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油在人体中的旅程-口服篇

殷姐姐

本篇是《精油在人体中的旅程》的姊妹篇,旨在讨论这个话题中最困难的部分-口服。“精油能不能口服?” 是一个太过宽泛的问题,就如同问“植物能不能吃?”一样,我们应该关心的是“哪一种精油能够口服,哪一种不能?品质如何?为什么要口服?它是最有效的方式吗?摄入方法恰当吗?剂量合理吗?…”

一番哥原本想写篇简明科普,结果一不小心写成了1万多字的“综述论文”,试图把这个模糊的大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但你可能要拿出更多耐心才能读完,信息量很大,相信对你认识精油有帮助。

作为一个芳疗知识普及平台,我们更关心事实本身,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用有力的证据来反馈。


(本篇10624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

 

引      言

精油是否可以口服,是精油疗法中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部分精油具有口服毒性而要避免口服这已是共识,不存在争议。但以英系芳疗为主的一些芳疗师,对于安全性高的精油也主张不能口服。

首先声明,笔者自身能接受口服精油,虽然不经常,但在感冒或肠胃不适时会滴入胶囊服用,对这个话题担心自己会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在收集资料时尽量正反观点都去看。遗憾的是大多数文章和资料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吓唬或怂恿的居多,列举实证、理性分析的居少。其中反对的理由五花八门,比如:

“法律规定精油属于化妆品,化妆品当然不能吃...”

“口服是商家的促销阴谋...”

“口服是某精油品牌的骗局...”

这些显然与本质无关,对待科学问题从“揣测动机”开始,更是一个糟糕的习惯,只会离事实越来越远。这里就不再浪费大家时间回复了。

也有文章会给你讲道理:

“因为精油被吃到体内代谢不了,长时间会中毒…”

“精油浓度极高,口服一定会给黏膜组织带来强烈刺激和伤害,如果你没有听说有人因此出问题,那精油一定是假的或稀释过的…”

猛一看很让人恐惧,但如果理解了精油以及在人体中的运行机制,可能会看出这些“道理”都站不住脚。

但也不是全都没有参考价值,其中有两个理由我认为是值得重视的:

①口服精油会经过肝脏,由于肝脏的代谢作用而发生“首过效应”,从而改变精油的化学性质以及加重肝脏负担。

②精油会刺激口腔、喉咙、肠胃黏膜。

如何理解口服精油的风险

本文就从这两点出发,展开对于口服精油真相的探索。

先来看第一点

口服精油会经过肝脏,由于肝脏的代谢作用而发生“首过效应”,从而改变精油的化学性质以及加重肝脏负担。

如果单纯看这句话有四个隐含假设:

  1. 只有口服精油才会经过肝脏。

  2. 首过效应必然发生。

  3. 精油化学性质的改变对身体有害。

  4. 口服精油必然加重肝脏负担。

主张此观点的人如果不深入说明,极容易使读者产生以上误解。接下来逐一分析。

1

只有口服精油才会经过肝脏?

从「精油在人体中的旅程图」可以看到,口服精油进入人体时:口服→胃肠道黏膜→静脉→肝脏,精油离开人体时:血液循环→各器官组织→代谢过程→肝脏

因此,精油通过口服进入人体会先经由肝脏再进入血液循环,而其他途径(除嗅吸)进入人体的精油先进入血液循环,在代谢过程中大部分仍然会经由肝脏。

更准确的表达是:

“外用精油可以有效地渗透皮肤组织,甚至通过这一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它们到达肝脏,最终会被代谢。另一方面,通过口服摄入的精油比外用更快到达肝脏。”[1]

理解这一点的意义在于,外用比口服的安全性高并不在于是否经过肝脏,而是口服更加集中地到达肝脏。因此提高口服安全性的思路应该是控制好每次的剂量

2

首过效应必然发生吗?

什么是首过效应?

“指某些内服药物经胃肠道给药,在尚未吸收进入血循环之前,经由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脏,在肝脏中某些酶的作用下被代谢,而使进入血循环的原形药量减少的现象。有些药物几乎无代谢作用发生,而有些则在胃肠壁或肝脏内被广泛代谢。首过效应使代谢增强,吸收减少,治疗效应下降。”—百度百科

从首过效应定义可以知道,对于成分相对单一的药物来说,首过效应并不一定必然发生,因此对多种成分的精油来说,并不是所有成分都受影响。首过效应即使发生,“通常是一小部分被代谢,大部分会进入循环系统”。[2]被代谢的量与具体成分有关。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医疗给药方式上为避免首过效应而采用静脉注射,但口服药物仍然是主流。

那些认为:“口服精油因为首过效应,过早地被代谢,从而使精油变得无效”,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相反,口服精油的生物利用率通常很高,这被芳疗研究者普遍认可。比如,有研究显示,服用治疗支气管炎和鼻窦炎的强效吉诺通胶囊(一种止咳药物,内含桃金娘科植物精油成分)后,其主要成分1,8-桉叶素的生物利用率为95.6% [15]

3

精油化学性质的改变必然对身体有害吗?

寇特·史纳伯特博士关于口服精油有下面的论述:

“通常(口服)精油给人体带来的生理作用,其实可能来自精油分子在经过肝脏第一阶段代谢后的代谢产物之作用,并不完全是来自原本的精油化学分子。”[3]

由于首过效应,经过肝脏的精油分子中有一部分发生生物转化(代谢),会生成中间代谢物,这些中间产物有可能给身体带来有益的生理作用

一项研究探索了许多柑橘类精油中的主要成分柠檬烯是如何被人体改变而产生中间代谢物-紫苏酸的。虽然柠檬烯本身非常有效,但紫苏酸的作用与柠檬烯相似,甚至可以表现出更强的作用。[16]

另一个例子是乙酸芳樟酯,它在薰衣草、快乐鼠尾草、苦橙叶精油中含量很高,体内的酶将乙酸芳樟酯代谢成芳樟醇。[17]

芳樟醇也是很多精油的重要活性成分,比如在芫荽(77%),木兰花(63%)、罗勒(59%)精油中占比很高。

当然,中间代谢物也可能是有毒的,这时肝脏的解毒机制将发挥作用,因此担心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是合理的。关于这一点会在④“口服精油必然会加重肝脏负担吗?”详细讨论。

另一方面,史纳伯特博士也提示,不能忽视某些精油本身具有的肝脏排毒特性:

“许多人体中的外源性化合物(xenobiotics,指有害异物比如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色素、化妆品、洗涤剂等)通常都是油性的,不溶于水,并容易堆积在身体组织,特别是脂肪组织中。我们都知道人体在进化过程下,已经产生可以将这些物质排除体外的解毒机制。对于重视健康的人们来说,这一机制可以用来预防这些外源性化合物的囤积。口服精油就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譬如只需要一点点的柠檬精油就可以触发或改善人体的排毒过程。”[8]

少量的精油可直接参与肝脏的解毒过程,这很可能是口服精油的独特价值。广泛流传的“早起一杯凉白开,一滴柠檬精油”,并非没有依据。

4

口服精油必然会加重肝脏负担吗?

4-1关于肝毒性

如果精油中含有肝毒性成分,或者精油的中间代谢物具有肝毒性,都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概念-【谷胱甘肽】:它几乎存在于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中,但肝脏中含有体内最高水平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是肝脏中重要的解毒物质。它是一种保护机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防止肝脏在正常解毒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基去攻击肝细胞、红血球。

从理论上,当口服大量精油,尤其是具有肝毒性成分的精油时,将耗尽肝脏内谷胱甘肽的储存,使肝脏不堪重负,这是造成肝损伤的重要机制。

那么,这里的“大量”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香豆素被列入具有肝毒性的成分,我们常用的桂皮精油中含有少量香豆素(2.58%)。有一项研究,给雄性狒狒连续2年每天喂食 67.5mg/kg/天的香豆素(不是桂皮精油),10个月后首次出现肝脏水肿的肝毒症状,16个月和2年后程度增加。换句话说,如果这一结果直接适用于人类,一个70kg重的人必须每天摄入4725mg(相当于5.25ml≈105滴)的香豆素,才能产生同样的效果。

另一项研究报告了一个15个月大的幼儿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ALF)的情况,他摄入了10ml的丁香精油[19]。另一名2岁大的儿童服用了10ml的丁香精油,导致肝脏中毒和过度凝血。[20]

针对上述案例,斯科特博士认为:

“考虑到摄入的量和儿童的年龄,这些结果并不令人惊讶。换句话说,那些反对口服精油的人所炒作的肝毒性的案例是不合理的剂量,而不是通常使用的剂量。”[21]
“产生毒性的剂量常常是极端的,一般体型的成人(70kg)的单次剂量常常超过10ml。”[22]

我倒是想到另一个问题:有儿童家庭的精油收纳和管理。其实,误服的风险要远远大于精油本身。以精油的高浓度和强烈效果应该和其他药品一样管理,使充满好奇心的儿童无法看到或拿到。虽说,纯天然精油普遍安全性高,但也不应指望精油既有强大功效,又与喝糖水一样无关紧要。

只看一家之言容易偏听偏信,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于是又参考了研究精油安全最权威的滴莎兰德的书。滴莎兰德在他的《精油安全》一书中特别强调:

“事实上,所有记录在案的精油严重中毒案例都是在摄入大量精油后发生的,这些精油的摄入量通常远高于治疗剂量。”[5]

4-2关于口服毒性

某些文章反对口服的一个理由是“口服精油可能会致命”,但却没有告诉你什么条件下会致命。好在,滴莎兰德的书中给了一些数据:

“在许多非致命的事故中,只有两例出现了长期的副作用,一例涉及冬青精油(wintergreen oil),一例涉及驱虫籽精油(wormseed oil)。在致命或接近致命的病例中,可能出现各种体征和症状,如惊厥、呕吐和呼吸急促,这取决于所摄入的精油。记载了许多冬青精油中毒的案例,在6例成人中毒病例中,3人分别摄入6ml、16ml和24ml后存活,3人在摄入15ml、30ml和80ml后死亡(Stevenson 1937)。这些病例均未接受任何医疗干预。
如果我们将所掌握的病例做统计,非致命剂量的平均值为15.3ml及致命剂量的平均值为41.7ml。近年有许多尤加利精油(Eucalyptus oil)中毒的例子,被认为对人类致命的口服剂量在30ml~60ml(Gurr & Scroggie 1965)。”[6]

可以看到,致命程度的剂量是惊人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一次性要服用如此大剂量的精油?滴莎兰德也推测说“其中一些可能是因为自杀”。

注意文中提到的冬青精油尤加利精油本身就是禁止口服的精油,有些精油品牌会加装防儿童误服的特制大头瓶盖。

更多案例指向儿童误服,这可能是家长们容易忽略的:

“精油中毒的大多数病例发生在一岁到三岁的幼儿身上。美国约75%的病例为6岁以下儿童,一份报告说,一个10个月大的婴儿站在她的婴儿床上,拿起一瓶樟脑油,取下盖子,喝了大约30ml(Jacobziner & Raybin 1962a)。
在澳大利亚一份关于尤加利精油中毒的报告中,109名5岁以下误服尤加利的儿童当中,有78人是因为摄入了用于汽化的溶液(香薰机中滴入精油的水),其中大多数年龄为1-3岁(Day & Ozanne-Smith 1997年)”[7]

这些案例让我更确信:“儿童误服的风险要远远大于精油本身”。在下文“口服精油的10个确认清单”中,会再次提示。

4-3关于残留

另外一些人担心“口服精油进入体内后无法完全代谢,越积累越多10~20年后跑出来,给身体健康带来隐患”。

如果上述观点成立,那么,涂抹、嗅吸、内用同样会使精油进入人体,岂不是有同样的隐患?精油你还敢用吗?

精油以小分子为主,代谢速度快是精油的一个显著特点,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成分会较难以分解,比如上面提到的香豆素,据报道在肝脏中不容易分解,但也只是分解的慢,没有看到会永久性残留的证据。精油的其他成分可能促进这些物质的分解(参考“精油化学性质的改变必然对身体有害吗?”的章节。总体上比药物容易代谢的多,著名芳疗师丹尼尔·费丝提在书中的说法:

口服精油是有效的,残留在血液里的量仅有抗生素残留量的1/50。”[23]

但如果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口服可能会使肝脏疲于应付,形成积聚(这与残留的意思不同),为安全起见,英国芳疗专家Len Price在她的书中这样建议:

“长时间摄入可能会导致毒性积聚在肝脏,对于强效精油尤其如此。因此,建议连续口服3周后暂停服用,让肝脏有机会清除任何累积的有毒物质。”[24]

关于第二点

精油会刺激口腔、喉咙、肠胃黏膜?

这是显而易见的,就像刺激性精油对皮肤的刺激一样,温和的精油就没问题。但是为什么在体感上黏膜似乎更敏感呢?

因为黏膜中的神经末梢离黏膜表面比皮肤表面更近,数量也更多,所以反应可能比皮肤更快、更强烈,这就是为什么口服精油后会有“打嗝”或“灼热感”的现象。

但我不认为这与吃辣椒引起的打嗝和灼热感有什么本质不同。

好消息是,黏膜天生具有自我保护作用,不断分泌更多黏液覆盖这些敏感区域,并迅速稀释精油。虽然最初的感觉可能比局部涂抹精油更强烈,但随着纤毛的摆动,粘液不断产生并不断迁移,可缓解任何局部集中的刺激。其实,稀释的速度更快,效果也更持久。

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胃黏膜每3天就会更换一次。这是比皮肤更快的修复和再生能力。[9]

没错,黏膜是很敏感,但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那么容易损伤,关键还在于剂量。另外,随着经验的积累也沉淀下来一些成熟的摄入方式可以减少刺激。

口服的各种使用场景和手法:点击查看详情

值得一提的是,有更多的证据表明:合理剂量的精油对胃黏膜还具有保护作用

“研究表明,低剂量的精油保护肠胃系统,而大剂量的精油刺激它。我们也有理由认为,空腹口服精油会增加胃受到刺激的风险。然而,大量的科学证据表明,许多精油具有保护胃的作用,甚至可以促进受刺激和发炎组织的愈合,即使是那些经常被报道刺激胃或胃肠道的精油(如百里香、牛至)也是如此。”[10]

看过《精油在人体中的旅程》第一篇的读者一定知道,通过口腔黏膜、喉咙黏膜摄入精油(比如滴舌下、漱口),由于吸收路径的不同,精油分子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而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与口服精油完全不同,因此把它归为“内用”而不是“口服”。

通过口腔黏膜摄入为避免刺激,一定要选择温和的精油

为什么要口服精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口服精油引起的首过效应、增加肝脏代谢负担、黏膜刺激等风险确实存在,可也绝对不是反对者宣传的那么可怕,恐惧往往源于不了解

因噎废食当然是愚蠢的,但我们也不能因为风险可控,就盲目服用,必须清楚为什么要口服,口服是最佳选择吗?

滴莎兰德和斯科特博士都认为口服的优点是:①方便 ②剂量精确 ③生物利用率高 [15]

担心口服精油过早地被肝脏代谢(首过效应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被代谢)的观点,可能忽略一个细节,很多口服精油的目的正是为了调理消化系统,比如胃肠道炎症、消化不良、腹泻、胀气、菌群不平衡、养肝护肝等,精油通常会在进入消化道但未被肝脏代谢之前这段时间发挥作用。比较各种常用用法,似乎没有比口服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了。

即使经过肝脏代谢,大部分活性成分仍然会进入血液循环,对于全身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都能有效触达并提供支持

当然,要达到口服同样高水平的生物利用率,并非无可替代,比如黏膜给油(口腔、阴道、肛门),但又有不方便、剂量受限等问题。

外用涂抹也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式,不过由于只有4%~25%被吸收进人体,你要忍受一些浪费和效果的不确定性。

下面1~3点,个人认为是口服最有价值的应用以及相关实证:

1

有助于胃黏膜的保护和修复

  • 苦橙精油和右旋-柠檬烯对胃黏膜的修复作用 点击详情

  • 豆蔻对大鼠的胃保护作用 点击详情

  • 芹菜籽提取物对大鼠的胃溃疡、抗分泌和细胞保护作用点击详情

  • 薄荷精油用于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点击详情

  • 马郁兰对大鼠各种胃黏膜损伤模型的保护作用 点击详情

2

精油护肝、解毒作用

Dr.mom中的科学实证,也有不少关于精油在护肝、改善肝损伤的一些研究,列举一、二:

  • 膳食柑橘皮精油缓解高胆固醇血症和脂肪肝及其潜在作用机制  点击详情

  • 胡萝卜籽精油的抗氧化和护肝活性点击详情

  • 古巴香脂精油对扑热息痛导致的大鼠肝损伤的作用点击详情

  • ☆百里酚对四氯化碳肝毒性小鼠的保护作用点击详情

  • ☆香芹酚对D-半乳糖胺诱导的大鼠肝毒性中肝标志酶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点击详情

※牛至中含有香芹酚(67%)和百里酚(1.14%),☆的研究显示它们能保护肝脏免受毒性伤害,但大剂量可能会给肝脏带来代谢负担,建议连续口服2周停1周。

3

有助于调理肠道菌群不平衡

精油是一种“聪明”的活性物质,这一点也很容易被神话,因为与抗生素不同的是,精油的能够选择性地摧毁有害细菌,而不损害益生菌。对于被肠道菌群失衡带来的各种问题困扰的精油使用者来说,这可能是口服精油一个合理的理由。

  • 一项研究测试了66种精油或精油化合物对致病细菌和两种益生菌菌株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精油可以选择性地抑制有害细菌而不伤害益生菌。点击详情

  • 研究人员发现桂皮精油显著抑制了一些肠道细菌。而对常见的益生菌Bi和嗜酸乳杆菌没有抑制或仅有微弱抑制作用。点击详情

  • 另一项研究测定了罗勒精油对两种病原菌和干酪乳杆菌(益生菌)的抑菌活性。该研究还发现,精油对所有微生物都具有抗菌活性,但干酪乳杆菌不太容易被精油破坏。点击详情

  • 另外两项研究在茶树油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查找到的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均为动物实验或体外实验,还缺乏这方面的人体临床研究。

4

其他口服精油的临床研究

另外列举一些关于口服精油的人体临床研究,以胶囊的形式摄入,均有不错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报告:

  • 美国儿科医生使用含有薄荷油的肠溶胶囊治疗肠易激综合症。50名儿童参加了一项为期2周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每日三次,每次1~2粒,每粒187mg。与安慰剂组相比,薄荷组的症状得到了更大的缓解。没有副作用的报道。点击详情

  • 伊朗的一项医学研究探索了口服椒样薄荷和绿薄荷治疗化疗引起的恶心。四个对照组(椒样薄荷、绿薄荷、对照和安慰剂)每组有50名患者。芳香疗法组每隔4小时服用含有2滴胡椒薄荷精油并充满糖的胶囊。与对照组和安慰剂组相比,绿薄荷组和椒样薄荷组的恶心程度均有显著降低,无不良反应报告。点击详情

  • 国际精神医学杂志刊登的一项针对口服薰衣草精油胶囊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研究表明,在患有亚焦虑综合症或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中每天服用80~160mg剂量,疗程为6~10周,两周后出现明显的抗焦虑效果,最终结果,与安慰剂组相比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评分下降明显,除轻度的胃肠道不适外,没有不良反应,并且不会引起药物相互作用或戒断症状。点击详情

  •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一项关于古巴香脂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以古巴香脂精油胶囊作为口服给药途径,每天30~150mg/kg的剂量,结果表明有明显的外周镇痛效果,且没有产生毒性作用。点击详情

芳疗专家怎么看?

你可能有个疑问,既然口服精油有诸多好处,风险可控,但为什么反对的声音那么多?我也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去“请教”芳疗界的主流专家们怎么看,当然,是否算“主流”,只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他们有下面几个特征:①著书颇丰 ②具有科学精神,注重实证 ③专业背景强大(芳疗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博士) ④ 正巧我手头上有他们的书

英国的简·巴克尔博士在她的书《临床芳疗》中写到:

“对口服精油的恐惧基于三个方面:a)缺乏知识 b)害怕中毒 c)害怕诉讼,因为在许多国家,口服精油被认为是无证行医。…实际情况是只要给予者受过适当的训练并仔细测量剂量,口服途径是完全安全、无毒的。”[25]

一贯言辞犀利的寇特·史纳伯特博士这样写到:

“在芳疗圈中,关于口服精油的安全性讨论一直没有退烧过,很显然,那些制造和经销掺混精油的厂商,因为心知肚明自家产品确实添加了天然或人工合成物,所以总是站在警告和反对口服精油的那方。”[11]

对精油安全有深入研究的斯科特博士在他的著作《循证精油疗法》中另有洞见:

“口服精油是合理、有益和安全的。根据现有的数据,在合理的期间内,以合理的剂量(而不是引起毒性的极端剂量)口服精油是安全的。
那些反对这种做法的人想把精油当作药物,只有被授权的专业人士才能分发或管理口服。这些人也忽略了一个事实,即精油中含有数十到数百种天然化合物,其中一些充当缓冲剂,以平衡或抵消其他化合物的毒性。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尽管精油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精油的不良反应却明显低于药物的原因。如果遵循合理的剂量和安全措施,口服会有很大的好处。”[12]

英国的芳疗专家Len Price,在她的《健康专家的芳香疗法》中,从实践出发对口服精油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有一些芳香疗法师对口服很谨慎,认为过量使用带来的风险,肝脏比外用要大。然而,我们已经口服使用精油三十年了,治疗喉咙痛、胃不适、膀胱炎和便秘,没有报道有副作用。消化系统是许多皮肤、肺和耳鼻喉问题的根源,芳疗在以口服方式使用时可以产生有益的效果,抗生素和一些不良饮食导致肠道菌群的不平衡,精油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应该在专业的芳疗师指导下使用。”[13]

反对口服精油的文章中非常喜欢引用滴莎兰德《精油安全》下面这段话:

“口服精油有可能会引起恶心或呕吐,食物的存在对血液吸收精油有未知的影响。消化酶可以分解某些类型的精油成分,例如酯类可以在胃中水解。几乎所有的物质被胃肠道吸收后,大部分直接进入肝脏,在肝脏的第一次代谢中,有相当比例的物质失活,但矛盾的是有些物质的毒性会增强。”[14]

但通常他们不会引用接下来一句话:

“事实上,所有记录在案的精油严重中毒案例都是在摄入大量精油后发生的,尽管这些精油的摄入量通常远高于治疗剂量。”[5]

更不会引用口服精油篇章的第一句:

“口服途径的优点包括对患者方便,允许更精确的剂量,并且精油成分的生物利用率通常较高。[15]

毫无疑问滴莎兰德是精油安全研究领域的奠基人,芳疗界的大家。也有人认为他过于保守,抱怨他一味地强调风险。其实他并没有反对所有精油的口服,而是持严谨地、开放地态度,甚至为一些精油标注可否口服及安全剂量。他不厌其烦地提示有积极意义,在你忽视风险,恣意妄为的时候敲打一下

口服精油的10个确认清单

建议口服精油时检查下列清单,作为你口服安全的Checklist。

①品   质

务必选择高品质精油。高品质精油不一定都很贵,但很便宜的精油一定不会是高品质的,如果你是打算用精油来调理健康这个钱省不得。至于如何判断品质,可以写一篇论文这里按下不表。

如果精油经销商不能承诺可口服,你还是不要口服,毕竟只有经销商最清楚自己的品质。当然也有高品质的精油因其他因素不敢承诺,这个你自己判断。如果你对手上精油瓶里的精油一无所知,不能确定它是高品质且纯正的,那就先不要考虑口服,尤其对成分(有无GC-MS报告)和生产工艺都不够透明的经销商。

不只是口服要使用高品质精油,任何用法都是,因为它们都会进入你的血液和肝脏。

剂    量

可参考两位专家的建议,滴莎兰德建议用毫升计量更精准,因为滴液大小不同,但可操作性似乎不佳。

滴莎兰德-建议口服剂量:0.05~1.3ml/24小时(约1~26滴);典型剂量范围:0.22~0.66ml/24小时(约5~13滴)。

希尔博士-单次理想用量:1~3滴;24小时最大用量:4~18滴。

③期    间

连续口服不要超过三周,之后暂停至少一周。让肝脏有机会清除任何累积的有毒物质。[24]

④用    途

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口服?有充分的理由吗?还有更合适的方式吗?


⑤用    法

避免直接摄入,务必通过一些介质来减少刺激,最常用的是滴入空胶囊。

如果与食物一起服用,而不是空腹服用,胃刺激的风险就会降低。强烈建议你在进食的时候口服精油。

口服的各种使用场景和手法:点击详情

⑥是否在服药?

精油可能与某些药物相互作用。如果服药期间,可停止服用精油,确实有必要,与服药可间隔4小时以上,等精油代谢完后再服药。


⑦确认过精油的详细信息?

为避免口服毒性或肝毒性,请仔细阅读精油的详细信息,注意安全提示可否口服提示,严守剂量。

⑧肝损伤患者?

肝损伤患者慎用。如果一个人有肝脏损伤或肝功能衰竭,那么精油可能会加剧这种情况,特别是口服。

⑨家里有儿童吗?

儿童误服可能是最大的风险因素,家中有小孩儿的要注意及时收纳和保管。精油应像其他药品一样管理,使儿童无法看到或拿到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导致他们喜欢把东西放进嘴里体验,已有一些案例表明,儿童拿到精油后很可能一整瓶喝下去。滴入精油的香薰机,也不建议放置在地面,避免儿童误饮香薰机中的水

⑩使用者是六岁以下儿童吗?

六岁以下儿童不建议口服。由于六岁以下儿童还没有发育完全,对于成人可以口服的精油也不建议口服。如果只是把精油作为调味料少量加入食材中,则不必担心。比如你炖肉时常用的桂皮香料,就是提取桂皮精油的原料。

- 参考引用文献 -

[1]《精油的疗愈智慧》寇特·史纳伯特博士 P148(The Healing Intelligence of Essential Oils-Dr.Kurt Schnaubelt)

[2]《芳香疗法实证学》德芳学院 P27

[3]《精油的疗愈智慧》寇特·史纳伯特博士 英文版P129

[4]《精油的疗愈智慧》寇特·史纳伯特博士 英文版P130

[5]《精油安全》罗伯特·滴莎兰德 P124(Essential Oil Safety -Robert Tisserand)

[6]《精油安全》罗伯特·滴莎兰德 P70

[7]《精油安全》罗伯特·滴莎兰德 P70

[8]《精油的疗愈智慧》寇特·史纳伯特博士 英文版P130

[9] 《人体的奥秘》BBC纪录片

[10]《循证精油疗法-精油治疗和临床应用指南》斯科特博士P41 (EVIDENCE-BASED  ESSENTIAL OIL THERAPY -Dr. Scott A. Johnson)

[11]《精油的疗愈智慧》寇特·史纳伯特博士 P148

[12]《循证精油疗法-精油治疗和临床应用指南》斯科特博士P41

[13]《健康专家的芳香疗法》【英】Price&Price著P182(Aromatherapy for Health Professional-Price&Price)

[14]《精油安全》罗伯特·滴莎兰德 P124

[15]《精油安全》罗伯特·滴莎兰德 P124
[16]  Chow HHS, Salazar D, Hakim I a. Pharmacokinetics of perillic acid in humans after a single dose administration of a citrus preparation rich in d-Limonene content. 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 2002;11(November):1472-1476.
[17]  Jager W. Metabolism of terpenoids in animal models and humans. In: Baser KHC, Buchbauer G, eds. Handbook of Essential Oil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Boca Raton, FL: CRC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0:209-234.
[18]  Evans JG, Gaunt IF, Lake BG. Two-year toxicity study on coumarin in the baboon. Food Cosmet Toxicol. 1979 Jun;17(3):187-9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0015626479902803
[19]  Janes SE, Price CS, Thomas D. Essential oil poisoning: N-acetylcysteine for eugenol-induced hepatic failure and analysis of national database. Fur J Pediatr. 2005 Aug;164(8):520-2.
[20]  Brown SA, Biggerstaff J, Savidge GF.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nd hepatocellular necrosis due to clove oil.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1992 Oct;3(5):665-8.
[21]《循证精油疗法-精油治疗和临床应用指南》斯科特博士P44
[23]《芳香疗法应用百科》丹尼尔·费思提P16
[24] 《健康专家的芳香疗法》【英】Price&Price P183
[25]《临床芳疗-精油在健康护理中的应用》[英] 简·巴克尔博士P49(Clinical Aromatherapy -Essential Oils in Healthcare,Jane Buckle, PhD, RN)

附注)

笔者出于个人兴趣撰写此文并分享,以科学探讨为目的,不能作为指导精油使用的规范,请谨慎对待,因不同国家针对口服精油有着不同的条例规范,实际上的应用仍需参考各国条例为主。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