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与丈夫相差31岁,恩爱14年,41岁冠夫姓改嫁后,晚年却孤身40年
千金小姐、天才画家、外交夫人、大艺术家、人民教师......以上这些,都是她的身份,她的标签。其中,艺术家是最符合她的一个形容。
可以说,她是一位培育了众多美术天才,且影响了一整代画坛后辈的杰出艺术家。
此人即是张荔英,中国第一代女性油画家,南洋画派的女先锋,新加坡的国宝级女艺术家。
图 | 张荔英《自画像》,1946年
在民国那个时代,张荔英的画作可是深受各国各地人士的喜爱,法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各界名人都曾收藏过她的作品。据说,马来西亚“国父”东姑阿都拉曼曾收藏了她三幅画作。
当然,她也深受本国人士的喜爱。于2013年,张荔英创作生涯中最出色的作品《莲花颂》便以916万港元的价格拍卖出去。
不过,这位艺术家的传奇可不只表现在事业上,还在于她的婚姻上。
图 | 张荔英
年少成名
1906年,张荔英出生于浙江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父张静江是当地的商业才子,坐拥无数财产。他早年间曾在巴黎经营过中国古董、丝绸、茶叶等生意,在赚了许多钱后还资助了孙中山以及同盟会。因此,孙中山尊称他为“革命圣人”。而张母姚蕙则是苏州城里的千金小姐,典型的名门闺秀。
优秀的父母总能教出优秀的孩子。张静江与姚蕙共育有五个女儿,个个有才有颜,号称“五朵金花”。由于张静江的生意遍及欧美各国,张家五姐妹从小便跟着一起闯荡,游历世界,其阅历可比普通人要广得多。
可以说,这五朵金花不仅通晓东方礼教,还懂得西方礼仪,所谓是“上承古典闺秀余绪之外,又别具西方之新姿”。
其中,最属张荔英这朵金花最美艳,最出色,最耀眼。
自幼年懂事起,张荔英便在艺术绘画方面崭露头角,还立志要当画家。为此,张静江和姚蕙特意请了俄国私人教师来家中教她油画。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话不管在哪个年代,都是正确有理的。出于兴趣,张荔英在绘画学习上花了许多功夫。而这从小到大的努力,便换来了今朝的成功。
1926年,高中毕业后,张荔英进入美国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开始正式学习艺术基础。随后,她又前往巴黎的克拉洛西美术专科学校与比娄学院接受私人美术训练。
四年后,学有所成的张荔英参加了巴黎秋季沙龙,年仅24岁的她,所绘作品便多次入选独立沙龙及杜勒利沙龙。期间,巴黎第如迭坡美术馆还收藏了一幅她的作品。
年纪轻轻,便在巴黎这座美术殿堂里有了“一名”之地,这无疑是对张荔英最大的肯定了。而正当她在画坛上出名时,爱情也紧随其后,缓缓到来。
坠入爱河
尚未遇见爱情前,她本已决定了献身艺术,终生不嫁。可在遇见对的人时,昔日说过的“独身”统统都已不作数。
1930年,在“国母”宋庆龄的介绍下,张荔英嫁给了著名的“铁腕外交家”陈友仁。
一位是优秀画家,一位是外交英雄,两人能够走在一起,按理说应该是天作之合才对。然而,张荔英的这桩婚姻却受到了亲人们的极力反对。
其中,身为父亲的张静江最不同意这门亲事。且不说两人年龄差了31岁,就单论他与陈友仁政见不同这一点,便足够让他不认同这女婿了。
其次,更让张静江反对的是,陈友仁是一个居无定所,流亡海外的老男人,要让他把宝贝女儿嫁给这等人,他是千万个不舍。
图 | 张荔英与陈友仁
可张荔英不在意,也不介意。她虽是豪门千金,有钱有才,但她一点也不在意自己嫁的人是个没有安定住处的穷光蛋。当然,就连陈友仁曾经有过妻子,有了四个子女一事,她都不介意,更别谈过流亡生活了。
于张荔英而言,陈友仁就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正直的品格,崇高的气节,无不让张荔英为之折服。因此,陈友仁身上的一切不完美,她都可以接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张荔英在这一事上完全不听从父母意见。张静江不同意,那她就求到同意,还专门写了一封信去陈述自己与陈友仁相识相爱的过程。在信中,她也提及了自己因为与陈友仁相爱,所以放弃了“为艺术终身不嫁的诺言”。
随后,陈友仁也写了一封信给张静江。只是,这信中内容并不和张荔英一样,他没有请求张静江同意,而是写了自己对张荔英的深情爱意。
据说,张静江看了之后还发怒了。但生气归生气,女儿喜欢,他也无可奈何,执拗到最后也只能妥协。为人父,他只求陈友仁是真心待自己的掌上明珠。
但其实,同意了这门亲事后,张静江内心还是有所不满的,他曾说:“张荔英这段婚姻大概不会长久。”
一语成谶,张荔英和陈友仁的婚姻确实没能长久,他们的幸福生活仅仅只有14年。
共度风雨
婚后,虽然陈友仁因为政治上的风波而处于被通缉的情况,可两人的生活却仍过得十分惬意,漂泊但幸福。
闲暇时,他们二人会手牵着手,漫步在塞纳河边,偶尔还会一同去卢浮宫观摩画展,或者去欣赏法国的画家沙龙。
总之,只要是张荔英喜欢的,陈友仁都会陪着她去做。
平常,他除了关心社会时事之外,还会留心画坛上的事。对于张荔英的事业,陈友仁更是大力支持,不是专门陪张荔英去郊外写生,就是亲自为她举办画展。据说,陈友仁当时还是张荔英专用的肖像模特。
对此事,张荔英也曾说道:“从一开始,在巴黎的时候,友仁一直都喜欢绘画,所以当我告诉他我要学美术,他不惊讶,只说那是好事,他帮得上忙……而且他随时都愿意为我摆姿势。这对画家是有帮助的。”
可惜,这样幸福悠闲的生活并没能持续多久。
抗战爆发后,陈友仁便立刻动身前往香港,与众多热血青年一起从事抗日活动。后来,香港沦陷,他和张荔英被日军逮捕,押送至上海软禁。
在被监禁的日子里,张荔英从未抱怨过,她所做的,便是陪伴着陈友仁。期间,她一直为陈友仁画肖像画,有时还会以自画像的形式记录两人这段幽禁岁月。
待抗日战争快要接近结束时,张荔英本以为自己也能迎来幸福生活了,可不料,于1944年,陈友仁便一病不起,于上海逝世。而她自己,仍然只能过着被软禁的生活,直至二战结束,受禁3年的她才恢复自由。
自此以后,在没有陈友仁的世界里,张荔英便以卖画为生,并先后在上海、纽约、巴黎等地都办过画展。其中展列作品上的签名不再是她的名字,而是“CHEN”,陈友仁的陈。
这是她纪念陈友仁的方式,也是她对陈友仁的爱意。早在与陈友仁结婚时,张荔英便已随夫姓了,纵使是陈友仁逝世后,还是自己后来改嫁陈友仁好友何永佶时,她都没有换过姓。
而关于1947年再嫁一事,张荔英曾对其做过解释,她说:“在经历过与陈友仁的美好婚姻后,我曾很肯定自己不会再次踏入婚姻,也打算从此献身于喜爱的艺术事业中去。不过,我最后还是被陈的好友、认识了10年的何永佶博士以及他的同事们说服了。他们说,‘在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一个人生活实在是太孤单了。’”
确实,一个人生活太孤单,可若是相伴之人非同道之人,那么,孤单也未尝不好。
何永佶虽是陈友仁好友,但两人性格却不同。陈友仁正直能干,且不卑不亢,可何永佶不是这样。他这一生换过不少职业,没有一样工作能做得长久,工作在他眼里仿佛是过家家一样。和张荔英结婚后,他更是变本加厉,认为“靠太太一个人卖画足以养活两个人”。
对此,张荔英特别不满。渐渐的,两人感情有了裂痕,于1953年离婚。
自此以后,张荔英便不再期待爱情了,接下来的她,一心都在自己的事业上。
桃李满门
1954年,张荔英在新加坡南洋美術专科学校校长林学大的邀请下,担任该校校长27年,并任素描与油画课程的教授,培育了新加坡无数热爱绘画的莘莘学子。
而且,每一年张荔英都会带一个毕业班。期间,不管是哪个班,她都会说:这是“我最偏爱的一个班”。身为教师,她的爱从来都是公平的。
除此之外,张荔英还会在分别时,为这些学生写一篇离别感言。这既是为他们的青春划上句号,也是为他们的未来写上序言。
后来,张荔英还把自己画作拍卖所得的资金用来设立张荔英美术教育基金会,以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如此无私的人,怎能让人不敬仰?
步入晚年后,张荔英所做的贡献慢慢得到了嘉奖。1982年,张荔英被新加坡政府授予国家文化艺术奖章,以表彰她在新加坡视觉艺术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1985年,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属下的国家画廊专门为张荔英举办了一场“新加坡先驱画家:张荔英1985年回顾展”,共有172幅作品在此展览上供人欣赏。
1993年,张荔英于新加坡逝世,享年87岁。她这漂泊的人生,就此结束。
纵观张荔英这一生,事业虽有成,可爱情却不够圆满。她勇敢追求真爱,可爱人却早早地抛她一人在世间,这无疑是一种遗憾。
可天长地久有时尽,不圆满的爱情也是爱情,她与陈友仁那跨越31年代沟的爱,也是深沉而热烈的。正如她晚年所说:“夫妻虽然婚姻14载,但真正耳鬓厮磨的时光也不过10余年,要是当时能够多陪陪丈夫,那该有多好。”
年至白头,张荔英心里挂念的依旧是陈友仁,别无他人。
图 | 张荔英登上《良友画报》封面
图 | 张荔英作品
文 | 千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