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磁州窑赏析

元代时期,漳河流域的观台窑与滏阳河流域的彭城窑作为磁州窑的核心窑场仍然窑火兴旺。元代磁州窑主要烧造梅瓶、四系瓶、玉壶春瓶、龙凤坛、婴戏罐、鱼藻盆、王字碗以及长方形瓷枕等代表性器物。经过1987年对观台磁州窑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在元朝末年,漳河流域的观台窑已经停烧,具体原因有专家推想可能是因为漳河泛滥或瓷土资源枯竭所至。但滏阳河流域的彭城等磁州窑场仍然活跃,窑火一直延续至今。

图1-1:白地黑花人物山水纹梅瓶 元 邯郸市博物馆藏

图1-2:白地黑花人物山水纹梅瓶 元 邯郸市博物馆

这件梅瓶底部外撇,形似鱼尾,又称凤尾瓶。是元代磁州窑梅瓶的典型样式,两面开光,一面画“秋亭静坐”,一面画“秋江独钓”,画面笔简意长,为元代文人画常见题材,从中可以看到元人山水画在宋代写实的基础上走向程式画追求笔墨表现的倾向。如山石皴法和梧桐叶的点法,都初步具备了抽象美的意趣。

图2:磁州窑“内府款”梅瓶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有些白釉梅瓶上书写有“内府”字样,证明了元代磁州窑曾为官府烧造过酒器,但这种器具多是储酒用的粗器,与真正富有观赏陈设用的“官窑”不可同日而语。

图3:仁和馆人物四系瓶 元 大英博物馆达维德陶瓷馆

四系瓶最早从金代就有发现,多为圆腹形,至元代最为流行,多为橄榄形,成为元代磁州窑代表性器物。观台窑历次考古都未发现有四系瓶瓷片。而在彭城窑遗址中却有大量发现, 四系瓶多为酒器,上半部多书写有“仁和馆”“太平馆”等酒馆和驿馆名号,或“梨花白”“羊羔酒”等酒名,也有书写“山坡里羊”等元曲等等,还有画人物和龙凤花卉的,不一而足。这件大英博物馆所收藏的仁和馆人物四系瓶是现存唯一画有人物的四系瓶,画面中人物用笔简练,画出动态与眉眼五官,只是过于简练而让人看不明白其所持之物究竟是不是菊花。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动传神,仿佛穿越时空在与我们对话。

图4-1:“山坡里羊”四系瓶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图4-2:“山坡里羊”四系瓶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图4-3:“山坡里羊”四系瓶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山坡里羊》晨鸡初报,昏鸦争噪,那 (哪)一个不在(去) 红尘里闹?路遥遥,水迢迢,利名人都上 (功名尽在) 长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 (好),人不见 (憔悴) 了。诗文自 元代陈草庵《叹世》 二十六首之五。短短数行字,万古慨叹情。道尽人世宿命。书法磊落豪放而又不失缠绵逸宕。

图5:白地黑花双凤纹四系罐 元 邯郸市博物馆

元代磁州窑的凤纹,不以优雅婉约示人,却极富有雄健有力的阳刚之气,颇具个性特征。 这是一件白地黑花,但由于博物馆的灯光是暖光,因此图片看起来有点像是黄釉,没办法,大家只能脑补还原了。

图6:白地黑花龙凤纹坛 元 邯郸市博物馆

龙凤坛、婴戏罐也是元代磁州窑的代表器物。这只坛龙头上的角和爪虽并不突出,但却并不妨碍它矫健凶悍。

图7:白地黑花双凤纹坛 元 邯郸市博物馆

这只展翅而飞的凤几乎充满了整个开光处,但却并不显得迫塞呆板,仍然灵动而富于张力。

图8:1991-1994年辽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沉船考古打捞出的部分磁州窑瓷器

元代疆域辽阔,磁州窑也通过海上和陆路贸易流传到世界很多国家。被评为“1993年十大考古发现”的辽宁绥中县三道岗海域沉船打捞,共出水了225件磁州窑元代完整器。这条船据考证应是起航自滏阳河的源头彭城,后进入京杭运河,再通过海河出海至渤海湾,目的地应该是到朝鲜或日本。朝鲜很早就受到磁州窑白地黑花装饰的影响,后来铁锈花技艺又从朝鲜传至日本,于是日本则把源自磁州窑的梅花点纹误称为“绘高丽梅纹”。在元大德四年,泰国王到大都朝见元朝皇帝,回国时提出招聘中国陶工的请求,经皇帝批准,带回了一些磁州窑工,创办了“宋加洛”陶业,生产出“宋胡录”瓷器。除了朝鲜、日本和泰国。磁州窑还影响了海上丝路沿岸的马来西亚、两河地区的阿拉伯世界以及东非的一些国家。

图9:三道岗沉船出水 白地黑花婴戏罐 元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婴戏罐画童子持牡丹,形象饱满生动而富有感染力,似乎能看到杨柳青年画的影子,寄托着人们对多子多福的向往。

图10:白地黑花鱼藻纹盆底标本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这件鱼藻纹盆虽已残破,但水草随波流动,鱼儿在游戏于水中,显示了画工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热爱。

图11:白地黑花鱼藻纹盆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元代磁州窑烧造过数量众多的大盆,多在盆底画鱼藻纹或雁衔芦纹。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漳河与滏阳河两岸河村水镇的良好生态。据我姥爷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滏阳河里还有驶向天津运粮船。今天的邯郸市正在进行滏阳河流域生态的全面治理,拓宽河道,绿化两岸,不知不久之后滏阳河是否能够再现鱼翔浅底,莺飞草长的昔日美景呢?

磁州窑元代瓷枕不像金代样式丰富,仅流行一种样式——长方形瓷枕,多在枕面处开光画画。多的也有在上、前、后、左、右五面开光的。绘画题材多为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一方面显示元代杂剧元曲的兴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元代社会文化和民俗民风。

图12:白地黑花八仙过海长方枕 元 磁州窑历史博物馆

你能叫得出这枕上的八仙名号吗?八仙的故事在民间的流传有一个过程,最初八仙的人选也并不统一。据说早期八仙中有一个徐仙翁,如此枕上八仙都是男性,中间并没有今天大家熟知的何仙姑。

图13:白地黑花“陈抟避召”长方枕 元 邯郸市博物馆

这件瓷枕枕面上写有“漳滨逸人制”款,据统计现在共发现“漳滨逸人制”瓷枕近二十方,多作工考究,书画精湛。

图14:白地黑花打马球长方枕 元 磁州窑艺术馆

这件瓷枕上画了五人骑马打球, 打马球据说是唐代最为流行的一项体育活动,不仅是男人打,女人也打,显了唐代妇女的开放。

图15:白地黑花“三顾茅庐”长方枕 元 磁州窑博物馆

据说这画的是“三顾茅庐”,如果轩中抱头打盹的是孔明,戴展脚幞头的是刘备,豹头环眼的必是张飞,那么关二哥又去哪里了呢?

图16:白地黑花“相如题桥”长方枕 元 磁州窑博物馆

元代关汉卿有《升仙桥相如题桥》杂剧,遂使“相如题桥”成为元代家喻户晓的故事,传说汉武帝喜欢司马相如所写的《子虚赋》,便召相如入京。司马相如路过成都城北的升仙桥时,踌躇满志地在桥柱上题写:“不乘驷马高车,不过汝下也。”1986年此枕曾在加拿大参加“华夏瑰宝展”,央视《国宝档案》也有过介绍。

图17:白地黑花“昭君出塞”长方枕 元 磁州窑艺术馆

王昭君是我国民间公认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只因毛延寿携私报复而外嫁匈奴,让人千古为之扼腕,此枕上所画昭君竟然头戴蒙古人得姑姑冠,真是还没入乡就已经随俗了啊,只是当年游牧于蒙古高原的匈奴人是否就有了元代的姑姑冠了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