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阳气的一些看法

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讲“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意思是说,人体的抵抗力、免疫力,是以人体的正气为基础的。正气足的人,外界的邪气、病气很难侵犯人体;而正气虚的人,常常会感染很多邪气,这里的邪气,也就是不正之气,感染邪气后,会产生种种疾病。一句话,气足的人,抵抗力就强;气虚的人,抵抗力就弱,就容易感染多种疾病。而这里的气,实际上就是指人体的阳气。“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养护阳气自然是养生治病之本。增强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归根结底是就要增强人体的阳气。《黄帝内经》中还说过,“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阳气可以保护人体,免受外界侵犯。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冰天雪地,死气沉沉,必然没有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讲,重视阳气是必然的,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袭击!

 在此有一点需要指出:重视阳气,并不是一味的补阳。中药里面的干姜、附子,也算不上是补阳的,而只可称为“烈火”,是点火的。烈火可以破掉冰封的寒气,起到一个破冰回暖的效果。当人体真阴充足时,贮存的精气就会比较充足,相当于油比较充足,一点火马上就暖合起来了。但如果没有油呢?即使再点火也不会暖和。我临床见过很多人吃了多年的姜附,身体却依旧怕冷,为什么是这样?就是因为其自身真阴不足,贮存不住阳气,一味不加辨证的用姜附温阳,反而会导致人体内火偏旺,一样也会伤及生命。特别是在真阴不足的情况下,烈火最易伤人,会耗损人体的真阴。火聚到一处,不能流通,局部就会肿胀溃烂。

 然而,我们人体的阳气一直在流失。一方面,或因压力所迫,或因欲望所使,若随波逐流,每天都在耗损着自己的阳气;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阳气也会不断衰减。《内经》说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所以我们要重视养生,尽量使阴阳平衡,这样才能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力,并维持健康。否则,阳气一伤,疾病丛生。如果我们希望身体阳气充足,就要跟随太阳的步伐,关注节气的更替。也就是说,每一个节气的到来,都意味着天地之气的转换。所以,每个节气都是一个养生的节点。我们随着节气来调整日常生活和饮食,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大必削。”顺应天时地生活,自然就会得到上天的眷顾。白天太阳升起,阳气升浮;夜晚太阳落山,阳气潜藏。夜晚太阳已经落山了,阳气开始潜藏了,若仍不睡觉,即是逆反自然规律。中国古贤认为,亥时为人定。亥时指晚上9点至11点。这个时辰人要安定下来,进入睡眠状态,这即是顺应天地规律。所以,最佳的睡眠时间是亥时。比如,十点左右开始躺下,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后进入睡眠。小孩子需要早睡,但对于成年人而言,不必太早睡。一则,晚饭刚刚吃完,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食物;二则,饭后总要走走路,要让心完全安定下来才好入睡;三则,太早睡,容易醒来太早,天还没亮就醒来,也不算是顺应天地规律;四则,晚上总要读读书,思考些事情,写写东西,太早睡,读书思考写作的时间也就相应减少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