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著】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循心电踪迹,探心脏奥秘!
杂志君小芯,在此恭候!
作 者:许智永,许以德,林珊婴
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左右都可以滑动打开心扉
引用格式:
许智永,许以德,林珊婴. 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0, 29(1): 5-7.
用您的引用
给心目中的
好论文点赞
摘 要
目的 观察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接受溶栓治疗的中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44例为观察对象,另选取年龄及性别匹配的同时段体检健康者36例为正常对照组。急性肺栓塞患者入院24 h内及溶栓1周后,分别记录同步12导联心电图,并人工测算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心率校正后QT离散度(heart ratecorrected QT dispersion,QTcd)。在溶栓前后分别检测动脉血氧分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结果 急性肺栓塞组入院时的QTd及QTcd\[(60.82±6.71)ms,(77.97±6.39) ms\]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31.67±7.98) ms,(34.11±2.48) ms\](P均<0.05);溶栓治疗后1周的QTd及QTcd\[(52.71±6.68) ms,(59.98±11.19) ms\]较入院时显著减小,但依然大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溶栓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指标均明显改善。结论 急性肺栓塞患者QTd和QTcd显著增大,经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QTd明显下降。
关键词
急性肺栓塞, 溶栓治疗, QT离散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间,在我院住院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患者44例,其中女16例,男28例,年龄40~76(59.3±10.9)岁;另以36例社区居民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女13例,男23例,年龄38~74(57.8±10.7)岁。两组年龄、性别比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排除与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近期自发性颅内出血和活动性内出血;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1个月内有神经、脊柱手术;近期头部骨折性外伤或头部损伤及难以控制的重度高血压 (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
纳入标准:依据2018年《肺血栓栓塞诊治与预防指南》,经肺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证实中高危肺栓塞,发病时间不超过10 d,无溶栓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诊断明确后,即刻以静脉溶栓,尿激酶负荷药量4400 IU/kg,静脉注射10 min,随后采用2200 IU/(kg·h)持续静脉滴注12 h[4]。溶栓结束后静脉滴注肝素1000 U/h,滴速以调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维系在对照值2倍为基准,使用时间不超过10 d,华法林可与肝素同时或应用肝素后7 d内开始使用。华法林使用剂量的指标为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lNR)维持于2.0~3.0。溶栓前后追踪血气分析、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指标。
1.4 QT间期与QTd的测量
44例急性中高危肺栓塞患者均于入院时和溶栓1周后分别检测心电图,并对同一阶段健康对照组36例检测心电图。心电图的检测采用同步标准12导联,电压为标准10 mm/mV,走纸速度为25 mm/s。QTd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12导联)QT间期最大值与QT间期最小值之差,得到QTd前须先测量各导联QT间期。QT间期的测量由心电图室2名熟练掌握心电图测量技术的主治医师,用目测法测量,借助分规,测量值取2人的均值,临床数据的搜集和心电图QT间期量度单独展开。QT间期的测量:以QRS波最早起点测至T波终点。T波终点认定采纳以下方法:① 有U波存在时取T波与U波间转折点。② T波下降支与等电位线(TP线)的交会点。③ U波与T波部分融汇时,需用T波下降支的延长线,并取延长线与基线的相交点。④ T波下降支最陡峭处的切线与基线相交点。需测量连续3个或3个以上心动周期之各间期,取其平均值,以提高精确度。因心率影响QT间期,用Bazett’s公式调节QTd,心率校正后QTd(heart rate-corrected QTd,QTcd)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计量资料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不同组间差异比较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性两两比较组间差异采用LSD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QTd的变化
心电图分析结果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QTd均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P均<0.05),但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后的QTd比溶栓前显著减小(P<0.05)。见表1。
2.2 溶栓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所有肺栓塞患者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胸痛和呼吸困难明显改善;呼吸频率和心率显著下降,血压和动脉血氧分压(PaO2)明显升高(P均<0.05),说明溶栓治疗效果理想。见表2。
a:与健康组比较,P<0.05;b:与溶栓前比较,P<0.05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肺栓塞患者QTd和QTcd较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增大,溶栓治疗后的QTd和QTcd均比溶栓前显著减小,但仍大于正常健康对照组。这与国内丁筱雪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QTd是一项评估心脏同步复极水平和除极顺序即激动传导相关的指标[6]。由于QTcd矫正了心率对QT间期的影响,临床上基本采用QTcd衡量QTd。目前,QTd在冠心病、长QT间期症候群、心律失常(特别是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脑卒中、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判定等方面均有较高的价值。但有关急性肺栓塞QTd的报道尚不多见。急性肺栓塞患者QTd增大的机制可能涉及下列几个方面:① 由于肺血管进行性闭塞,使肺循环阻力增加,致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压力急剧增加,因承受能力有限,右心室被动扩展,室壁压力负载增高,右冠状动脉受压,致其管腔狭窄,从而引起心肌缺血。急性肺栓塞患者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诱发心肌缺氧缺血。缺血区和正常心肌之间复极不同步,或与顿抑、冬眠心肌混合存在,导致QTd及QT间期延长。② 细胞膜Na-K泵能量不足致泵功能障碍,细胞内外离子运转失常,细胞外低钾、低钙,使血钾血钙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变大,致QTd延伸[7]。③ 肺动脉受阻,肺血管床横断面积减小,肺动脉压大幅提高,致右室大,心肌细胞排列不规整,改变心肌结构,使心肌电重塑,部分心肌延期复极,至QTd变大。④ 急性肺栓塞致肺血管床横断面积减小,压力增加及心输出量减少,激活血管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血栓素A2、前列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内皮素等物质分泌,引起心肌功能失衡,心肌细胞复极不协调,致QTd及QT间期延长。
已有研究显示,在发作12 h内溶栓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较溶栓前显著减小[8]。本组急性肺栓塞患者,经溶栓用药后QTd及QTcd较入院时明显减小,说明溶栓治疗后堵塞肺动脉的栓子被完全或部分消融,右心负荷及肺动脉压降低,心肌缺血得到改善,心肌复极均一程度增大,使QT间期及QTd缩短[9]。溶栓后QTd仍比正常健康组大,说明溶栓治疗后心肌缺氧缺血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不是完全恢复正常,所以依然要开展抗凝等进一步的治疗。
同样经溶栓治疗后,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指标好转,呼吸困难和胸痛改善、心率与呼吸频率降低、血压和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溶栓治疗可扫除相对新鲜的血栓,贯通被阻断血管,改善肺循环梗阻,缓解右心负载,降低肺动脉受压,优化通气/血流的比例失调,纠正血流动力学的异常,同时进一步改善机体氧合和右心功能[10]。所以急性肺栓塞患者溶栓前后PaO2、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等临床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表明溶栓疗法有效。
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可辅助评价心肌缺血、某些心血管疾病及判定预后。该指标具有操作方便、测量简单、无创、价廉、易推广及易普及的优点,同时,也可用于评价溶栓治疗的疗效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等。本研究不足之处是样本相对较少,今后需继续观察、论证。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肖勇.瑞替普酶治疗中危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安全探讨
[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9):109-110.
[2] 黄春,王卉.尿激酶与阿替普酶对急性肺栓塞溶栓的疗效
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0):193-194.
[3] 魏颖.不同性别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J].现
代实用医学,2019,31(4):510-511.
[4] 纪王斐.静脉溶栓与导管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中危肺栓塞效
果比较[J].交通医学,2019,33(1):17-19.
[5] 丁筱雪,张赛丹,裴志芳,等.QT离散度在急性肺栓塞中
的临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38(4):
395-399.
[6] 泰巧云,王一萌,张娜,等.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PCI术
后QT离散度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
病杂志,2019,17(8):1213-1215.
[7] 刘小华,黄健芬,胡新科,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未行急性PCI
患者QT离散度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及应用价
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88-89.
[8] 孙宇.QT离散度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心
血管病防治知识,2016(10):53-54.
[9] 万明勇,郑春华,邹思纹,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前
后QT离散度和心率变异性的比较[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
志,2015,14(16):1351-1353.
[10] 郝国强,魏立春,邢壮杰,等.肺动脉介入溶栓治疗急
性肺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5,
28(12):16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