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科技所赐,耳聋眼花(xiā)的世界毋庸焦虑
今天看到一条推送:每天戴耳机的时间最好别超1小时。这是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这种建议我印象中见过很多次了,每次见到后都会产生毫无预兆的恐慌,然后下意识地把耳机音量调低。
但人真是种7秒记忆的生物,古典音乐也好、摇滚音乐也好,音量不澎湃,还叫音乐吗?
而且,耳机在今天最重要的功能好像已经不是听歌了吧,而是屏蔽与抵抗那些开着外放看抖音的和肆无忌惮聊着家长里短的XXXX。
我实在不敢想像,如果没有耳机,我每天那些通勤的路上、等餐的时间里将是如何的低效而无趣。
但是,我真的开始恐慌了。
与死亡相比,人最惧怕的应该是丧失了活着的基础器官功能却依然活着。
我曾无数次为此而焦虑,我不怕自己变老直到死去,我怕的是老后的自己失去了对自己身体的绝对控制力和通过这种控制力享受生活的资格。
而在对身体的控制渠道中,较之身体肌肉的机能,于我而言,视觉与听觉则更加重要。
有时我会想,如果到老了,我眼花得看不了书,耳聋得听不了音乐,那样的生活,还是生活吗?
越想越觉得可怕。
然而,今天看到的这条关于耳机佩戴时间的建议,让我觉得,也许这并不是杞人忧天。
世卫组织关于耳机时间的建议是一小时,可是拜科技所赐,耳机越来越方便了,像airpods、索尼降噪豆这种纯无线耳机甚至已经成了很多人身体的器官,全天候佩戴,另有一些入耳式耳机、包裹式头戴耳机对于听觉系统的密封性臻至化境,令耳朵可以随时享用音乐的盛宴。
如果世卫组织的说法不是危言耸听,那么,几十年后,把耳机当成器官的人,听觉系统很可能就不再是自己的可控器官了。
与听觉系统的科技器官相比,科技对于人类视觉的冲击与影响可能更大。
我在公交车上特别留意到,很多人的手机上的字体特别大,至少有电脑上宋体二号字的大小了,而这些手机的主人并不完全是中老年人,这才是最可怕的。
不久前我去曼谷跑马拉松时,遇到的情况更夸张。无论坐公交车还是出租车,当我拿起手机上的谷歌地图向售票员或司机问路时,他们都先是把眼睛眯起来,然后掏出眼镜戴上,然后双手把地图放大到最大,才能看清。
我把手机翻译软件翻译出的泰文展示给一些便利店收银员时,他们甚至要把手机移到眼前一拳的距离才能看清。
而这些泰国人大都是三四十岁的年纪。
在火车和飞机上,我经常能见到一些年轻人用手机玩游戏,从上车、起飞玩到下车、飞机落地,动辄三四个小时,几无间歇。
以这样对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的消耗,或许等不到老,用不了三十年,一个耳聋眼瞎的世界将成为现实。
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游戏是如此好玩,网综是如此好看,音乐是如此动听,我们没有理由发呆或放空自己,我们要让每一分秒都变得丰富多彩。
拜科技所赐,于是,我们只能祈祷,在娱乐科技与医疗科技的竞赛中,医疗科技永远可以领先一步。
或许,几十年后,当人类的平均视力已经下降到0.1时,一种仿生视网膜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基础装备;
当人类的听觉系统必须依赖助听器时,一种内嵌式仿生耳蜗已经比手机还要普及。
我们依然可以肆无忌惮地全天候戴耳机,全天候玩游戏……
真是拜科技所赐。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