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 炉 晚 渡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得安作息复何求?薄暮村墟事事幽。宿鹭联拳栖荻浦,归牛浮息过花洲。横塘呼渡山先应,野艇无人水自流。拾级行来前路近,半规新月复如钩。”(清·虞景星诗《铁炉晚渡》)

铁炉滩位于四川叙永古城北门外,在挂榜门外流沙岩下,元朝时为铸造兵器之处。及至滩边渡口处立有两米多高的巨碑一通,镌“义渡”楷体大字,笔力雄放,格外瞩目。沿永宁河往下行不远,拾级上去,一座风景如画的大庭院展现眼前,环境优美,琅琅书声,乃丹山书院。院内林木森蔚,堂宇精严,极富南方园林特色,为永人研经治史、习举业之所。永宁河到此处河面辽阔,水流较平缓,蜿蜓流淌转一大圈,河面左弯右曲至回儿沱。传说叙永人离家以后多不见回,幸喜在此有回儿沱,才挽回不少游子之心,引发出思乡之念。铁炉滩滔滔碧流千年不息,大水汤汤,江声浩浩,昔人常铸铁以镇之。

古城水北门内有城隍庙,外有大悲庵、龙神祠。走出低小城门洞到河边,即是地处铁炉滩的水北门码头。永宁河清彻的河床透明见底,一颗颗五彩的石子颤舞着。河水走到城根子被城墙逼拢,成缕的抢着向前奔去。

从蓬莱桥经永和桥、上水北门、九曲溪出口处的下水北门、水塘上至营门口的永宁河流域,自清雍正年间在叙永设立川盐四个岸口之一的“永岸”后,这一带就特别热闹起来。沿岸九个水码头,位于铁炉滩的就有四个。码头上停靠了无数数不清年代的各种船只,舟楫往来,白帆如云。连接码头的街道上,烟馆、茶铺、酒店、客栈鳞次栉比,成为纤夫、商贩、搬运工落脚的地方。许多从纳溪装了十多吨川盐、烟酒糖等百货的大乌蓬船经江门峡溯流而上,主要抵达营门口码头、水北门码头和税关上码头。人们随时听得到嘹亮、粗壮的川江号子从下游传上来,那些“嘿作!嘿作!腰杆要打伸啊——嘿作!拉起不放松啊,嘿——作……”合着心跳的短促、单调、挣扎的呼号响彻铁炉滩。顺其声,寻其影,几十个皮肤颜色如土壤一样深沉、油润的粗壮汉子,弯着腰,穿着破烂草鞋的双脚,使劲地蹬着永宁河岸边的每一处突兀的乱石棱,肩上的纤绳深深地勒进肉里,向着上游的痛苦的脸上却饱含了坚定的信心。一丝不挂的身躯,在嶙峋的乱石上贴近石面,四肢陷入地下似的,都用尽吃奶的力气,一鼓作气地拉着沉重的货船朝码头爬来。拉船夫的哼叫声,船底与河中石子的摩擦声,以及楔桩、跳板、打招呼的声音响成一片。纤夫奋力,船很快靠近边城浅滩的码头,水的急流荡开了,泛上河岸。在码头上分别搭起的弯曲的木棍三角架,一杆大市秤吊在中间,守着过磅的人开始忙碌了。从船上卸下来的一篓篓盐巴等货物在大秤前吊一下,就被一大群头缠白布、身穿长大衫的搬运工哼呀哼地杠进码头的仓库里。税官上码头、营门口码头主要是下官盐,水北门等码头主要是下私盐和百货。继后又有商家安排搬运工将茶叶、土烟、芋片、板粟、核桃、蜂糖等土特产装船转运泸州出川。一批批的“永边岸”盐也不会储存多久,因为每天都有上千人的运输队伍从叙永启程,带了长背篼、盐背子、拐扒子的挑夫和马帮,人背马驮,将这些川盐经川滇东路这条盐马古道运往贵州西部的毕节、大方等地。铁炉滩白天繁荣、喧闹的场景,为叙永古城留下了深刻的历史烙印。然而当夜幕降临时,铁炉晚渡的景色却给予人们另一种美好的享受和记忆。

铁炉滩接壤城乡,山明水秀,波移帆影映金乌。玉兔东升,云影拖烟,美不胜收。每当黄昏时分,此处农舍、田地、货船亦安闲沉静了。那一群群的鹭鸶飞回水边歇息,大大小小的牛儿浮水经过长满芦花的沙洲回到家中。赶集或走人户的、饭后散步的、郊游的人争相乘舟而渡,偶尔相识的几句寒暄、船夫荡舟的矣欠乃声亲切悦耳。傍晚,人们游息沙洲,既可赏城内万家灯火,又可闻田园乡土气息。轻舟摆渡,人立江中,放眼望去,满目烟凝山树重,身觉舟压浪花轻。

永宁河静静地流淌着,水雾蒙蒙,清风吹拂起一片涟漪。古城的人们观赏晚渡景色常常流连忘返,乐不归宿。夜阑人静,也时有等渡人着急地站在岸边,隔河大声呼喊渡船,但往往只能听到高山的空旷回声,却无人摆渡了。千山静寂,明月高悬,整个天地银光朗映。个别仍然兴致勃勃、意犹未尽的游客很迟才慢慢地踏上滨江小道,依依不舍地穿过下桥窝子回家。在一次归途中,人们见一穿戴五品官衣帽的人与一群文朋诗友结伴而行,边走边吟诗:“得安作息复何求?薄暮村墟事事幽。宿鹭联拳栖荻浦,归牛浮息过花洲。横塘呼渡山先应,野艇无人水自流。拾级行来前路近,半规新月复如钩。”美景好诗,相得益彰。作诗者谁?清康熙五十九年叙永厅同知虞景星先生也。

注:①铁炉滩:在叙永古城北门外,今流沙岩下至铁炉滩电站一带永宁河流域。②丹山书院:丹山书院故址曰瓦窑坝,建自何年无考,清乾隆三年兴工扩建,毁于太平军攻城之役。后迁官井坝,书院改称“永宁联合县立中学校”。一九三八年,何廷琦长校,复于瓦窑坝丹山旧地建高中部,实为叙永一中前身,今叙永一中校址。

了解永宁历史,品味永宁文化。请扫码关注永宁古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