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往事:中年观低谷,少年梦黄粱 (上)
本文为万字长文的上篇,阅读需要10分钟。
01 中年必有低谷
英国作家班布里基在他《中年的意义》一书中,把“中年”的范围,定义为40至60岁之间;父辈们大多认为,人在35岁之后就会慢慢步入中年;但无论怎样,中年就是继青涩之后、衰老之前,一段长达20-25年的漫长岁月。
这段漫长岁月里,每一个中年人早早晚晚,都必然会迎来属于他的低谷。这种必然性,是由于多重因素所造成。
一、生理结构,是中年人容易陷入滑向低谷的先天因素。
由于人类生理结构,进入中年后,开始在体力、精力上出现下滑的趋势。其中,体力下滑常表现出容易劳累 —— 表现出懒惰不够努力;精力下滑则常表现出迟钝 —— 创新能力变低。
这两者的下滑,会使中年人相比年轻人处于明显的下风。
二、 后浪希望替代老浪,也一定会替代老浪,这是中年人势必被挑战、陷入低谷的不可抗拒因素。
由于多年使用固定的价值观、思维模式,中年人容易产生意识上的固化、学习上的惰性,面对新事物,常表现出怀疑、轻视甚至鄙视的态度。
蠢蠢欲动的新事物中,有一部分会很快成为潮流,这会造成中年人与新世界有部分脱节。
从零和博弈角度,旧势力想稳住既得部分,新势力则希望多分一杯羹;新势力对旧势力的挑战,是所有物种的自然行为,人类亦不例外。
三、 家庭压力,是使他陷入低谷的环境因素。
中年人的身上背负的,有苍老多病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数字庞大的房贷,这些都使他无法再步履轻盈。
压力影响到情绪,情绪则影响到行为,他很难一直处于滴水不漏、谈笑风生的魅力状态;他会变得油腻、平庸,甚至捎带暴躁不安 —— 他的精神性格自然地陷入低谷之中。
四、权位之争,是中年人必然有低谷的社会因素。
中年之时,社会地位往往走到了不平静的阶段;从无忧、无争的青年,走到了斗争风暴的中心,这个斗争风暴将捶打所有参与者,只是程度上有深有浅。
没有一个江湖是平静的,没有一个中年人能全身而退,在某一阶段的斗争之中,他势必迎来低谷。
几乎可以断言,中年之时,将必然迎来低谷,无人能逃。
02 研究低谷
我们在《人类三千年》里提到“势”。“势”的形成、发展、筑底、上升、打顶、转变都需要时间的积淀。如果说众多的“势”之中,最迷人、也最困惑人的,不是乘风破浪的“升势”,也不是九五之尊的“顶势”,而是低谷之中的“筑底”之势。
“筑底”,是人运用智慧,拯救自我的一次淬炼。
- 败在低谷,分两种败相,一是脆而放纵,一败涂地;二是躺平认命,看天吃饭。
- 胜在低谷,却有两胜可兼得,一是淬炼品质,研习加身;二是蓄力下蹲,可见龙在田。
我们研究中年人的低谷,研究“筑底”,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中年低谷,就像忙起来而忘记了的外卖订单,它早晚会来敲门。
03 “筑底”往事 – 西汉贾谊
诸位看官,可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王勃的《滕王阁序》,内有名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这贾谊何许人也?
他是西汉著名的天才政论家,是历史上公称的天才之一,政论雄文《过秦论》、《治安策》就出自他的手笔。
贾谊少时就表现出对政见的犀利见解,21岁时被汉文帝选中而致仕,位居中大夫,与满朝白发老臣平起平坐。好景不长,当政三年后被放逐到长沙;27岁时奉诏返京,再次受到文帝信赖,但几年后,他于深深的忧郁中死去,享年仅33岁。
摘自网络,如侵必删
一个天才的崛起和陨落,仅有不过十几年的时间,就像是一道流星划过夜空。不少人叹息贾谊的一生,苏轼曾著有《贾谊论》,东坡先生给的评价,用现代文的意思就是:
“作为贾谊这样的人……怎么能在顷刻之间就突然对人痛哭起来呢?看他路过湘江时作赋凭吊屈原,心绪紊乱,十分忧郁愤闷,大有远走高飞、悄然退隐之意。此后,终因经常伤心,以至于短命早死,这也真是个不善对待逆境的人。谋略一时不被采用,怎么知道就永远不被采用呢?不忍耐等待形势的变化,却自我摧残到如此地步。真是志大而气小,才力有余而见识不足”。
东坡先生何来此评论呢?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
01 少年得志
贾谊的大领导,汉文帝刘恒登基之时只有23岁。当时,诸大臣联手干掉了作乱的吕家(吕后的娘家人),普天下找刘氏血脉时,找到了性格沉静、偏安在晋中平遥做小藩王的刘恒。这可谓是天上掉下来的王位,保不齐随时有人质疑他的合法性。
刘恒初到大西安,朝里有多少权公大臣、同姓藩王虎视眈眈?皇位没有没有坐稳,自然希望能拉到自己人。这时候他发现了小他两岁、才气横溢的贾谊,贾对天下往事政见非凡,但有所问,都对答如流,这令年轻的皇帝真心开心 —— 找到了人才。
贾生年少得位,风云起则欲呈大志。
- 02 宦海起伏
文帝元年,贾谊出任了中大夫。他先是对从先秦沿袭下来的礼制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修改和革新,他制作出一整套新的汉朝礼制(天才就是这么强),推荐给汉文帝。
在封建社会,礼制可谓是国家的根本,祭祀祖先和上天是最重要的事,是天子朝堂的脸面;汉文帝性格沉静,认为时机不成熟,没有同意。
自己的理念没有被使用,这对贾生是一次打击;但他没有关注到根本原因,那就是刘恒登基未稳,各地刘姓的藩王诸多,此时绝不能大刀阔斧地改礼制。
- 过了一段时间,贾谊看到长安城居然有粮食短缺,分析下来是因为很多列侯都住在长安城,人口太多,导致粮食供应有很多负担。
贾谊就建议文帝下诏,命列侯去自己的封国生活,这次文帝想试试诸藩王的“势”,同意了贾生的建议。
但是政令一出,不少列侯找借口想要留在京城居住,文帝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还免去了他的丞相职务。
贾谊这次愿望实现了,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满朝的公卿大臣、列侯藩王却给得罪了。
24岁的贾谊被大臣周勃、冯敬等人诽谤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大家知道这十二个字的可怕吧?颇有阳谋恐吓的味道!
即,如果皇帝不立马搞掉贾谊,接下来这帮人就可能发动“清君侧”的暴力行动,同姓藩王们也在虎视眈眈,若到那时,王位还能坐稳吗?
03 放逐长沙
深思熟虑之后,文帝下达命令了,放逐24岁的贾谊到长沙去做太傅;这看起来是迎合权势大臣的决定,但其实也是对贾谊的一种保护。
帝王之家,得到了贾谊这种人才,不可能就一次性丢弃掉的。这次放逐,无疑是贾谊的人生低谷;最重要的是,这可以作为他的一次磨砺考验。
- 文帝四年,贾谊起身赶往长沙,行至湘江之时,想念起投身汨罗江(湘江的大支流)而死的屈原,他对比想到了自己与屈原遭遇的相似之处,不忍放声大哭,写了一首诗《吊屈原赋》发抒自己的怨愤之情。
情绪需要得到释放,这没有问题;但是贾生把自己比作受了委屈的屈原,那岂不是把远在西安的文帝比作愚蠢的楚怀王吗?贾生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政治家,是不宜这样发声的。
放在今天看来,情绪低谷、郁闷之时发个朋友圈可不可以?各位读者老爷们,心中都有一杆秤。贾谊作为政治家不可肆意放厥词,我作为中年人,亦不可随意吐苦恼。
04 矛盾的谪居生活
贾谊在长沙谪居三年,远离风暴中心。
偏安在此,正是一个自我剖析、自我反思的一个好时期,但贾生受到打击后,委屈、失意的情绪很深。这不难理解,少年得志顺风顺水,初露头角就位极人臣,一生之中从未受尝到过挫折的滋味,此时突遭贬谪,人生困顿,就好比一双稚嫩灵巧的钢琴手,被突然用去拉沙船的纤绳,必定起泡出血,外加鼻涕眼泪。
大起大落之下,令贾谊生出人生无常之念;一个黄昏,有猫头鹰飞进了他的房间,他写下了《鵩鸟赋》。
有不少人讥讽他这篇文章是伤感悲愤、自怨自艾 —— 真不知这些喷子是否有仔细读过。
贾生不亏是一个天才,即便在思考人生命运上,也能超凡脱俗,这篇赋中充满了哲思,恰如黄老的无为:人生啊,就像东去的江水。
我曾在一个周末安静的下午读这篇赋,落下眼泪。但是眼泪只属于周末,无为只属于退休后;中年人的智慧里,没有放纵和躺平。
- 当时,私人铸币的情况横行,贾谊虽远在长沙,也写了一篇《谏铸钱疏》呈给文帝。
这篇文章指出吴王刘濞、信臣邓通私自铸币,都将祸害天下,建议文帝将铸钱所需要的铜资源 —— 铜山收归国有。这一建议看似切中时弊,但并没有深刻解读帝王家的策略。
文帝的堂兄吴王刘濞,曾辅佐高祖刘邦平定英布之乱,英武过人,被刘邦封在江东,乃是真正的一方霸主。
刘濞私开铜山铸币,煮海水收盐,富甲一方,属地百姓只知吴王,不知文帝。
文帝初登大位数年,根基未稳,此时若按贾谊的建议,到堂兄的地盘、千里之外的豫章郡(南昌)收回铜山所有权,断人钱路如杀人父母,能不能收得回很难说,难不成要激怒刘濞造反?
文帝的信臣邓通私铸钱币,事实上也是文帝授意,既然无法把铸币权收回中央,关不掉刘濞的钱山,那天下另一半的经济命脉必须要拿住了。
邓通此人,不是国戚权臣,不是刘氏皇亲,非常听话,是一个绝佳的总经理好人选 —— 让他负责,把帝王家的钱袋子装装满!
邓通这人虽然出身一般,但做事踏实,领了这个任务,第一时间找了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卓王孙乃冶金大师,由他担任总技术工程师,钱币中从不掺杂铅、铁,因而邓钱光泽亮,分量足,精致无比。
王公大臣,贩夫走卒,都喜爱邓钱。这让文帝在经济实力上,与堂兄刘濞有了对抗的资格。
可惜贾生,只看到了弊端挑战,没有看到大领导的深远策略,这篇《谏铸钱疏》自然也石沉大海,没有任何浪花激起。
在放逐的这几年里,他看到天下藩王的势力,深切为文帝的安定担忧,但一直没能站在帝王的角度,去思考帝王家的策略 —— 帝王之策少硬刚,多以时间换空间。
05 再返朝堂
时光匆匆,无论你成长,还是不成长,年纪一直在飞驰。在长沙的第四年,原来反对贾谊的一帮老臣,退休的退休,死去的死去;贾谊被文帝召回京城。
他在未央宫的祭祀之处与文帝彻夜长谈,谈了鬼神,也谈了人生的治与不治;文帝给他的评价是 “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这意味着帝王对他的考核已算通过。
文帝并没有让贾谊直接担任朝中重任,还是希望继续培养观察;他任命贾谊为自己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职位是梁怀王太傅。贾太傅虽然没有回到权力的核心,但是已经回归了第一步。
贾太傅与梁怀王
- 贾生任了梁怀王太傅,一方面教导小王子,一方面关心朝政。
他在此期间,写就了著名政论文《治安策》,这篇文章曾被毛主席评价为“西汉第一雄文”,这篇文章,谈诸王势力、朝政法令、天下道德,智慧深刻。
贾生在开头写道,“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一个人为了君主朝政做到如此交瘁心力,乃至哭泣,世所少见。
此文精神还是“削藩”,他提及前两年淮南王刘长的造反,认为需要抓紧制定策略,搞定各藩王,他提出“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
意思是让各地藩王的儿子、孙子分割他们的领地,分割完毕后,就成了非常多的小国;这样,就不会再有力量巨大的藩王存在,也就对中央权力再无觊觎之心。
这基本就是《推恩令》的前身。
但这是文帝八年,文帝仍然认为不能激进地推行这一策略,这无疑将加速堂兄和诸王们的造反,未来的事交给未来人办吧,文帝没有采纳贾谊的策略。
06 命运捉弄
回归了朝堂,但是还是没有得到君主的信赖,计谋还是没有得到采纳,贾生心中充满了失望。此时人生还在“筑底”,贾生在“筑底”之中,把失意之事夸大,实在要不得。
- 此时又有噩耗传来!年少的梁怀王,在游玩之中,不慎坠马而死!
梁怀王太傅这个头衔,可谓是贾生在众大臣面前唯一可立足的本质工作,也是帝王交给他的唯一重任。
贾生用尽了毕生所学来辅导这个王子,可天不遂人意,天底下好像最离奇、运道最差的事,都摊到了我贾某身上!
贾谊回想自己才气横贯天下,思维犀利如虹,但屡屡遭人排挤,不受重用,此间又遭受这“未尽责”之罪名,他抑郁多年,所积累无为之思,此时彻底的崩溃了!
用现在的一句话就是,贾谊放声大哭,“人间不值得”!
在这种悲伤之中,贾生终日抑郁心伤,于次年离开人世,享年仅33岁。
贾谊的才华,放眼整个西汉也属于首屈一指,《过秦论》、《治安策》被鲁迅先生称为鸿鹄之文,《鵩鸟赋》被闻一多称为哲学之诗。
天才之人,性格敏感而脆弱,贾谊年少成名,没有经历过挫折;人至中年(古代的中年可谓25岁即成),逆商没有在淬炼中得到成长。在人生低谷之中,反复“筑底”尚未成功,败在了情绪和心态上,更无法谈及“筑底”的策略和手段,供后人学习了。
贾生,国之名士,也当属历史上的一声叹息。
04 低谷涅槃的故事 – 教员的中年
我们读了贾谊。教员对贾谊的故事非常着迷;他曾写过两篇关于贾谊的诗篇,也在很多场合讲过贾谊。他一方面对贾谊的才气表示赞扬,一方面也为贾生的脆弱表示惋惜。
七律 咏贾谊
(教员)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
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我们今天谈低谷,读完了贾谊筑底失败的故事,还需要看一个筑底成功的故事。
筑底成功,最经典的,就当数教员中年走出低谷的故事。
当你读完教员的中年低谷,你就知道,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教员,为什么教员能成为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人物。
我相信,在我们赞叹之余,一定还能从教员的故事里,领略那种不折不挠,万重压身而不自屈的伟大品质,以及人类最珍贵的:自我反思、自我涅槃的伟大觉醒。
这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重要。
无论你20岁,30岁,40岁,50岁,读教员这段中年的故事,都是人生的激励。
(未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