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瑜伽怎样做才算“少既是多” (less is more)....
很多瑜伽爱好者,来到瑜伽垫子上就如同暂时避开了自己的日常生活; 瑜伽垫成为一个避难所,可以用来缓解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就像充电,通过瑜伽练习充满电之后,精神抖擞地回到日常的苟且。这样做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但是却不是我想要追求的体验和我想要推广的瑜伽理念;我想要我的读者所考虑的是:通过瑜伽练习来学习,然后再把学到的东西整合到日常的生活中。在瑜伽尚未进入我的生活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练习,或者是一个练习的机会,我们需要通过练习生活本身来寻求生活体验的完整,而在瑜伽垫上的练习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安全和滋养的环境,帮助我们获得生活这个练习中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稳定性。
我们在瑜伽垫上很容易就会看到和生活相关的一个习惯;比如当我们进入下犬,我们用手推地板,肩膀的肌肉开始紧张起来,但是当我们通过这个“用力”进入体位之后,往往构建这个体位的肌肉紧张仍然会保持下去甚至会更加厉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想要“加深”,想要“顺位”, 想要老师看到我们的“进步”,想要周边的人的“认可”.... 但是当我观察很多练习了很多年的“大咖”,我发现她/他们的进入体位之后非常放松。其实这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大多数练习者会在体位上添加很多“多余”的东西 - 比如进入体位之后加深的努力,比如各种大脑中“想要顺位”的算计导致的身体动来动去..... 而我说的大咖级的练习做到了“不努力的努力”,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身体紧张,她/他们进入了一个体位状态 - '做“的过程完成了,之后应该是be, 而不是do, 就是成为这个体位状态而不要有任何不必要画蛇添足。我们为什么要添加更多的东西?无外乎就是我们的大脑期待着比现在这个样子更好的样子。但其实,瑜伽垫子不是考场,让你的身体来做它自然知道做的”功课“,大脑只能添乱;瑜伽的精髓其实就是给身体让道,让体式自然地呈现。
这其实就是一个很重要的生活练习:我们在生活中会随时经历各种挑战,而我们在面对挑战的时候用不着在身体和精神上增加多一点的紧张,而只需要根据事情的本来状况放松地应对就可以了。这个就是“高级”瑜伽, 是“深”的瑜伽练习。你可以在经历了”鸭梨山大“的体位之后,带着平稳的呼吸回到samasthiti(山式);你也可以满怀着失望或者骄傲重拾你的呼吸;这些习惯都会在你生活的其他场合自然地出现让你成为你自己。
进入体位后不要添加多余的紧张。记得有一次我给一位前辈阿斯汤加老师做翻译,有一个同学练习起来看上去“很不努力”, 当老师调整他的时候,他之后往往会从老师加深的体位中慢慢退出到”浅“的位置继续;而他的练习看上去很放松,身体看不到任何紧张感 - 体位很连贯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他没有发挥”潜力“把每个体位做的更深。最开始的时候我想: 这个人不怎么努力,他其实能做的比现在这样强多了。但是现在我自己的练习经验更多的时候,我看法不同了,我觉得那个练习者其实是在“做”原本的体位,而曾经的我...和99%的练习者们只不过是与我们自己加到体位上的紧张而带来的限制抗争而已。后来我和老师讨论过这个练习者,老师对这样的练习其实非常认可;还说了一句话”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action - doing of the pose, and friction - unnecessary efforting (行动-action-就是做出体位,和磨叽friction-不必要的努力,这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我们大多数人的练习往往是行动上犹豫,行动后却添加了很多的磨叽。
不要添加多余的紧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做体位时候懒散。你在下犬中当然要用手和手臂支撑身体在体位中形状,但是不用画蛇添足地去外旋这个,内旋这个,收紧这个,激活那个...不要让你的手臂,肩膀和背,特别是那些不承重的身体部位有更多的紧张;你只需要把觉知放在骨骼系统所提供的稳定结构上,并且让你的神经系统保持中性化。当你的呼吸稳定,大脑安静的时候,你的身体会自动加深体位,你的体位形状,不论外人看上去怎样,肯定就是没有问题的。
下面用哲学的角度来审视一下这个问题, 一个很重要的人生命题是:怎样在生活中使用我们的主观意志力?我们需要在瑜伽垫上来体悟这个哲学命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一定的意志力才能成就我们的自律瑜伽练习;如果没有意志力,我们可能自律地坚持练习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是在练习过程中成长了;但是过多的意志力则会创造出不必要的紧张。所以从瑜伽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想要培养的的是平衡 - 在意志力和接受之间的平衡,在坚持和放手之间的平衡,在努力和放松之间的平衡;在体位的“做”和“不做”之间的平衡,而瑜伽垫就是生活的学前班,我们在这里开发一个自发的反应机制,一种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在任何生活场景中都可以保持平衡的艺术。
在瑜伽垫上,保持中立就是在学习平衡。中立是我们所有动作中的一个关键目标,当身体是处于中立状态, 它就会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移动,没有任何延迟并且不会有任何多余的“努力”。在瑜伽体位法练习的时候把自己带到中立的一个方法就是尝试从体位的开始就放松地进入,保持放松,让这种放松传递到你全身。这个道理就像你走上一个有上万听众的大礼堂讲话,走上台的时候(进入体位)你总会多少带有一点点紧张感的,但是你深呼吸,随着讲演的开始完全放松下来,进入“无我”状态一直讲到结束;并不需要保持上台那一刻的一点点紧张。
在艾扬格的瑜伽经典著作《瑜伽之光》中, 他给所有体位都打了一个难度分;但是唯独savasana - 摊尸式他没有打分评价其难度;他说很难把Savasana摊尸式和其他体位做比较,因为他说savasana是一个终极的“中立”体位。不要小看“躺平”,瑜伽人的“躺平”需要身体和大脑全然警觉,但是又极度放松;更难的是,这种放松和“警觉”不会有任何对立。也就是精神上的高度镇定,大脑的醒觉同时伴随身体的完全放松。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状态;我们保持警觉,但是大脑却又不被任何东西所牵系。随着瑜伽练习,我们可以一点点地培养这样的品质。
文章结束之前,让我再重复一下我的一个观点:瑜伽练习,不在于你练什么体位序列,而是你怎样练。从这个角度回归文章的主题,练习瑜伽,少就是多, 少和多指的并不是体位的多少,体位是简单还是高难,而是你是否在体位上添加了多余的东西,有没有多余的紧张;你可以只练习拜日式,但是练习的“太多”;你也可以练习n序列的很多体位,而练习的并不算多。关键就是你要action进入体位,之后放松,让身体和体位本身接管体位的深度和形状, 这样的练习不管你做了多少体位,都是“少既是多”的练习。
(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