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手把ta培养成了我最讨厌的人丨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认同
发布时间:2021-06-22
文:徐可心
来源: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ID:familybnu)
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
——荣格
笔者的一位朋友,隔三差五就会来吐槽自己的伴侣身上有某一种令她难以忍受的缺点,且口中的“缺点”始终是同一个。笔者从最开始的苦口婆心到后来已然逐渐习惯。最后朋友不得不为此分手,彼时已经耳朵生茧的笔者私下里很是松了一口气,但没过多久,同样的抱怨再一次响起了——尽管抱怨的对象已经不再是从前那位。
想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窒息”的经历,或者自己就是这位朋友。抱怨得多了,倾听者可能会感到很困惑——为什么就是不能好好沟通一下或是吸取教训呢?但其实有时候,当事人自己也是百思不得其解——怎么会又是这样?如果笔者的朋友让你想起了自己的某段经历,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投射认同”的概念,或许可以帮你跳出这个不愉快的循环。
什么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中的 “投射”是指一个人把自己具有的感情、意志、特性等加诸于他人身上,认为其他人有与自己一样的想法、感受等等(瞿佳昌, 邹成锡, 2011)。而投射认同则是指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某种感情或人格特质投加诸射到于他人身上,并诱导他人以与之相符的特定方式行动或者作出反应的行为模式(Cashdan, 1988)。简单的来说,在投射认同的心理机制下,我们会“诱导“伴侣做出自己讨厌的行为。举个例子,当你因为爱人喜怒无常、乱发脾气而感到忍无可忍的同时,自己可能正在毫无理由地晚归、频繁出现本可以避免的约会迟到或者回避对方“好好谈一谈”的请求来“诱导”对方发脾气。
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我明明很讨厌ta的这种行为,怎么可能反过来诱导ta这么做呢?
这是因为投射认同属于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它源于个体年幼时与亲人的相处,这时的互动模式随着个体长大,会逐渐内化成个体的一部分,并持续影响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王文娟, 2015)。换句话讲,这种做法来自于童年的经历,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自己。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里是不是有过一个暴躁的爸爸、严厉的妈妈或是自私的姐姐,自己有没有因此而感到恐惧或窘迫过?如果儿时的养育者具有诸如自私这样让儿童感觉恐惧或焦虑的负面品质,儿童不愿意将亲人看作是“坏人”,就只好把自私这种品质单独提取出来,视自私为“万恶之源”,一切自私的人都因此而“变坏”。
但孩子往往会在耳濡目染之下与父母越来越像,也形成与其相似的特质。当ta成年后一旦表现出自私的行为,就会因自己也成为“坏人”而感到恐惧和不安。但完全避免一种行为和感受是很难的,特别是这种品质被贴上特殊的标签时,一个人往往会对这种品质更敏感,越怕自己成为“自私的人”,越是容易注意到自己产生的每一点自私的想法,被这种品质所控制(尼克尔斯, 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2018)。
这种矛盾情况导致情绪处于夹缝中,不能表现出来也无法避免。但如果这些品质是出现在其他人身上,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人们就可以指责对方身上的这些特质或是认为对方更“坏”,从而回避、弱化实际存在于自己身上的这一品质(尼克尔斯, 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 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 2018)。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通过成长中经年累月所习得的对这种品质的应对方式,像操控提线木偶一样诱使对方代替自己表现出自己所压抑着的这些行为。
例如,父亲暴躁的性格导致孩子认为一切表现出愤怒的人都是坏人,长大后ta可能会做出一些令伴侣生气的事情来将自己的愤怒“安置“到伴侣身上,并以此谴责伴侣乱发脾气。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避免意识到实际上是自己在生气,从而达到防御的目的,抵抗“认为自己是坏人”导致的负面情绪,比如自尊下降或是感到焦虑。
现在再回到开头所提到的经历,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反反复复地表达同一个不满时,听起来矛头似乎是指向伴侣,但背后可能暗含着对自己身上出现这种特性的害怕和焦虑。因此即使ta第n遍因为“又是这样”而抓狂,ta的行为可能反而在维持伴侣的“坏”,以避免自己被迫接受对自己的“坏”评价。
投射认同让人觉得“看呐,是他在做'坏事’,我什么都没做”,看似撇清了自己,但迫使伴侣做出这些“坏”行为的同时,自己也不得不重复童年的经历,再次与自己最讨厌的这种人相处。更何况,过去不良的关系不应当成为破坏现在与未来新的亲密关系的理由。那么如果原因来自已经过去的童年,我们应该如何跳出投射认同的循环呢?
如何改变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认同
童年糟糕的经历并不意味着未来被注定了,即使我们在很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因此受到影响,但从意识到的这一刻起,我们仍然有机会做出改变。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深受投射认同影响,因而被困在一段又一段无法忍受的亲密关系中,或者成为了伴侣投射的对象,下面有一些建议,或许可以帮助你或你的朋友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改善亲密关系。
1、发现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发现自己反复被同一个问题困扰时,不妨问问自己,真正令自己感到棘手的,是对方表现出的行为本身,还是自己的情绪呢?
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考虑在激怒伴侣的同时,自己心里是不是也正压抑着强烈的情绪,能否承认和接纳自己存在这种情绪的事实。只有意识到自己真实存在的情绪,才有可能据此做出改变。
2、改变对情绪的认识
当觉得自己“坏”到一无是处时,很少有人能继续保持愉快。但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这种儿时形成的 “一坏尽坏”的认识,中肯地认识这些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追溯童年时受到影响的经历,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这些情绪形成这种负面认识。是某位家人情绪非常不稳定?还是家庭环境过于严厉?当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明确可见时,重新以成年人的思想看待这位产生影响的养育者,我们会意识到即便具有这种负面品质也不意味着ta是个面面俱坏的人,同理,即使自己的身上存在这样的一部分,也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3、学会处理情绪
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尽可能地回避了某些“坏”品质,我们可能没有学会如何管理这些强烈的情绪。但永远避免某种感受是不现实的,当我们能够面对这些情绪和具有这些情绪的自己时,可以开始尝试在可控的范围内表达情绪,寻找恰当的表现行为。
写在最后
投射认同本质上是为了将自己和难以承受的负面评价隔离开,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但是蒙住双眼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对自己所爱的和爱自己的人造成伤害。当我们长大成人,逐渐摆脱儿童时期非好即坏的是非观,也有了足够的能力处理当时面对的困难,或许是时候做出一些努力,回顾童年时可能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意识到一直未被接纳的情绪,尝试面对这部分真实存在的自己。
看完这篇文章,你的脑海中是否会浮现出一些画面?在你的关系里,是否也有“投射认同“导致的不愉快呢?和我们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