二日,大赦天下。
三月十三日,邓太后驾崩。
尚未入殓,安帝便重申先前发布的命令,将邓骘封为上蔡侯,位居特进。
二十六日,安葬和熹皇后(指邓太后,邓后是和帝的皇后,熹是封号,故称和熹皇后)。
【解析】这一段材料昨天谈过了,邓太后去世的消息扩散开来,形势发生了实质性的转变。
事见:当领导开始畏惧和讨好你时,就该小心了
期间邓骘被稳住了,错过了自救的时机,没有在形势将变未变之时封锁消息谋废立,因此失去了政治合法性,最终导致众人心理认知上的劣势,这是势上的溃败。
很多人有疑惑,为什么太后去世的消息一传开,邓骘就处于劣势,失去有所作为的能力了?我觉得有必要详细谈谈。
邓太后去世的消息扩散以后,若邓骘再想谋废立,在所有人眼中,就不是太后要废安帝,而是邓骘自己想谋反,一旦行为被定义为谋反,是难以成功的。
比如说霍光废汉废帝刘贺,用的是上官太后的名义;司马懿废曹爽,用的是郭太后的名义;张居正常年摄政,用的也是李太后的授权。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有理,有理则跟随者众,跟随者众则势不可挡;
一旦邓太后去世的消息成为大家公认的事情,邓骘就无法通过邓太后发诏书了,也就失去了政治合法性,再想有所作为,就门前车马稀了。
除非邓骘难以切割的关系人像王莽一样多,多到遍地都是,多到明目张胆的为所欲为。
王政君从皇后到皇太后到太皇太后,王家盘踞在核心权力圈子61年,邓绥才19年,所以从家族的政治积累上讲,邓骘和王莽的权势是完全没法比的。
现在太后一死,失去了最高解释权,名不正言不顺,实力又不足以让大家相信一定能赢。
除了难以切割的关系人,大家总不可能跟着你谋反,谋反是高风险的事情,而且名声也很臭。
三公九卿、封疆大吏,大家都吃九个馒头了,进步有限,再刀头舔血,不值当,因此非常保守。
除了野心家,何必冒着破灭家族的风险去吃最后一个馒头?
而想通过谋反一夜暴富者,又大多是低位者,在古代常见的一般就是宦官,宦官地位不高,受人歧视,无论从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有证明自己、一夜暴富的诉求。
所以说,一旦名不正言不顺,大家可以想象这样搭建的组织是个什么样子的。
只有三种人:利益难以切割的关系人、野心家以及梦想一夜暴富的低位投机者。
其中必须以利益难以切割的关系人为主体。若是这个主体不足以抗衡整个外部环境,就会沦为少数派,即使取得了暂时性的成功,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要么在外部对抗中丧失基本盘,随后遭遇野心家的背叛,或遭遇投机者的出卖,而现实情况往往是兼而有之。
一句话总结就是,一旦邓太后去世的消息散播开来,邓骘就难以争取到中间派了。
在左派与右派旗鼓相当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在中间派足以决定胜负的时候。
由于中间派联盟的松散性和保守性,他们必定是站在名正言顺者一方的,站在邓骘的角度,这个时候中间派就变成了反对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