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年轻人的,是沉没成本
先来看一位读者的提问:
“K哥,我跟我男朋友谈了5年,中间有许多次争吵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每次总是他向我保证会改,我一心软就原谅他,又继续在一起。但是如果跟这个人生活一辈子,我是没有信心的,彻底分开吧,又舍不得这5年的时光,我该怎么办?”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沉没成本的例子。
什么是沉没成本?这是经济学的概念,就是如果交易失败,在这之前所有的投入的成本,就会白白损失掉,于是在决策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已经投入的成本,导致决策不理性。
就像前面的案例,妹子明明觉得这个男人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考虑到已经付出了宝贵的5年青春,就犹豫了。
殊不知,这样拖下去,其实损失更惨重。如果结婚了呢,有小孩了呢,那个时候你再“忍无可忍”,恐怕也只能委屈自己这一生了,许多婚姻的悲剧就是这么来的。
人们为什么会一直跌入沉没成本的陷阱呢?
原因有三个:
第一,人们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投入的浪费。这是人性,许多职业经理人,会利用这一点来操控老板,不择手段让老板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一旦决策了,老板大概率不会推翻这个决策。
第二,自我合理化,侥幸心理。总是想着“其实也不是不好,再试试看吧,也许有改变。” 尤其在中国社会,我们都习惯于:给成功找理由,给失败找借口。
第三,不能接受承认错误带来的惩罚。因为有的公司,你一旦承认失败,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轻的扣绩效,重的丢了饭碗。所以就选择一直拖下去,不及时停止,就会对公司造成巨大损失。
真正聪明的作法,就是及时止损。在投资领域叫做“鳄鱼效应”,指的就是,当你的一条腿被鳄鱼咬住的时候,往往越挣扎,鳄鱼咬的越紧,这个时候你唯一的机会就是牺牲一条腿,保住这条命。
虽然例子极端了一些,但是很形象的说明了及时止损的重要性。但是,人们在面临重大决策的时候,通常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如何能够做到及时止损呢?先来看一个故事:
全球最大的CPU生产商--英特尔公司,一开始并不生产CPU的。
它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存储器制造商,从1968年起,它的主要业务和利润都来自于存储器。
1980年,日本公司的存储制造异军突起。1985年,在连续六个季度的收入下降后,英特尔公司总裁格鲁夫,非常沮丧的和董事长摩尔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再没有好办法,格鲁夫就要下台,英特尔也会从此一蹶不振了。
格鲁夫突然问摩尔:“摩尔,如果我们下了台,你认为新进来的这些家伙会采取什么行动?”
摩尔犹豫了一下,说:“他会完全放弃存储器的生意,也许做处理器。”
格鲁夫目不转睛地盯着摩尔:“既然这样,你我为什么不自己动手?”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英特尔果断放弃存储产品,All in到CPU赛道,一举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帮助英特尔成为了一家伟大的公司,而格鲁夫也一战封神,成为一代管理大师。
这个在危急关头拯救了英特尔的秘密武器,叫做“清零思维”。
格鲁夫的“清零思维”的核心就是,“假装自己一无所有”、 “假装自己一无所知 ” ,重新审视和思考当下,然后作出最客观的决策。
回到前文的案例,妹子采用“清零思维”来做决策,假设没有跟这个男人谈过5年恋爱,就只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男人有没有可能过一生?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应该选择立马结束这段感情,避免再浪费青春。在最好的年华,找到那个更适合自己的人,才是明智之举。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老K的知识星球“老K星际不迷航”,文章最后老K留给球友们一道作业:想想,你有哪些犹豫不决的时刻,是沉没成本在作祟?
其中一位球友回答:我的车开了5年,舍不得换,这是不是沉没成本。
老K回答他:不是,主要是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