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缘角度看“帝国坟场”

我们在提到所谓阿富汗“帝国坟场”名号的时候,总习惯从其独特的民风、宗教、文化、及地理环境等方面去探究其导致大国竞相折戟的原因,我们也曾经从大国自身的角度,探讨大国在此泥足深陷的原因。

但任何一个国际热点地区的形成,都或多或少难以摆脱地缘政治的影响,本文就尝试从地缘的角度去探讨“帝国坟场”的成因。

要说到阿富汗“帝国坟场”的成因,就绕不开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

阿富汗位于西亚、南亚和中亚交汇处,是影响和控制欧亚交通线的要冲之地。这样的地缘环境必然会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但当其周边不存在足够有影响力的大国介入时,这种争夺最多也只是混沌无序的传说,所以从古波斯帝国到贵霜帝国统治下的千年之间,阿富汗不过是诸多传说地理名词中的一个。

大唐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在阿富汗的接触,演变成怛罗斯的匆匆碰撞后,终因各自内部的问题而脱离了接触。

随后的几百年间,阿富汗虽然一直在各派势力的无休止争夺之中风雨飘摇,但依旧只是一个个历史事件的地理标注而已。

一直到英国和俄国相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亚洲,两大帝国的势力范围在这个钥锁之地再度碰撞,阿富汗才再度进入大国视野中。

自彼得大帝以后,打通前往南亚的通道,获得“温暖海域”的渴望一直历任俄国统治者的不懈追求,要获得前往南亚出海口的通道,阿富汗又是必经之地,这自然会使引发英国对英属印度安全的担心。

而反过来,英国为实现把从北非到印度洋沿岸都纳入其统治之下的野心而意图将阿富汗囊括至其殖民地的一系列举动,自然也引发了俄国的激烈反应。

1800年,沙皇保罗一世向拿破仑提交了一项意在进攻印度的计划。

根据该计划,俄军沿中亚向印度河上游进军,法军通过里海和阿富汗西部,同俄军在印度西北部会师,最终推翻英国在印度的统治。

虽然该计划因保罗一世的遇刺而流产,但自此开始,英国和俄国在阿富汗的争夺开始趋于明朗化。

1828年至1833年,俄国逐步控制了阿塞拜疆,并以其为桥头堡不断将势力范围扩张至伊朗内陆。

控制了伊朗的俄国又意图控制阿富汗这一通往印度的咽喉。183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到达喀布尔,要求阿富汗王签订一份反对俄国、伊朗的条约。

但因为英国拒绝在阿富汗与旁遮普邦的战争中为阿富汗提供援助,阿富汗国王拒绝了这一提议。

于是,俄国代办于1837年携带沙皇的信件前往喀布尔,并同意给阿富汗200万卢布的货币和价值200万卢布的商品。

在俄国特使的利诱下,阿富汗国王很快与俄国控制下的伊朗签署了同盟条约,共同反对东印度公司。

感受到俄国威胁的英国于1839年组织了军事入侵,英军很快控制了喀布尔,但获得俄国暗中支持的阿富汗部族势力于1841年发动起义驱逐了英军。

英国虽心有不甘,但因忌惮俄国趁机向印度发难,还是于1842年撤离了全部军队。随着英俄在阿富汗的势力范围不断碰撞,二者对阿富汗的争夺逐步成为了贯穿阿富汗19世纪政局浮沉的主线,一直到1907年,为遏制日渐崛起的德国,双方你来我往的争夺才暂时告一段落。

1919年,英国在阿富汗的最后一次入侵行动在新生的苏俄暗中支持下以失败告终,英国势力最终退出了阿富汗。而列宁掌权下的苏维埃俄国也放弃了帝时代的外交政策,转而同阿富汗发展平等的外交关系。

外国势力的退出使得阿富汗获得了短暂的平稳发展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阿富汗总体政局平稳,经济水平也有较大发展。但进入70年代后,苏联的日益盛一日大国沙文主义政策开始逐步影响到阿富汗,受苏联影响颇深的塔拉基等人频繁发动政变,阿富汗国内局势开始陷入动荡之中。

70年代后期,因为过激的土地和宗教政策,阿富汗国内陷入了大规模动乱,而当时执政的阿明不得不向苏联寻求军事支持。

但阿明暗杀塔拉基夺权及向西方示好的举动遭来了苏联高层对其本人的厌恶,尽管苏联高层对出兵阿富汗心存忌惮,但在安德罗波夫等人的推动下,苏联高层最终决定出兵“教训一下阿明”,阿明及其家人死在了被他邀请来稳定局势的苏军乱枪之下。

苏联入对阿富汗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苏联领导高层南下印度洋获得温暖海域的野心,原本定于1981年撤回的苏军被一再滞留,直到1989年苏军才最终撤离阿富汗。

但苏军在阿富汗的存在,也极大的刺激了外界各国。中国等周边国家出于维护自身安全的考虑,对苏军的入侵行动进行了强力抵制。美国、英国、西德等欧洲国家则出于牵制苏联以分担西欧等战略方向防务压力的考虑,对阿富汗的反苏势力进行了大力援助。

911事件后,美国联合包括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在内的国际联盟发动了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由此开启了历时20年的“反恐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再没有了公开与其争夺世界霸权的对手。但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非国家势力成为了国际格局中无法被忽视的新兴势力。

这些非国家势力间既互相争斗,又彼此扶持,“基地”组织正是在这些非国家组织的支持下,在美军的强势围剿下不断死灰复燃。各类非国家组织虽然主张各异,但大多希冀在大国缝隙中求得生存,并获得进一步的壮大,而位于各大地理区域交汇处的阿富汗等地区对其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从历史上看,阿富汗在没有外部势力介入的时候,能够获得短暂的平稳时期。从地缘的角度来看,一旦有某个强势的力量介入类似阿富汗这样的地缘要冲,便意味着打破脆弱的势力平衡,这种脆弱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周边的其他势力便会想办法削弱强势力量以求自保。

《孙子兵法》中对这类地缘要冲其实早有提及: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并指出了“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的作战原则。通俗的说就是,对这类要地的经营,还是要以政治手腕为经营重点。而政治经营更多的时候是润物无声的长期手段,绝非一时的大兵压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