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此心安处是吾乡1

古代有两个半完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花了两天时间看了一本关于其中一位完人王阳明的书籍,叫《五百年来王阳明》。今天下午在网上也看了一下午王德峰老师讲王阳明心学。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学习,好像回答了我的很多疑惑,比如关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等问题。

书中金句: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良知,关键就是要启发、引导它出现。而社会文明要推进,就要进行制度设计,要引导,要影响

一、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即理。很多时候我们孜孜以求的往往都是偏离了初心,一味的追求外界的东西,最后也在迷失了自己。王阳明认为我们的心就是理,多向内求,其实就能找到提升自己的秘诀。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向内寻求走向圣人之路。“心”是什么?王阳明认为“心”就是对生命的体验、感受,这种体验感受我们天生就有,比如,我们看到不公平的事会生气,看到弱者受欺负会有打抱不平的冲动,看到河南水灾会感到痛惜等等,都说明我们内心都天然就具有这种感知力。我们只要遵循内心的想法去做事,就能找到成为圣贤之路。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之所以会找不到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我们的内心被很多欲望给遮蔽了,而“圣人之心就像一面镜子,上面没有尘垢,通体透明,清清楚楚,事物之理一看就通透了。”比如,作为老师,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先唤醒学生心中的“良知”,这样教育才能有作用,而不是被各种功利性的目的给遮蔽了真正的教育行为。比如,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在评比中胜出、为了让别人称赞等等,这些都是违背了“良知”。如果唤醒了学生心中对真善美的追求,他们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二、致良知
既然每个人都能通过向内追求走向圣贤之路,那么具体究竟该怎么做呢?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要求。
首先要“听良知”,自动把外界的声音屏蔽,听听自己的内心究竟是怎么想的?孟子曰羞恶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所共有的,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去蔽”,把覆盖在我们心中的各种欲望去掉,听到内心的真正声音。
然后就是做到“去理性”。我们知道有的时候就是因为太过理性,从而使得我们无限烦恼,比如,买同样一件东西,如果你比别人花的钱多内心就会不爽;做同样一件事,如果你得到的回报比别人少你就会觉得不公等,王阳明告诉我们需要听到良知的声音,只要于心无愧,我们就应该勇敢地去做。

阳明心学的实学精神,不止做表面文章,而是要解决根本问题。但要解决根本问题,你首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不能随大流,不能人云亦云,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才是破了心中贼。

再次就是要践行,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心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强调“事上练”,在处理具体的事情上“致良知”,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沉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比如,你感到很生气、很烦恼,王阳明心学就是要让你直面这个烦恼,让你反思你烦恼的原因,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总结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动心”,我自岿然不动。

三、此心安处是吾乡
王阳明心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在于把心安顿好。我们的烦恼、迷失自我、空虚、失落等情绪的产生,就是没有把心安顿好,我们一开始就具有良知良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何把心安顿好?就是为人处事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而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