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者不以虚弱示人
原创 敖让 资治通鉴读史悟道 2019-05-09
材料:《资治通鉴》汉纪 太祖高皇帝四年 公元前203年
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胸,乃扪足曰:“虏中吾指。”
汉王病创卧,张良强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汉王出行军,疾甚,因驰入成皋。
译文:项羽闻言大怒,用暗伏的弩箭射中了汉王。汉王胸部负伤,却摸着脚说:“这狗贼射中我的脚趾了!”
汉王重伤卧床,张良坚持请他去军中抚慰将士,以安军心,避免楚军乘势取胜。
汉王于是出去巡视军营,但终因伤势加重,而赶赴成皋养伤。
解析:这段讲的是荥阳对峙时,刘邦和项羽隔着广武涧对话时的情景,项羽隔空喊话要和刘邦单挑,刘邦不应,接着刘邦罗列了项羽犯下的十大罪状,项羽恼羞成怒,命令预先埋伏的弓弩手射杀汉王的故事。
身负重伤忍着剧痛,还能有如此机敏的临场反应能力,不得不说,刘邦天生就是当领导的料。
刘邦被射到了胸部,却佯装被射中了脚趾,意在掩饰自己的虚弱。
这个时候,刘邦不确定自己是否还能活着,喊出“虏中吾指”这句话,意在掩人耳目,减少知情人,万一自己重伤昏迷甚至不治身亡,便于在小范围内保密,从而维持内部稳定,让继承人顺利继位
对于刘邦集团来说,如果受重伤或者死亡的消息传开了,最高领导生死不明,此时群龙无首,会造成内部的恐慌,以及野心家的觊觎,引起内乱,导致失败。
对于项羽来说,如果知道刘邦受了重伤甚至死亡,必定会趁着军心不稳疯狂进攻刘邦。
对于各路诸侯来说,如果知道刘邦受了重伤甚至死亡,会造成诸侯倒向项羽,就如同彭城大败时的情形一样,这种亏刘邦是吃过一次的。
谁赢帮谁的图出自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杀黄四郎的情节,黄四郎有个替身,群众虽然恨黄四郎,但是迫于淫威不敢造反,张麻子把替身明正典刑杀了,众人以为黄四郎已死,众志成城之下,真的黄四郎势力瞬间就被打败。
如果刘邦重伤昏迷或者死亡,这个消息被传开了,局势极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先是项羽疯狂的进攻,然后群龙无首,内部内讧争位,接着各路诸侯一看情况不对开始倒戈,然后刘邦集团争位失败的一方投靠项羽,照这样发展下去刘邦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就灰飞烟灭了。
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千古不变的真理。
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死掉的。爆雷,领导人出走,内部分裂,竞争对手趁机进攻,供应商讨债,资金链断裂,负面新闻满天飞,消费者抛弃。
刘邦谎报伤情,张良强请劳军。都是为了捂住这颗雷,不以虚弱示人。
从个人的角度看,最易暴露虚弱的动作就是抱怨。
抱怨往往意味着无能、懦弱和懒惰;而无能、懦弱和懒惰,都不是靠自身奋斗取得成就的人,会有的属性。
也就是说,没事爱抱怨的人,不是潜在的成功者;而人们只会帮能赢的人,换句话就是,只会帮已经取得成就,和即将取得成就的人。
所以说爱抱怨的人,是不会有好运气的。因为身边的人,除了至亲,基本没有人愿意,把资源和时间,投资到这样的人身上。
他们更愿意帮那些,已经做出成绩,或者是他们觉得即将出成绩的人。
因为投资是需要回报的,帮助也需要回报。一个无能、懒惰、懦弱的人,很难让别人相信,能给到别人想要的回报。
为什么说抱怨是无能、懒惰、懦弱的体现?
举个例子,比如说我的单位,有食堂,食堂嘛,大家都吃过,口味比下馆子还是要差点,偶尔去吃饭,会听到旁边的人说:“这菜实在太难吃了。”
这就是抱怨了。如果有兴趣,可以问问他,八成回答如下:
问:既然这么难吃,不如回家做饭呀?
答:太麻烦了,懒得做。(懒惰)
又问:那出去吃呗?
答:天天出去吃,条件不允许。(无能)
又问:那换个待遇更好的工作呗?
答:外面很难找到这么稳定的工作,一把年纪了,别折腾了吧。(懦弱)
我认为,相对来说,每个人都是懒惰、无能、懦弱的。只是程度不同。
食堂的饭菜我也觉得马马虎虎;
大中午跑回家做个饭还要洗碗,我也嫌麻烦,我懒惰;
天天下馆子我也吃不消,我无能;
叫我换个工作我也担心以后不够稳定,我懦弱。
可既然现实就是这样,自己无法改变,为何还要抱怨呢?
与其抱怨,把自己虚弱点展示给所有人看,不如把自己积极向上的一面,展示出来,如果有人问食堂饭菜如何,实事求是的说一句:“挺方便的,能吃饱”给人的感官就不同了。
大家都是多年同事,假设有一天,这个爱抱怨的人,和这个积极一点的人,同时辞职出去创业,做同样的东西,其他条件都一样,同时找你入股,你更愿意把钱投给谁呢?
这就是王者不以虚弱示人,映射到普通人生活中的思考,因为人都是谁能赢帮谁,谁更有机会取得成就帮谁,谁更上进帮谁。
不要让抱怨成为习惯,会消耗掉好运气,越抱怨,可抱怨的事情将会越多,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真忍不住要抱怨,就向最亲的人诉说,因为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支持我们。
或者是固定向一个可靠的人抱怨也行,毕竟人还是要发泄情绪的,这就是红颜知己和基友。
从权谋的角度看,切忌大事小事通通要吐槽,逢人就抱怨,会把好运气赶走。
最后:王者不以虚弱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