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小孩丨批评孩子的两大禁忌,原来我们一直都忽略了
来源于公众号:小树妈妈(ID:tree2050)
文 | 暖暖棉花糖
前些天,和朋友看到某杂志上的一句话:批评,对每个人的成长而言,是一种美丽的疼痛。我们谈起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批评,来自老师的、父母的、长辈的,滔滔不绝。朋友言语中夹杂着不少叹息。最后,她总结说,这些批评,只让自己只感觉到痛,似乎没体会到美。
她印象里最为深刻的一次批评,是在一节数学课上。数学老师让她到讲台解答一道算数题,她站在黑板前发愣了十多分钟。忽然,从她身后传来一阵斥责:“你不会笨到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吧?!”从那天起,她在班里就再也抬不起头来。
我们成长过程里总会遇到很多批评。对于不同的人,批评有时是动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鞭策;有时是转折,引人走向另一个成功的巅峰;有时是毒药,一不小心就会叫人自暴自弃。
好的批评要能鞭策到人
而不是给自己的涵养抹黑
佛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性情在幼儿时已定型,而且会左右一生。哈佛大学心理教授曾对一些孩子进行测试。他们发现,孩子1岁时,想象、创造力高达96%,随着年龄的递增,7岁便发生逆转。10岁,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消失了,只剩下原来的4%。
为什么?测试者对这些孩子各个成长阶段进行监测,竟发现,小孩在0—10岁过程中,平均会遭受到两万次的“伤害”。其中,对他们伤害最大的,是来自父母破坏性的批评。这些批评,对于幼小的心灵而言,如同一次次人身伤害。而伤害带来的痛苦烙印在孩子心中,直接导致了他们胆小、懦弱、自卑等消极性情。
第一种类型的破坏性批评,就是在批评时对人不对事,发泄情绪,进行人身伤害。比如说“你怎么这么蠢?”“你这个傻瓜,一点用都没有”“没有人像你这么笨的了”……对此,或许大家都不陌生。小时候,我们的父母这么批评我们;成年了,上级领导继续这般;当了父母,我们又这样对待孩子。
一位朋友,童年时就常常受到来自家庭的这种批评,以致在他看来,批评就跟谩骂无异。后来他做了单位主管,也常直言不讳地批评下属,把下属骂得狗血淋头,下属因此视他如仇人,不再愿意跟随他。领导找他谈话,朋友觉得各种委屈。但领导最后跟朋友说了一句话:好的批评要能鞭策到人,而不是给自己的涵养抹黑。朋友说,这句话,让他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或许,很多家长会这么说“我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更争气”“我只想刺激他,为了更好地教育他”……是的,批评出发点并没错,而批评带来的“破坏”也是无意的,但结果却是恶意的。父母若是带着负面情绪教育孩子,这样一来,孩子除了受到人身攻击,父母还等于在做负面示范,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一套,将来又用来对付自己配偶、孩子、下属,甚至是年老后的你。
这种批评教育出的不是“懂事”的孩子
而是“懂父母”的孩子
还有一种常见的破坏性批评,是增加孩子的内疚感。早些年,由宋春丽主演的情感剧《穷妈妈富妈妈》在各大卫视热播。剧中,宋春丽饰演的穷妈妈田芳对儿子晓东的教育一直都是高压政策。在她的管教下,晓东变成了一个学习机器,没有童年、没有娱乐、没有空间、自由,更缺少与父母和朋友的沟通。剧中,穷妈妈批评儿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知道吗?因为你,我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
想起自己小时候,周边孩子的父母也很喜欢用“爸妈很辛苦,你不争气,你怎么对得起我们?”这样的话来感化孩子。这种感化带来的后果是,它让孩子知道自己不好、不争气,所以要努力补偿、努力报答。如果这种批评经常发生,孩子内心就会累积越来越多的“欠债”,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产生负罪感。背着如此沉重的包袱去奋斗,往往难以收获成功。
当班主任的亲戚班上有位学生以中考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重点高中,一直以来,这孩子在班上的名次都是前三名。可在去年高考前夕,他的名次突然大滑坡,亲戚找他做工作,这孩子说出了自己的难言之隐:“父母养我不容易,每次我考试考不好,负罪感就特别重。也正因为越来越重的负罪感,让我在考试时越来越放不开。”
作为父母,希望儿女不辜负我们的认同和期望,以督促他们积极向上,这很正常,但当孩子仅以此为标准,就极易变成他们成功的牵拌。
现在仔细回想,这种批评教育出的往往不是“懂事”的孩子,而是“懂父母”的孩子。懂事孩子懂的是真实而公正的“事理”,“懂父母”的孩子懂的是对父母有好处的“事理”——对父母来说,孩子顺应自己心意才被理解为“懂事”,而忤逆自己的心意都是“不懂事”。正因如此,《穷妈妈富妈妈》中的穷妈妈田芳,不但影响了儿子晓东少年的价值观,还影响了晓东成年后的幸福感,夫妻间因为婆婆的问题闹得鸡飞狗跳,在晓东灵魂深处埋下了分崩离析的种子,制约了他一路前行的脚步。
“爱心”是那把打开种种心锁的金钥匙
韩国古书里有个故事: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见农夫驾着两头牛在耕地,便问农夫:“哪一头更好?”农夫看看他,一言不发。等牛走远,农夫才附在黄喜耳边,说:“边上那头更好。”黄喜很奇怪,问农夫为什么要这么小声说话。农夫答:“牛虽是畜类,心和人一样。我要是大声说那头牛不好,它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评论,这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批评是教育的优良传统,批评也是件讲究的事。一介山野村夫,对牛都倾注了如此淳厚的爱心。我们的孩子比牛更聪慧、敏感,因此,当我们要批评孩子时,不妨对照下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三思再三思。
对年小的孩子,别呆板说教,宜用生动的故事细节进行引导;对自觉性高的孩子,可加以诱导,便可启发其自我批评;对于敏感的孩子,用些暗喻法可避免刺激到他……批评,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是“爱心”在批评中始终是那把打开种种心锁的金钥匙。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小树妈妈,深受爸妈欢迎的育儿类公众号,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宝爸宝妈,你所关心的育儿问题,这里都有答案。微信号:tree2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