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捕鱼历险记

知青捕鱼历险记
作者:黄大信

我们生产队每年伏天要派出打草的队伍到老摆河打草,在那里用苫布搭窝棚住下来。打的草晒干垛成大垛,冬天再用马爬犁拉回来。

我们生产队在黑龙江边,老摆河在我们下游二十多里地。虽然住在窝棚里离家远生活艰苦,有的老乡却也乐意,因为那里上工前、下工后可以捕鱼,在生产队必须要下大田干活,捕鱼是“搞资本主义”。打草的知青也买来网线学着织网,利用雨休、出工前收工后下网溜网,每天都有收获。那时候每天吃鱼,有时收获多了吃不完,就抹上盐晒成鱼干带回来,老乡带回来的鱼干还能卖钱,也是一笔额外的收入。

当时用的捕鱼方法是下挂网,收工后下网,第二天清晨去溜网。挂网用透明的涤纶线织成,像一块长长的横幅:上边有浮子,下边有铅坠。浮子用白桦树皮做,铅坠是买来猎枪的铅弹砸扁后做的。挂网下到水中就像一道墙,挡在静水与流水之间。小鱼可以从网目中钻过,大鱼的鱼头钻进网眼退不出来,就在网上挂住了。一种网眼的挂网捕到的鱼都差不多大小。一般每天黄昏下网,第二天清晨起网收鱼。

在黑龙江边没有人活动的地方才有鱼。开始时大家在窝棚边上下网,几天以后鱼就少了。为了多打鱼,知青云亭和光林就大着胆子到对面的江心岛上下网。起初只在我方一侧,后来外侧也敢去。江面宽阔安静,声音传得远。只要听到船的发动机声音,不管来的是哪国的船,立马快速往回跑。这江心岛尾部有个鱼窝子,每次下网都不会落空。有一次最多起获了五六十斤鱼,都是二斤以上的。

有一天清晨和往常一样,云亭和光林起了下在岛尾内侧的渔网,转过去起下在岛外侧的渔网时,寂静中突然一阵发动机轰鸣声,从柳茅子里钻出一艘苏联的边防快艇,高速开过来。只见光林的脸一下就吓白了,手抖得连船浆都掉了。还好快艇在离小船十来米处就开走了。那天老毛子兵这么近的距离看得清清楚楚:两个兵並排坐在艇尾,穿着粗呢大衣,胸前挎着没枪托的冲锋枪,大沿帽压得低低的,还没长胡子,比我们知青年纪还要轻。那年是七四或七五年。

一天早上有雾,为了不影响出工,云亭和光林早早地去起网。江中的能见度只有十米左右,小船划了比往常的时间长,怎么还不到江心岛?不好!这次云亭真的怕了,因为江流很快,若是错过了江心岛,恐怕要划到苏联去了。他马上喊停,可是四周白茫茫的一片没有岸上的参照物,只见船边静静的水流。平时在岸上看到的江流实际上比人行走的速度快,不划,不知要漂到哪里去了。于是云亭把着方向,光林一边划,一边轻声问道:要是漂到苏联去了怎么办?云亭说:等,先藏起来,等到雾散了以后再划回去。两人轻轻地划着桨,低下身子四下里探望,终于看到了一片黑呼呼的柳茅子林,找了个缺口躲了进去,也顾不上劈头盖脸的一群群蚊子了。

等了2个多小时,太阳出来了,终于看到了山坡上我们的草垛,一颗心总算放下了。他们在薄雾中奋力划向祖国的岸边时,已经在四五里地的下游。

有一次到余庆上沟打草,是坐边防的小艇去的,无法带小船。为了能下河捕鱼,老牛想了个办法:用十来根碗口粗的松木,扎成一个长3米、宽2米的木筏。一个人站在上面刚好,还要掌握平衡,因为随时会翻。有一天云亭和光林一道去收鱼放网,老华第一次见到网上活蹦乱跳的鱼,就激动地上前帮忙摘鱼。不一会只听到一声惨叫,原来他按前面的做法,把手指伸进鱼鳃摘网,却不料手指被一条三四斤重的狗鱼咬得鲜肉淋淋。

木船下网是把网的一头系在岸上,一人划桨一人站在船头放网,网放完以后,一头系上铁块扔进水里固定网。而这个木筏上只经得住一个人,手里要拿着登杆掌握方向,只能用牙叼住铁块往江中拉,岸上的人负责放网。云亭站在筏上,忘了光林是新手。以前老牛在网将要放光时会高喊一声,云亭就会松开口中的铁块放下渔网。这次光林没有叫,网的一头是系在柳茅子上的,云亭只觉得咬着的渔网把他重重的一拉,还没有反应过来,木筏就竖起了起来,再一个翻身人就被压在木筏底下了。好在云亭水性好,游了五十多米后爬上了岸,穿的高筒靴也没丢。倒是把岸上的光林吓得不轻,不停地说:这下完了,这下完了。好在大难不死,大家都好好的活到现在。回想往事,酸甜苦辣一言难尽。

黑龙江据说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未经污染的河流,有众多品种的冷水鱼类。老百姓归纳为“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黑龙江上游由于过度捕捞,中国一侧的鱼明显减少。五十年前还能见到的鲟鳇鱼已绝迹,只有黑河地区有人工饲养。下游俄方过度捕捞大马哈鱼,这种迴游鱼类也很少能到上游了。本篇资料源自网络,仅供参考,不作为学术讨论。

鳌花

鳊花

鲫花

哲罗,也叫哲罗鲑。是冷水鲑鱼中的大型肉食鱼,世界稀有冷水鱼种之一。一般个体在3公斤以上,大者可达50公斤。淡水鱼中珍品。

法罗,学名三角鲂,最大能长到十斤左右。

雅罗,黑龙江的的主要是瓦氏雅罗鱼,多数种类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以底栖水生昆虫或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食,有时也吃小鱼、陆生昆虫或藻类。

胡罗

铜罗

“十八子”

“十八子”, 大小都有,小的寸把长,半两三钱重,如船丁子、柳根子、白漂子等,炸食或做鱼酱。大的,有重达十斤左右的,如七星浮子、草根棒子等。这“十八子”的称法,可能是概指,因为没有几人能说清楚,而且不止18种。

岛子,又叫白鱼,学名翘嘴红鲌。在南方,太湖白鱼是华东淡水鱼中的佼佼者。黑龙江的白鱼以兴凯湖白鱼最为有名。清蒸白鱼,是黑龙江人接待客人的上乘菜肴。

七里浮子,学名鲟鱼,是国宝级的珍品。最有特色的是七里浮子的骨刺都是脆骨,连鱼头都能全部嚼食。

嘎牙子,学名黄鱼桑。在黑龙江,这嘎牙子可了不得,别看体型小,可是比较凶猛的鱼,人们形容姓于的厉害,就起个“于嘎牙子”的外号。

牛尾巴子,学名乌苏里鮠。外形象嘎牙子,但比嘎牙子大许多,酱焖牛尾巴子,和嘎牙子一样鲜美。

鲤拐子,就是鲤鱼。这是比较常食的鱼,吃法较多,干炸、红烧、浇汁、煎焖都行,炖、汆、炒、熘均可。

草根子,就是草鱼,学名鲩鱼。

鲫瓜子,就是鲫鱼,学名银鲫。半斤左右,易于烹调。酥鲫鱼,红烧鲫鱼,干炸鲫鱼,鲫鱼炖豆腐,都是下酒的好菜。

鲢子,大名鲢鱼,学名白鲢。

鲇鱼球子,学名鲇鱼。俗语说得好:鲇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可见其味道如何。

柳根子, 学名拉氏鳗

船丁子,学名蛇鮈

泥鳅垢子,就是泥鳅鱼;

斑鳟子,学名黑龙江鱼;

白漂子

细鳞子

麦穗子,学名麦穗鱼

青根棒子,就是青鱼

黑鱼棒子,就是黑鱼

黄姑子,学名银鲷

红眼瞪子,学名赤眼鳟

山鲤子,学名东北鳈

葫芦片子,学名黑龙江鎊皱

沙姑鲈子,学名葛氏鲈塘鳢

红尾巴梢子,学名拟赤梢鱼

扁担钩子

七星子,学名七鳃鳗

狗鱼棒子

“七十二杂鱼”

杂鱼”七十二种”,其实和“十八子一样”,同样是一种概括的说法,有些我们根本叫上不名字,但也不乏名贵鱼种,不知大家是否品尝过。

鳇鱼

雅里红

怀头

鳡条

黄瓜香

马口鱼

花老婆鱼

乌苏里白鲑

大马哈鱼

麻鲢鱼

重唇鱼(虫虫鱼)

胖头鱼

刺鱼

花里棒

为了保护渔业资源,现在打渔要有证了。这个是呼玛的渔政船。(老知青刘琪最近拍的)。

右2:光林1970年4月15日登上知青专列。

1970年我和老华在呼玛百货商店前合影,右:老华。

2014年8月部分知青回呼玛与老乡合影,后排右2:老牛。

2019年11月16日呼玛镇公社三个生产队聚会,纪念下乡50周年。原上海市静安区新成中学去呼玛10人,分在2个生产队。这个是到会的8人合影,后排左1:云亭。

来源:黄大信的美篇
(0)

相关推荐

  • 榕江捞塗虾

    70后农村生活的集体记忆 25. 榕江捞(goi1)塗虾 榕江下游的潮感区,江面开阔,滩涂众多,一日之内,有两个来回的潮水,大涝(涨潮).洘(可ko2)涝(退潮)相间,咸水.汫(zian2)水相混,大 ...

  • 【科普贴】“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都有哪些鱼?

    鲶鱼炖茄子.鲤鱼炖白菜.鲫鱼炖豆腐.鳇鱼炖土豆.清蒸白鱼.煎焖马哈.浇汁重唇.红烧鲟鱼......"各位,可别会错了意.小编我这可不是在给大家介绍东北鱼肴美味的.本篇的根本目的,其实是为了开 ...

  • 手帐+东北美食第四弹~~~12.13

    上次不是说十一回东北了么, 有人问说回去都吃啥好吃的了-- 这事儿吧还真能单独拿出来唠唠-- 这次是应我老公的要求, (要求过好几次了,这次终于满足他--) 这次我们专程开车去隔壁县吃了江鱼, 其中几 ...

  • ​东北屯子历险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往事

    东北屯子历险记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回忆 那还是在1972年,当时的物资供应相当匮乏.在地处东北边疆的黑龙江建设兵团,程度就更为严重了.无论是基本生活用品,还是生产资料都非常奇缺.每个兵团战士每月只 ...

  • 知青,有说不完的过去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知青已不再年轻.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成了被许多人淡忘的历史. 可是我们不愿这段历史被人忘记.因为它是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 ...

  • #知青##青春#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在那个...

    #知青##青春# 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 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回忆 网友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过一定会哭 这种情感其他人根本无法体会

  • 老照片:70年代女知青们在北大荒的真实经历,看完让人感慨不已

    北大荒,指的是黑龙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19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大开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北大荒的变化离不开1970年代在北大荒辛勤劳作的知青们. ...

  • 70年代的老照片,乡村赤脚医生,穿补丁衣服的女知青

    山里人 书记到俺家 食堂服务员 乡村赤脚医生 养蚕姑娘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女民兵 知识青年参加劳动,衣服上带有补丁 下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1期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在烟火味儿十足的生活中彼此陪伴,才最让人感到心安.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 ...

  • 李氏砭法|砭治失明(老爹失明历险记)

    患者:我的72岁老爹. 病史:眼睛突然失明,他外面的世界一片漆黑,偶尔还说胡话. 过程:从最初的右眼失明,到刮痧期间左眼也近失明,刮痧5个多小时后,双眼完全恢复正常. 一天下午,正在店里忙着给顾客刮痧 ...

  • 【海南知青】/ 妙闻

    海南知青 妙闻 上世经五十年代,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知青".在那个刻骨铭心的岁月里,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上山下乡.共同经历了一程又一程的艰苦历程,共同经受了一陳又一陣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