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书籍推荐24
《魔灯》
伍迪·艾伦:“伯格曼是自电影发明以来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世界影史巨匠英格玛·伯格曼生平自述,诚恳告白一个乡间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全过程
主要内容: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作者简介
作者: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是世界电影*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柳如是别传(上、中、下册)》
主要内容:
陈寅恪集之一种,分上、中、下三册。以柳如是和钱谦益的姻缘为核心,考察明清之际社会与思想文化之变迁,揭示历史存亡关头的士人心灵和生命形态。作者通过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藉以揭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是作者在“失明膑足”的晚境中,十年辛苦不寻常的心血结晶。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1925年受聘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抗战期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1946年回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南迁广州,为中山大学教授。
《往事与随想》
豆瓣评分 9.4!俄国文学的伟大纪念碑,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在历史激流中把握命运,伸张人的善与自由。
主要内容:
《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是赫尔岑用血和泪写成的回忆录。全书的覆盖面相当广,从1812年的卫国战争,十二月党人的起义,19世纪40年代俄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1848年欧洲的革命风云,资产阶级政权对群众的血腥镇压,直到19世纪50年代伦敦各国流亡者的活动和宗派斗争,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社会政治面貌和新一代革命者——赫尔岑所说的“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的成长,几乎包括了19世纪初叶至巴黎公社前夕的整个历史时期。
赫尔岑在俄国的经历使他接触了上自王公大臣,下至贩夫走卒的形形色色的人们,他的描绘构成了一部“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来到西欧后,又遭遇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目睹了欧洲民族民主运动波澜壮阔的场面,也经历了斗争失败后的惨痛景象。
赫尔岑不仅是艺术家,也是政论家,既有革命激情又心怀悲悯,在他笔下展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不畏压制与迫害,在历史波澜中奋勇搏击的历程。对于今天的人们也是不乏启示与激励的。
作者简介
赫尔岑(1812—1870),俄国思想家、作家、革命家。少年时代受十二月党人思想影响,立志走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道路。18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835年,他以“对社会有极大危险的自由思想者”的罪名被流放。1842年回到莫斯科,立即重新投入战斗,并受到迫害。1847年初,赫尔岑携家到达欧洲,成为流亡者,从此再未返回俄国。1848年欧洲革命的失败,使赫尔岑思想上发生危机,触发他重新思考社会根本问题。1852年他来到伦敦,随后建立了“自由俄罗斯印刷所”,出版了《北极星》和《警钟》两种刊物,登载揭露沙皇专制制度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文章。这些刊物当时被大量秘密运回俄国,促进了解放运动的发展。1870年1月,赫尔岑病逝于巴黎。
其代表作有《谁之罪》《科学中的一知半解态度》《关于研究自然的信》《法意书简》《来自彼岸》《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往事与随想》等。
《漆黑清晨》
英伦传奇摇滚乐队“山羊皮”主唱 布雷特·安德森首部回忆录,堪比《只是孩子》的动人与深情,《观察家报》《卫报》《伦敦标准晚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年度书籍
主要内容:
在20世纪90年代席卷全球的英伦摇滚风潮中,“山羊皮”无疑是其中代表性的乐队之一,他们以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主唱布雷特·安德森标志性的外形和嗓音,为无数的乐迷熟知和喜爱。
《漆黑清晨》是“山羊皮”的灵魂人物安德森的首部回忆录,在书中他完整追溯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与音乐历程。幼年时期,经历英国式贫穷带来的窘迫,挣扎在廉租房里、吃着色拉酱和廉价肉、面对被生活重压折磨的父母;成年后组建乐队与追求梦想的艰难和漫长,无人问津的窘境也一度让乐队前途未卜。而在历经一次次的挫败、尝试与磨合后,乐队终于迎来转机。
《漆黑清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个人成长的往昔岁月,更以其饱含深情的诗意给70年代以降的英国社会添加了一个动人的注脚。
作者简介
布雷特·安德森(Brett Anderson,1967—)
1967年出生于英国,在一个位于伦敦与布莱顿之间的小镇里度过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后创建“山羊皮”乐队并担任主唱。乐队解散后与离队吉他手伯纳德·巴特勒(Bernard Butler)在2004年组建“眼泪”(The Tears)乐队,并在其后发表四张个人专辑。“山羊皮”于2010年重组,并活跃至今。
《动物庄园》
初中高中大学生英语读物,一部世界文学名著小说,自《伊索寓言》以来,没有一部作品比《动物庄园》更能道出人类的处境,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一份自由的保障。
主要内容:
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一场关于"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终蜕变的故事:农场里的一头猪老麦哲在提出了"造反,反抗残暴的人类"的理论之后的第三天,就安睡中平静地死去了。后来,农场里终于掀起了一场由猪领导的革命,剥削者——农场主琼斯先生被赶走,牲畜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农场也更名为"动物庄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并且制定了庄园的宪法──七诫。但不久,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们发生了分裂,互相倾轧,失败的头猪斯诺鲍被赶出了庄园还宣布为革命的敌人,而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拿破仑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和越来越多的特别待遇,后来逐渐脱离了其他动物,*终蜕变成为和人类完全一样的牲畜剥削者,动物庄园的名字也被放弃。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他一生短暂,但其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文笔审视和记录着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做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预言,被称为 “一代人的冷峻良知”。其代表作有《动物庄园》和《1984》。有评论家如此说:“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