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死在这三点上【三国争霸9】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孝献皇帝 初平元年 公元190年
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及州郡举兵讨董卓,睿与坚亦皆起兵。睿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
寅惧,诈作按行使者檄移坚,说睿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
坚承檄,即勒兵袭睿。睿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
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欲诣使君求资直耳。”
睿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
坚曰:“被使者檄诛君!”
睿曰:“我何罪?”
坚曰:“坐无所知!”
睿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译文】起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伐零陵、桂阳二郡起义的农民,王睿因孙坚一介武夫,言语之中很是轻慢。
及至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时,王睿与孙坚也一同起兵。王睿一向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容,扬言要先杀曹寅。
曹寅大惧,便伪造朝廷巡视组的公文给孙坚,宣布王睿的罪行,要求孙坚予以逮捕,就地正法后将情况上报。
孙坚得文便率军偷袭王睿。王睿听闻有军队到来,登上城楼眺望,派人前去询问道:“你们要干什么?”
孙坚的前锋部队回答说:“士兵长期征战,很辛苦,想面见刺史,请求犒军。”
王睿在楼上发现了孙坚,大惊道:“士兵自来求赏,孙太守怎么也混在里面?”
孙坚说:“接到巡视组公文,奉旨来杀你。”王睿说:“我有何罪?”孙坚说:“你犯了无知罪!”王睿走投无路,刮下金屑,吞饮而死。
【解析】这个王睿的死,完全是自作自受,他主要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一、轻慢
初,荆州刺史王睿,与长沙太守孙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
王睿是琅琊王氏的出身,孙坚则是江东寒族出身,士族高门看不起寒族,是王睿看不起孙坚的潜在原因。
王睿虽为州刺史,却是个六百石的官员;孙坚是两千石的郡太守,虽然王睿在从属关系上是孙坚的上司,但孙坚的职位级别是高于王睿的。
王睿的心中,颇有士族高门累代的底蕴,被孙坚十年寒窗的努力踩在脚下的感觉。
而两汉以来,士族高门的优越感已经培养得极强,岂能容忍孙坚这种暴发户和自己平起平坐。
这是王睿对孙坚态度轻慢的原因,这两个人根本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来自王睿的轻视,是阶级歧视。
王睿对于孙坚的轻慢,是导致他丧命的原因之一,王睿轻视的不是孙坚一个人,而是对爆发户型新锐武将保持一贯的轻慢,孙坚也只是受害者之一。
这种阶级色彩浓重的傲慢与偏见,害死了王睿。
他不明白的是,像孙坚这种寒族出身,能够打破士族高门抱团营造的阶级壁垒,混到和士族高门一起喝咖啡的资格,经受了多少生死考验!
王睿能够担任刺史,靠的是家族庇护;孙坚混到太守,那可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
这样一个从底层打破阶级壁垒脱颖而出的人,必有过人之处,王睿只因阶级偏见而轻视孙坚,最后遭到报复,颇为不智。
二、轻虑
及州郡举兵讨董卓,睿与坚亦皆起兵。睿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
荆州刺史王睿想杀武陵太守曹寅,当秘密谋划,何须到处嚷嚷。涉及到侵害他人利益的谋划,最好是先做,做完再说。
因为如果是先说,那无异于白白的给自己增添反对派。王睿想借着天下大乱对曹寅下杀手,曹寅又怎么能闻言无动于衷呢?
所以事情发展到最后,曹寅出于自保,便联合了同样和王睿不对付的孙坚,先发制人,做掉了王睿。
伪造的诏书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时处乱世,朝廷无力,谁枪杆子硬谁说了算。其实孙坚做掉王睿,并没有什么利益上的诉求,完全是情绪上的冲动。
连贯前后的历史看,孙坚一路从长沙打到洛阳,打下的城池,并没有去占领它,只是补充给养而已。
可见孙坚的目的,不在于攻城略地。如果王睿没有之前没有羞辱孙坚,而是悉心接纳,当然也就不存在孙坚被一道伪造的诏书支配的事情了。
这一次情绪上的冲动,也导致了他后来被士族圈子所排挤而无法立足,最后不得不投身袁术。
三、轻信
这个王睿,身为荆州刺史,到处树敌,还敢放孙坚的部队入城,这种轻信,是导致王睿最后不得不吞金而死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睿之所以轻易放孙坚的部队入城,我看还是贪利,想要吞并孙坚的部曲,见孙坚不在,部众自行前来,王睿或是受人误导认为这部分军队已经是无主之军,因而生出吞并之心。
所以轻信了孙坚的部众,放他们入城。这种利令智昏的轻信,让王睿完全丧失了理智。
如果王睿能够命令孙坚的部队就地扎营,先派人出城犒军,稳住这些军人,腾出时间差核实事实,又怎么会被孙坚偷袭,最后逼不得已吞金自杀?
王睿的问题,并非知不知道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的问题。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死在这三点上。
谁都知道要礼贤下士,谁都知道要不谋于众,谁都知道不可轻信于人。然而,知道就等于做到吗?
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轻慢、轻虑、轻信这三点,王睿要是能任意改掉一点,也不至于最后吞金而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