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蝉鸣炎夏居高声自远:古诗词中的咏蝉之作

□李学朴

蝉,在大自然里是很不起眼的小昆虫,但它却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以致历代以蝉为描写对象的作品迭出不穷。在《诗经》中,蝉称螓,《卫风·硕人》:螓首蛾眉;蜩,《豳风·七月》:五月鸣蜩;螗,《大雅·荡》:如蜩如螗。在《尔雅》中,有十一种叫法,分别是螂蜩、螗蜩、蜻蜻、茅蜩、蝒、马蜩、蜺、寒蜩等。扬雄的《方言》中,则又多出十种称呼,分别是蛉蛄,蟪蛄等。其他尚有胡蝉、蝘、蚱、蝉等。

翻检一下《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唐诗》《全宋词》等总集便知,那些篇中偶尔一两句写蝉的作品不仅俯拾即是,就是题作《蝉赋》《咏蝉》之类专以蝉作吟咏对象的篇什也不少。在古人看来,蝉的生活习性是栖居高枝,而不衔草木筑巢;弃秽饮露,而不以粒粟为食;高标孤处,无求少欲。因此,蝉一到文人的笔下,经过先贤的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以至人格化后,就成了高尚人格的象征。

历代咏蝉之作把蝉作为高尚人格的化身来讴歌,首先是赞其性情清洁。如,晋陆云《寒蝉赋》:“含气饮露则其清也。”晋傅玄《蝉赋》:“美兹蝉之纯洁兮,禀阴阳之微灵。”萧统《蝉赞》:“兹虫清絜,惟露是餐。”等等。可见,蝉餐风饮露,吸天地自然之精气,才在文人的笔下博得了“清洁”的美誉。其次,咏蝉之作常把蝉的不食黍稷、托身枝条的习性当作廉俭的美德称颂。《淮南子·附形训篇》:“蝉饮而不食”,蝉的这种习性就切合了古代儒家所标榜的“君子”形象。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浩,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古人的眼中,蝉性高洁,入土重生,蜕变新生,这些外观特征都符合了古人追求洁身自好,追求永生、新生的朴素愿望。三国曹植《蝉赋》:“唯夫蝉之清素兮,潜厥类乎太阴。在盛阳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内含和而弗食兮,与众物而无求。栖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晋陆机《寒蝉赋·序》中更赋予其高尚君子的五德:“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食,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候守时,则其信也;加以冠冕,则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成了孤傲脱俗、高风亮节的君子之德的最好象征。

用蝉来表达愁思的诗作也不少,朋友之间的友谊,对故乡的思念,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离忧别愁,都可以借蝉来表现。陆云:“思风居以翘竦,仰伫立而哀鸣;苦夫岁聿云暮,天上其凉,感运悲声,贫士含伤”;褚玠:“愁人兮易惊,静听兮伤情”;颜之推:“听秋蝉,蝉悲非一处”;卢思道:“听鸣蝉,此听悲无极”;李百药:“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雍陶:“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各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

唐代诗人李商的五律《蝉》

蝉鸣与悲愁情绪的联系,也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晋崔豹《古今注》:“牛亨问曰:'蝉名齐女者何?’答曰:'齐王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故世名蝉曰齐女也。’”这里记的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回答牛亨提出的“蝉为什么又称齐女”这个问题,讲出的一个典故。事情当然不一定是真的,但说明这个典故产生得很早,包含着一个女性的悲情故事。这里没有明说齐王后为什么“忿”,但显然不会是因为政治的原因,最有可能是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够想象的是,齐后是因为失宠,她怨恨齐王的薄情而致病,幽郁而死。如果是这样,难能成为一个典故。她死后变成了一只蝉,在树上不断发出悲鸣,向世人倾诉她心中的痛苦。于是,蝉就有了齐女的别称,同时它的鸣声也就被赋予悲切、哀怨的含义。

蝉本是一种很普通的昆虫,但是在华夏古代先民的心目中却对之充满了好奇。关于它的生成,古人有很多神话传说。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蝉,未脱时名复育,相传言蛣蜣所化。秀才韦翾庄在杜曲,尝冬中掘树根,见复育附于朽处,怪之。村人言蝉固朽木所化也,翾因剖一视之,腹中犹实烂木。”故人们认为蝉是由朽木化成,而汉王充《论衡》云:“蛴螬化腹蜟,腹蜟坼背出而为蝉。”

旧时的我和伙伴们,夏日里为了捕捉蝉,经常结伴去运河大堤河岸边的树林里,个个手里拿一根长长的竹竿,为了增加其长度,在竿的上端再插上一根更细小的竹枝或树枝。然后,从家里拿一把麦粒,边走边放在嘴里反复咀嚼,吐出渣皮,剩下质白发黏的“面筋”用手敷涂在竹竿上,然后躬着腰蹑行于树下,循声看准蝉伏在哪枝树枝上,慢慢地举竿上去将它的翅粘住,随即迅速落竿捕拿。粘时有许多技巧,一是举竿时尽量别碰出大的响声,尤其不要碰到它所在的树枝;二是举竿的方位要选择好,不要将竿子的阴影遮住它,不要使竿来回晃动,以免蝉飞逃。捉到后,伙伴们喜欢拿在手中听蝉的叫唤,但手中的叫声,显得单调和低沉多了,然后把它放进竹编的小篓子里,跨在身上,再接着捕捉。记得有一次,我捉了二十多只蝉,受到了他们的赞许,心里真是美滋滋的! 一年年过去了,蝉总是一代代的繁衍着,从黑暗中成长,在迎接光明的时刻,生命也便到了终点。可是,它却仍然是那么我行我素地生存着,并且能够充分利用生命终结前的岁月,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0)

相关推荐

  • 蝉鸣声脆

    文  原创  图  来自网络 蝉鸣声脆 又闻蝉鸣声声,清脆嘹亮,"知了--知了--"叫个不停,引我走进缤纷的记忆,回到童年的小村. 儿时的家乡还很贫穷,每到春季青黄不接时候,很多人 ...

  • 【诗词鉴赏】且听蝉吟,十首听蝉的古诗词,在夏日那一声声蝉鸣!

    品 ADMIRE 鉴 烈阳炽盛,暑气渐浓,枝叶繁茂,绿荫葱葱,蝉鸣声渐起,夏意正当时.蝉鸣声声,宣示着夏的活力和热情.自古以来,蝉就被骚人墨客们所歌颂.蝉声中即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 ...

  • 散文诗||夏天在蝉鸣之前(外一章)

    夏天在蝉鸣之前 春转夏,风乱了方向,只把色彩深浅接力.但在蝉鸣之前,夏还留着春的痕迹. 不仅从颜色看,也从感觉上.至少,我的山上就是这样子. 树上的鸟儿,依然唱个不停,一天比一天早,一天比一天亮:小花 ...

  • 七月,但惜夏日长

    六月终,七月启, 盛夏时光悄然至.   岁月匆匆, 一转眼,就到了七月, 2021年,也过去了一半. 站在六月的尾巴,请告诉自己: 往事已过,万事可期. 七月,盛夏, 万物葱茏,热烈生长, 而我们又有 ...

  • 又到一年捕蝉时

    在上班途中,偶尔听到一阵阵蝉鸣声,在虽然不大却是繁华而又喧嚣热闹的城市听到熟悉的声音,恍然大悟,夏至到了,炎热的夏季到了.要知道没有蝉鸣的夏天不是完整的夏天,不是完美的季节.火热的夏天,也是与蝉共鸣的 ...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沧浪诗话」

    原文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①緌:本指帽带,这里指蝉头部的触须. ②疏:稀,不稠密. ③藉:凭借. 译文 蝉低垂着头正在饮用清纯的露水,清脆的响声从稀的 ...

  • 居高声自远,清韵出疏桐——余映潮老师讲座听课侧记

    居高声自远,清韵出疏桐 --余映潮老师讲座听课侧记 王海燕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我有幸聆听了语文教育家余映潮老师专为语文报社全体编辑所作的报告<"精致"与" ...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市五中十六届校优质课语文组选手赛前演练

    冬日的暖阳透过窗棂洒满整个一楼会议室,这里,语文组的全体老师正在进行每周的教研活动.今天的教研主题是听评刘艳芳和李燕两位老师的优质课. 刘艳芳老师是今年通过竞争激烈的招教考试新入编的老师,个人素质极高 ...

  • 咏蝉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不论夏日秋天,能听得一两声蝉鸣,总会带给人许多遐思.偶尔翻阅<全唐诗>,仿佛听见了遥远的蝉声--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虞世南的<咏蝉>.虞世 ...

  • 蝉·诗词收藏|十七首,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唐]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

  • 居高声自远| 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并 ...

  • 仲夏蝉诗七首:居高声自远,一树碧无情

    七首蝉诗赏读,从玉蝉,蝉翼,蝉鬓,蝉声看蝉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 窗外忽然有知了的鸣叫,但还弱.蝉仿佛和夏天共进退,越是大太阳和高热,蝉声越响亮.蝉声起来,就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小时候,常常会和小伙伴一起捉 ...

  • 仲夏蝉诗七首:居高声自远,一树碧无情(先秦·宋玉、魏晋·曹丕、南北朝·薛道衡、南北朝·沈约、唐·虞世南、李商隐、唐·来鸪)

    七首蝉诗赏读,从玉蝉,蝉翼,蝉鬓,蝉声看蝉在历史中的地位变迁 窗外忽然有知了的鸣叫,但还弱.蝉仿佛和夏天共进退,越是大太阳和高热,蝉声越响亮.蝉声起来,就意味着盛夏的到来.小时候,常常会和小伙伴一起捉 ...

  • 居高声自远——名家笔下的蝉

    2021-07-10 06:48·一点书画 蝉在中国代表复活和永生,这和它的生长特征有关.蝉的一生几乎都在树上,从开始的卵到最后变成飞虫,它们不喋不休的为下一代而奉献自己.在古代的葬礼中,人们总把玉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