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豆节 | 民以食为天 忘本莫做官
关中农谚有云:
过一冬至,长一枣刺;
过一五豆,长一斧头;
过一腊八,长一杈把;
过一年,长一椽。
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观察与实践总结出的规律,用以指导农时。山西《乡宁县志》乾隆四十九年刻本记载:十二月“初五日,晨起煮五种豆食之。掷少许于路,禳小儿痘稀。”豆与“痘”谐音,那时候的人们通过食五豆粥祈祷小儿免得痘疫,身体康健。
五豆,到底指哪五种豆子,没有一个固定说法。关中地区常见有的有小豆(有白小豆,红小豆),豇豆(有菜豇豆,柴豇豆,白豇豆,红豇豆),芸豆,槟豆,黄豆(大豆),绿豆、豌豆,黑豆,蚕豆,花生豆。《本草纲目》记载,「豆有五色,各养五脏」。绿豆益肝、红豆养心、黄豆健脾、白豆润肺、黑豆补肾。因此,经常食用五豆粥有很好的养生效果。
除了起源于祭祀后稷,各地还有许多关于五豆节来源的故事与传说。有一种是相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欧阳修还是个穷书生时,与妻子住破庙,喝菜汤,忍饥受冻,天天只能吃豆饭杂粮。后来进京一举得中,做了大官,逐渐开始贪图享受,忘了当年的贫苦饥寒。有年腊月初五,妻子让厨房做了五豆饭,欧阳修一见,把厨子痛骂一顿,这时奇子说:“这饭是我让做的。”说完她端起一碗五豆饭说:
绿豆绿,做官莫忘破庙里;
黄豆黄,做官莫忘写文章;
豇豆豇,做官莫忘瓜菜汤;
蚕豆蚕、做官莫忘三更寒;
豌豆豌,做官位高志莫短。
欧阳修听后,幡然醒悟,从此他不仅关心百姓疾苦,为官清廉,还给家里立了一个规矩,每年腊月初五都要吃五豆饭。
还有一种和明太祖朱元璋有关。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值寒冻腊月的初五,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软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五豆饭”。
传统农业社会的组织形式使我们国家许多的传统节日都与农业生产与活动有关,五豆节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传达了人们祈祷五谷丰登,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冀。除了那些被定为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希望人们也能关注这些较小众的节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传承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