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里的那些事儿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当读到半山老人王安石的诗句《元日》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幕幕过春节时的情景。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孩子们期盼的佳节,因为这几天里步入学途的孩子们可以放下沉重的学习,放松自己的心情,淘洗着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而我也如同孩子一般,享受着假期与节日带来的双重喜悦。
沉甸甸的馒头,热气腾腾的年糕,喜滋滋的心情,穿梭忙碌着的身影无不彰显着愈来愈浓的年味。阳光暖暖的,时光慢慢的,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微笑着,笑着督促我该拾掇起闲散的心情,伸出庸懒的双手,稍稍书写下这个节日里的琐碎与喜悦。下面就请跟随我细数一下春节里的那些事儿。
春节前,每家每户除了准备年货,还要大扫除。为什么要大扫除呢?
传说,掌管人间的灶王要在过年时,将人间的情况上报给天庭。哪些人做过了哪些坏事,哪些人做过好事,一一报给玉帝。但是人间有那么多的人,灶王爷哪记得住呢?于是,他灶王就将这家人所做过的坏事全写在他们房子里,用蜘蛛网和灰尘挡着,待时间一到,灶王便会到各家各户去看看他们做的坏事,上报给天庭,让玉帝惩罚他们。有些人为了不受到惩罚,会在过年前大扫除,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种习俗中来。因此,这个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按照老家的习俗,一般在腊月二十九这天贴对联,人们把大门的边边框框清扫干净,再贴上新对联,门口对着的墙上也要贴上“出门见喜”四个大字。对联一贴“年味”便浓了起来。三十这天人们早早地起床,在自家门前放鞭炮,这便是“开门炮”。饭后人们上街补买一些遗忘的物品,这天集市一般只开放半天,因为人们还要早早地回家准备包饺子,准备丰盛的年夜饭。一地一风俗,在我们老家三十这天包饺子时要多包一些,要够三十和初一两天吃的,用老人们的话说“三十、初一就不用再为做饭张罗了,忙碌一年总归有几天该是清闲的。”家里有大小九口人,加之嫂子要照顾一岁多点的小侄子,年底男士们也是忙得没有空闲时间,三十这天我和婆婆成了包饺子的主力军。我们边聊边包倒也不觉得无聊,不知不觉中就包了两盖垫。7岁的儿子和只比儿子大五天的大侄子早早换上新衣裳,穿上新鞋子,到小伙伴们面前炫耀。远远儿的就听到嬉戏、追逐打闹声。
最开心的时候要数年夜饭了,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唠家常、吃美食、欢声笑语连成片。饭后儿子与大侄子围着爷爷奶奶磕头、恭贺新年好。一岁多点的小侄子看哥哥们磕头也跟着“凑热闹”在炕上朝着爷爷奶奶翻起跟头。小侄子的举动把大家逗得哈哈哈大笑,公婆把早早准备好的红包拿给孩子们,俩大孩子嘴上说着“不要”,小手已经飞快地接了过来,小孩子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
春节晚会是三十晚上的必看节目,一家人边吃边看边笑,窗外已是鞭炮声不断,烟花璀璨一片。大年初一当数最热闹的一天,我也换上“体面”的衣服跟随老家的嫂子一起去串门拜年,邻里乡情在每年不间断的拜访中绵延不断。受疫情影响,远在外地的二伯家哥哥不能回乡与家人团聚,只能“就地过年”,听二伯说三十晚上哥哥一家就通过视频给二伯和二伯母二老拜年了。网络视频拜年为亲人们的沟通提供了新的平台,距离不再是阻隔亲人们沟通的障碍。大年初二,车子后备箱装上满满的礼物,开启走亲访友之旅。坦荡的路途,便捷的私家车为我们走亲访友提供了不少方便。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里的这些事儿无不彰显着传统节日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新的时代,春节被赋予新的内涵,身为中华儿女我们一定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坚定文化自信,新的一年期待有更多的新鲜事儿与您分享。
作者:马旦旦,无棣县西小王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