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林的石仪
到过曲阜孔林旅游的朋友们都知道,走在那郁郁苍苍的孔林中、徜徉在那些或高大或低矮的坟丘旁、耸立在饱经风霜的墓碑前,会看到许多排列整齐、造型威严的石兽、石人、石虎、石马、石羊、石望柱、石阙等石刻群雕,这些石雕,造型或浑厚、或典雅、或古朴,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再加上这一排排的石仪,构成了孔林的威严和完美。
墓前陈列石人石兽,始于东汉。石人用于陵墓主人的警卫和侍从,石兽则象征吉祥并驱鬼除怪。后世逐渐演变为墓主人生前地位的标志。
孔林现存最早的石仪,是孔子墓前的一套石兽、石人、石望柱。明清时,礼制规定一、二品官员墓前可立石人、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一对。故从孔子59代孙、衍盛公起,墓前均雕立有全套石仪。计有明代八组,清代十组。这些石仪,反应了当时的建筑艺术、雕刻艺术、制造艺术和历史文化,对历代丧葬礼制风俗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也是国内外旅游者感兴趣的古老文物。
现存最早的一套石仪,是孔林墓门至享殿甬道的四对巨型石雕,曰:华表、文豹、甪端、翁仲。这组石仪,为宋代雕立,两两相揖分立于甬道两旁,在苍苍的桧柏之下,更显得肃穆威严。
华表,与孔林内另一种带云板的不同,直插云端,是入“天门”的标志。
文豹,形象如豹,垂长尾生双翼,距于23厘米高的石座上,东高1.77米,西高1.54米。传其性情温顺,笑容可掬。
甪端,是在宋代陵墓中开始出现的一种臆造神兽。头生一角,肋生双翅,卧伏于地,引项长啸。石雕长1.75米,高约1.5米。传说甪端日行一万八千里,通四方语言,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它拉车,既是很好的谋士,又是很好的翻译。
翁仲,石人。据载为秦代骁将,姓阮名翁仲,身长一丈尺,英武超群,威震边塞,匈奴句其威名,再不敢犯秦国北疆。阮翁仲死后,便铸成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以壮声威势,其雕刻线条流畅,古朴浑厚。
孔林享殿甬道上原是一对宋宣和见间雕刻的翁仲,清雍正帝重修孔林时,嫌其体小不够壮观,与甬道的望柱、文豹、角端等其他石雕也不协调,便移至孔子墓前,现巍立于此的是雍正时重雕的,比宋时的高大许多。
传说,清皇帝乾隆来孔林,在享殿前看拱立甬道两旁的两石人,便问跟随在身旁的一位瀚林学士:“这两侧的两石人是谁?”这位翰林被猛地一问,忙中出错,急忙回答,竟把翁仲的名字颠倒了,回答说“仲翁。”乾隆皇帝听后,一下子记起了翁仲这个名字,知翰林回答错了,微微一笑当场便吟出:
翁仲缘何说仲翁?
怨尔当年欠夫功。
有亏朝里为林翰。
贬汝江南做判通。
乾隆故意地每句最后两字颠倒过来,挪揄那位翰林院名流;皇帝金口,一句话,便贬这位翰林去江南做比县官还小的通判去了。
现拱卫在孔墓前的宋刻翁仲,雕刻精致,十分传神。按剑的武翁仲立于墓右,目不斜视,虎视眈眈瞠目墓左的文翁仲;文翁仲则笑嘻嘻执笏而立,头往左倾,不渝理睬。由这两石像雕刻的面部表情,便有了演义的故事:大江山离不开武将统兵的南征北战,座江山的第一把交椅的丞相则是文官。
对此,有些武官不甘心,于是便对文官采取一些侮辱性的手段,而文官则多虚怀若谷,肚里能撑船,为社稷不计个人的荣辱得失。所以有了石人文翁仲把头一歪,一笑置之的神态。
自孔子59代孙,衍圣公孔彦缙开始,墓道前雕立石仪,至孔子76代孙、衍圣公孔令贻,共18组石仪。这些石仪中的石人、石兽、石柱,以雕立石兽为最多。而在衍圣公墓前石刻装饰中,最堂皇的是孔子72代孙、衍圣公孔宪培与乾隆女儿于氏墓前的那组,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和石望柱,这些“殊荣”,为皇帝下嫁公主“毓德高门,联姻圣胄”,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们意在文化传播和分享
若您有异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