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寸柔情 一部黔北乡村家族变迁史

2017-10-17 20:27

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冯修礼的第一部纪实小说《冯家大院》,日前由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在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四棵大楠木作证下,《冯家大院》以冯氏几个家族人物为代表,叙述了一个家族发展的历史,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贵州黔北农村的时代变迁。

近日,《冯家大院》作品研讨会在贵州财经大学会议中心举行,省写作学会40余位会员从思想内容、文学价值、创作手法、乡土文化等多个方面,发表了各自的感想。

《冯家大院》

古楠木树下的冯家大院

退休前的冯修礼是贵州省务川自治县政法委的一名干部,爱好文学的他,常年在报纸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

他称不上一位专业作家,却在退休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完成了一部20余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被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刚评价为“写出了家族历史的厚重”。

冯家大院位于务川县新田乡新田村冯家林寨子,是一所由高大的正房、小巧的厢房和精致的后房构成的四合院,几百年来生活着一代又一代的冯氏宗亲。从小在此长大的冯修礼回忆,正房是一座三层木瓦房,精雕细刻的窗花,高高的堂屋大门,铺着细錾石板的跑马厅内,能容纳上百人聚会。正中央的院坝可摆下几十桌酒席,周边种植着花红树、石榴树、枇粑树等,显得生机勃勃。

寨子边生长着四棵古楠木树,粗壮的树干需要十多个人才能合抱,枝繁叶茂的树冠像一把翠绿的巨伞,护佑着冯家子子孙孙。

冯氏宗亲族系,起祖江西始平堂,至于何时迁移与此,已无文字可考。

旧日的木瓦房四合院,如今已变成了砖混结构的黔北新民居。但在冯修礼心中,发生在贵州边远山寨的祖辈故事,三代人之间的亲情,简单、平常但很精彩,难以忘怀;“奋斗、仁义、孝道、亲情”的家风,依然延续;乡风民俗,质朴、纯粹……这些带着乡愁的碎片,让作者心中一直有着家族的使命感,不吐不快。

冯修礼

写冯家故事 宗亲倾情陪伴

“创作源于我三哥的离世。”冯修礼说:“随着身边的老人一个个走了,几代人在老家大院其乐融融的情景,使我常常陷入不眠不休的沉思中。”

女儿建了一个“冯家大院”微信群,集合了40多位、几辈族人。冯修礼看到大家常在群里互动,便萌生了“讲讲冯家几辈人的故事,传承家教家风”的想法。第一篇故事写了“我的三哥冯修忠”,讲了三哥性格直爽、工作负责、光明磊落、两袖清风的一生。“没想到,得到了宗亲们一致点赞,也激起了我的写作热情。”他将冯家几辈人的精彩故事编写出来,短小精干,陆续发表在家族群中。

2015年11月,冯修礼碰到宗亲知己冯祖尧,这是一位热爱写作的长辈,现任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曾出版《遥看人生》一书。

“修礼,你的文笔好,把几代人的故事、好的家教家风写出来,就是一部好书。”在他鼓励下,冯修礼在65岁生日宴上向众亲友宣布,一年之内创作完成长篇纪实文学《冯家大院》。

故事从祖父开始,这位乡亲口中的“盐巴客”,常年担着竹编包兜,走乡串寨,叫卖声悠扬,他诚信、和善、宽厚、慷慨;父亲是新中国成立后村中的第一任村长,不唯权,不唯上,只唯民;冯家的第三代弟兄们,勤劳、拼搏、智慧,时间跨越了近百年……

祖德流芳 这是最美的家乡

《冯家大院》如期出版发行,付印的1200册很快在实体书店、网络平台上销售一空,好评如潮。

“是百姓家史、黔北乡村史,更是一部浓缩的时代变迁史。”冯修礼如此评价自己的这部书,书中从民国时期人心惶惶的“拉兵派款”,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清匪反霸、农业合作化、文革、知青上山下乡到改革开放、新农村建设,或详或略,通过个人命运展现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变迁。

王刚则称全书是一幅生动的风俗画。走在乡间小路、挑着货担、悠扬叫卖的货郎,那是逝去的风景;“立房子”、“泡月米酒”、“婚丧嫁娶”的热闹场景,如今依然是乡村、家族生活中的大事,维系着彼此情感;寨子清晨飘逸的薄雾、楠木树吐出的新芽、觅食的雀鸟,还有老房子冒出的袅袅青烟……这是最美的家乡。

远在外乡的务川人杨胜万将军,手捧《冯家大院》,让他有一种梦回家乡的感觉,“古寨、竹林、木瓦房院落,还有那小街的赶场天、闹热的酒席、哭嫁的新娘;加上一句句几十年都没听过的方言土话……寸寸柔情,这就是作者艺术的无穷感染力”。

在贵州省写作学会副会长黄先荣看来,这是一部乡村道德文档。他说,书中的故事和人物都很小,放大来看,在乡村的家教、门风、道德遗产中,是中华民族的“祖德流芳,源远流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