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诩,下趟,够眼︱皖北解词
发诩
方言读音:fā xǔ
简明释义:背后说大话,撂狠话。
诩,从言。字典上说是说大话。那个叫“夸诩”的词,意为自我炫耀,跟夸夸其谈的意思相当。“夸诩”的人,该与卖瓜的王婆,是近亲。
颍淮话中有个“发诩”。都是“诩”,但意涵大相径庭。
有的人场面上受了委屈,总要在心理面记着,久久不能释怀。那让他下不了台的人不在场,他难免撂下狠话,说要如何如何人家。甚至,能说出“打断人家腿”的话来。这就是“发诩”。有的人在某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当面又说不出口,只能背地里“发诩”:下一回要怎样怎样那给他亏吃的人。
颍淮话的“发诩”,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在背地里“发诩”。当着人家的面,一般少有“发诩”的。再一个是话要狠。水过地皮湿的轻巧议论,不是“发诩”。有的“发诩”,如果不折不扣地做起来,做出来,恐怕要触犯法律了。
当然,颍淮人“发诩”,通常都只是停留在情绪发泄的层面上。等到他的情绪平复之后,他自己都会觉得自己的“发诩”,是多么不靠谱,也不值当。这该是颍淮人温良敦厚的脾性使然。“发诩”之后,过了嘴瘾,为人处事上,该咋着还是咋着。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发诩”,会消逝得无影无踪。
下趟
方言读音:xià tang
简明释义:下手。开始行动。
田边地头。颍淮人到了自家地边,一瞧,邻居已在地里干活了。此时打招呼,常常是:你“下趟”的早啊。宴席桌上,一干人等边吃边喝边叙话,一不留神,只顾着叙话而忘了吃菜。有人等不及:你们就叙吧,我先“下趟”了啊……
趟,从走,该是脚的功夫。因此,颍淮人赶街上集,走亲访友,都以“趟”计。在地里劳动,通常也是计“趟”。长绺状的一亩多地,来来回回两三趟,播种、锄草或者收割,都能完工。
可见,颍淮人说“下趟”,即是迈开脚步,也是下得去手的意思。它强调的是行动的开始,是问题的破局,而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或者骑驴不知地走的累。干一样活,不“下趟”,话说再多也没用;做一件事,不“下趟”,再多的布局,再细的谋篇,再周全的考量,都只能是废纸一张,中看中听不中用。
十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古往今来,颍淮人最为推崇的,就是实干。他们懂得,不干,庄稼会荒芜,事情会停摆。他们最看不起的,就是那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又不推不动、推也不动的人——说的好听,唱的婉转,就是不知道“下趟”。从这个意义上说,颍淮人都是实干家,似不过分。
图源网络
够眼
方言读音:gòu yán
简明释义:看着够数,值。
所谓斤斤计较,在旧时颍淮人那里,是极为少见的。他们之间的小买卖,小往来,常常不过秤,没个准数。斤斤两两,都视作零头。那他们靠啥衡量呢?用眼看,就可以了。
俗话说,眼里不揉沙子。颍淮人的俗话说,眼里塞不下拳头。是说,眼睛就是准头。一把东西,或者一堆东西,有多重,值多少钱,搭眼一看,心里就有谱了,能看个八九不离十。如果把十斤的东西,看成五斤,差距太大,就是看走了眼,就是把拳头硬生生地塞进了眼里。出现了这样的失误,颍淮人会说,他就是个瞎子。
当然,普通人的眼睛,代替不了秤磅之类的衡器。少有眼里塞下拳头的失误,但小误判总是难免。正好或者稍多一些,就是“够眼”;不值或者少许差池,就是不“够眼”。颍淮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些事情上的不“够眼”,顶多心里短暂地小不爽一下,少有人当回事。
但颍淮话的“够眼”,还有另外的意思:一个人看别的人够不够眼。“够眼”,没啥;不“够眼”,可能会出事。有的人喝醉了酒,八老爷不当家酒老爷当家。在他跟前的一个人,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呛了他的毛,他就看人家不“够眼”。趁着酒劲,上去就耍横。只弄得人家莫名其妙,白挨了一顿。
我看,“够眼”的前一个意思,恰跟颍淮人朴朴实实的性情相匹配;后一个意思,则多多少少透着那么一点儿不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