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脾两虚与贫血有什么共同表现
心脾两虚,是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心血不足即心血虚。心血虚的主要原因是血液生成不足,或久病暗耗阴血,或情志不遂,阴血暗耗,或失血过多。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而见心悸;神失濡养而不守,致心神不宁,出现失眠、多梦等症;血虚不能濡养脑髓而见眩晕健忘;不能上荣则见面白无华,唇舌淡白,不能充盈脉道则脉象细弱。
脾气虚弱常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导致脾气损伤而形成,临床常见于消化系统慢性疾患,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肠炎等,以消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特点。脾气不足胃气亦弱,腐熟化食功能减退故食少腹胀,若强食加重脾胃负担,消谷更难,故食后腹胀尤甚,脾虚运化失常,水湿不化,下注肠中,则大便稀溏或先干后溏;若脾虚失运,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营血亏虚,气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及全身得不到营血的充养,则出现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一系列气虚征象此外脾不健运,水湿浸淫肌肤,还可出现浮肿。面色淡白,舌淡脉弱,也为脾气虚弱之象。若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则表现为脘腹坠胀,食后益甚(如胃下垂或肛门重坠,甚或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脾气下陷”证候。若脾虚不能统摄血液,则血液外溢,出现便血、尿血、肌、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脾不统血”证候。
心脾两虚就是心血虚与脾气虚同时出现,与贫血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相似之处。贫血是许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系列共同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的名称。现代医学认为,贫血通常是指外周血中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红细胞压积低于正常值。贫血的临床表现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影响心血管系统,则活动后感觉气促、心悸最为突出,与心血虚相同严重贫血病人,发生心力衰竭,下肢浮肿,与脾虚气滞、水湿内停相同;贫血病人影响消化系统,则出现食欲减退、腹部气胀等,与脾气虚相同。贫血患者,最常见的和最早出现的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等则中医称之为“气虚”。贫血者皮肤、黏膜、结膜、指甲、口唇等颜色苍白最为明显,与心血虚相同。贫血病人表现在生殖系统方面妇女可出现月经量少以致闭经,男女性欲减退,与心血不足亦相似。贫血者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严重贫血可出现神志模糊甚至昏厥,也为“血不养心”的表现。总之,贫血的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之“心脾两虚”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