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十八勇士:肖汗尧90年后被家乡认证
作者:黄长生 钟瑜
1935年5月25日晨,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缺口,为中央红军北上辟开一条通道,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然而,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之一的肖汗尧究竟是哪里人,却一直不为人知。经于都县党史工作者辗转考察和专家反复核证,最近终于揭开这个谜底。
1月20日,四川省石棉县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长宋福刚向记者发来一张当年红军长征时的《战士》报图片,报上公布的强渡大渡河英雄榜中,肖汗尧的名字清晰可见。
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馆藏《战士》报报样(注:当时的《战士》报所说十七个英雄,未包括指挥人员一营营长孙继先)。
《战士》报上,肖汗尧名列勇士榜单。
经于都县党史工作者辗转考察和专家反复核证,这位在红军强渡大渡河中担当先锋队勇士的肖汗尧,就是91年前从于都银坑老家出发参加红军,后随中央红军北上长征的肖汗尧。
肖汗尧,又名萧汉尧,1914年4月25日出生在于都县银坑镇汾坑村富板塘组。他于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在红三军七师二十一团十九连三班;1933年8月部队改编后,成为第一方面军第1军团1师1团1营2连2排3班战斗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
强渡大渡河勇士肖汗尧的“归宗”,走了很长很长一段路。今年1月4日,在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内,肖汗尧的侄子肖香银讲述了大伯肖汗尧的英雄事迹和“回家”背后的故事。肖汗尧的老家是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后靠文化山,房前500米就是梅江。肖香银小时候经常听参加长征后返乡的二伯肖怀清讲他与大伯肖汗尧的长征战斗故事。“虽然我现在也老了,但二伯讲述的这些长征故事,让我终身难忘。”肖香银说,大伯小时候胆子大,很勇敢,经常到梅江游泳,水性也好。1930年,肖怀清跟着大哥肖汗尧,从汾坑村步行30多华里,到银坑去参加红军。因当时肖怀清年纪较小,红军不接收,扩红人员笑称红军不收穿脏衣服的孩子。肖汗尧和肖怀清听后,就从银坑返回汾坑家里,换上干净衣服,再步行到银坑报名参加红军。红军看到肖汗尧带着肖怀清换好了衣服再次来报名,觉得真心难拒,就勉强同意接收,并将兄弟俩安排在一起。1934年10月中旬,他们接到上级通知,要求各部队赶到于都集结。当时情况很紧急,到处都在打仗,肖汗尧和肖怀清来不及跟家里联系,就随部队连夜赶到于都集结,渡河长征。
长征路上,红军经过了无数大小战斗,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生死考验。肖汗尧作战勇猛,带着肖怀清,与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冲破了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
1935年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一师一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5月25日凌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从二连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因英勇善战、水性又好,肖汗尧被选进强渡大渡河的先锋队。强渡大渡河、勇夺安顺场的18勇士无一人伤亡。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随后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肖香银曾听肖怀清回忆说,强渡大渡河战斗胜利后,肖汗尧回到连队,带着他继续长征,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同红军兄弟一起舍生忘死、同甘共苦,胜利到达陕北。到达陕北后,肖汗尧随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抗日,兄弟俩从此分开,之后就失去了联系,一直杳无音信。
1983年冬,肖香银的父亲肖振华为了让后辈更好地缅怀他的同胞大哥,依照当地农村习俗,为肖汗尧打了银牌,安葬在老家的石灰塘山上。
为进一步收集确认烈士信息,于都县专门成立考察工作组,沿着长征路线一路寻访。2020年10月23日,考察工作组来到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安顺场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当于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黄发斌等人走进纪念馆时,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中的一个名字直扑眼帘——萧汉尧!怎么跟于都红军烈士肖汗尧的名字如此相似呢?黄发斌便向正在讲解的宋福刚馆长打听萧汉尧勇士的情况,得知萧汉尧勇士的资料中并无详细籍贯,也无其他地方的人来寻找过这位勇士。随后,宋馆长又想起什么似的,急匆匆把考察工作组的同志带到一张反映当时红军渡河战斗情况的《战士》报前,指着一个名字说,你们看是不是这个!
《战士》报上,手写的是“肖汗尧”,这让宋馆长和考察工作组成员既惊又喜。“应该是!”“应该是!”“肖汗尧勇士就是我们于都人!”随后,为确认这一信息,考察工作组的同志反复查找历史资料、中华英名录,并咨询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副主任贾洪瑜、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凌步机等党史专家。结合历史文献,专家们一致认为,肖汗尧和萧汉尧是同一个人。这个强渡大渡河的勇士,原来是于都银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