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撼庭秋》移情于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离人闺思的多情与无奈

2021-08-06 10:21

华人号:中国文化

《撼庭秋·别来音信千里》是北宋词人晏殊创作的一首别情词。通过移情于烛,物我相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闺中少妇夜思时的多情和无奈,读来只觉得低回哀婉,悱恻缠绵,让人感叹唏嘘,难以释怀。

01、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02、注释

1、撼庭秋:词牌名,双调四十八字,为晏殊首创。

2、碧纱:绿纱编制的蚊帐。

3、无寐:失眠。

4、目断:望尽,望而不见。

5、天遥云黯:天空遥远,云彩暗淡。

6、憔悴:瘦弱萎靡的样子。

7、兰堂:华美芳洁的厅堂。

8、心长焰短:烛芯虽长,烛焰却短。隐喻心有余而力不足。

9、向人垂泪:对人垂泪。

03、译文

别后相隔千里,音信不通,心中的深情也无法寄出,令人怅恨。碧纱窗里看惯了春花秋月,听厌了梧桐夜雨,多少次彻夜无眠。

登上高楼眺望,天地寥阔,阴云密布,全无离人的半点踪影,让人更加忧伤憔悴。那厅堂里燃着的红烛,空自心长焰短,替人流着一滴滴相思的苦泪。

04、赏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一片深情无所寄托。

“音信千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尚有音信;二是相隔千里。古时候交通不发达,通讯不便捷,千里相隔,信息不畅,吉凶难卜。“别来音信千里”看似平常道白,实则饱含深深牵挂之情,读来让人揪心不已。

“此情难寄”,既是说相思情浓,满腹心思,纸短情长,难以言表;也表明相思之情无人诉说,难以寄托。这样,“恨此情难寄”就有了沉甸甸的撞击人心的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内涵。

“别”字起首,统领全篇。“恨”字点睛,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全词由此而构筑起一种离愁别恨的抒情氛围。

“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这三句是对这种离愁别恨进行具体的描绘和渲染。

“碧纱秋月”字里行间透着宁静肃杀的丝丝寒意。“梧桐夜雨”的湿冷更让人难耐秋寒。而且,“碧纱秋月”还含有望月怀人之意,“梧桐夜雨”更让人想起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意境。这两句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充分表明了思妇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几回”是对“碧纱秋月”(晴朗的月夜)和“梧桐夜雨”(阴雨的夜晚)的一种总结,极言失眠次数之多,说明抒情主人公夜夜辗转反侧,备受相思煎熬。

“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相互照应。在度过无数不眠之夜后,欲罢不能,无法排遣,再次登楼远望,聊慰相思之苦。“楼高”,登上最高层;“目断”,极目远眺。表明自己尽了最大努力,说明相思急切,情深意长,为下文“心长焰短”埋下伏笔。

“天遥云黯”,是天空辽阔,层云黯淡的意思。本想看到心上人的身影,本想得到心上人的消息,但“天遥云黯”处,连聊慰离愁的归鸿都没有,空无一物。“遥”对应“音信千里”,让人不免有“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憾恨。“云黯”, 正好暗合主人公愁云暗淡的思绪。

“只堪憔悴”是指更令人痛苦憔悴。这里,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备受相思折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希望再次落空之后,从阁楼上下来,那种无精打采、萎靡不振的神态!

“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照应上片“几回无寐”,再写相思情浓,无法入睡。在“楼高目断”之后,孤独的离人又迎来一个无眠的夜晚,只得与红烛为伴,悄然流泪。

但这里不写抒情主人公夜不能寐、以泪洗面,而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思妇心里难过,显得新颖别致,极富艺术感染力。

“心长焰短”最为精彩。那细长的烛心也即相思人儿的心。“心长”,也就是相思绵长,离恨悠长;“焰短”,本指蜡烛火焰短小,这里,恰如其分地象征了闺中思妇的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以及虽渴望能很快和心上人见面但又自知希望渺茫的心态。

这里,人就是烛,烛就是人,物我相通,融为一体。因为难以割舍、无法排遣的相思,闺中人和蜡烛相对而坐,蜡烛看人在流泪,离人看烛在流泪。一个整夜无眠、默默相思、相对而泣的抒情画面象电影里一个深情感人的特写镜头,深深打动人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