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尚书》的文章诘屈聱牙?它在我国散文史上的地位如何?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字记载的历史,又有着丰富浩瀚的典籍宝藏和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
《尚书》,一般认为:“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书》。”(孔颖达《尚书正义·尚书序》)相传孔子曾整理过此书。《汉书·艺文志》云:“《书》之所起远矣,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迄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然而,这里所说的“百篇”与现传的出入较大。现传《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共有五十八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序,凡五十九篇。它是唐代孔颖达等奉唐太宗敕命,以当时流布最广的、东晋时梅颐所献的所谓《古文尚书》为基础整理而成。
《尚书》的文字,唐代韩愈已感到“诘屈聱牙”(《进学解》)。这是什么原因呢?考其原委,大致有如下数端:
其一,渊源久远,语言古今迥异。《尚书》五十八篇中,有《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其中大部分被认为先秦时代的作品,如《盘庚》,依《史记·殷本纪》的说法,当是盘庚以后,小辛时代的作品,到唐朝韩愈时,也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距今则有三千三百余年了。上古渺邈,所以其语言,不仅异于现代汉语,与一般习见的秦汉时代的古汉语也不同。比如《尚书》中常常出现的“曰若”,“惟时”、“乃惟”等语气词,“丕显”等形容词,又比如《汤誓》中“今尔有众”,《盘庚》中“有众卒怠弗协”等在名词前冠以“有”字的用法,这在后代都是比较少见的。此外,如《盘庚>等文告中,还杂以上古方言,这就更增添了阅读时的困难。
其二,版本沿革,文字多有误讹。《尚书》自汉代以降,即作为儒家经典而被列于学官。数千年来,传写剞劂,转辗变易,豕亥帝虎之误,篆隶真草之变,多有异同。汉文帝时,广罗天下典籍。伏生口述,晁错以隶书记录献上《尚书》二十八篇,后又得《秦誓》一篇,是为《今文尚书》。后来,鲁共王从孔氏旧宅壁中,得《尚书》等数种书,以先秦篆文书写。就《尚书》而言,比伏生等所献者多十六篇,这就是《古文尚书》到了东晋时代,原来的今、古文《尚书》俱已不全,而梅颐则献上又一种本子凡五十八篇,即今传世者,或称之为《伪古文尚书》。这些《尚书》,不仅篇数不同,而且文字多有异同。即使同为《伪古文尚书》,亦有多种版本。清代阮元撰《校勘记》,列其异同近数百处,甚至迄今还有句逗难明之处。
其三,师承不一,注家议论纷纭 就《尚书》本身而言,有今、古文及沿革版本之不同,而每一种本子,又有多种注释。比如汉代,同为《今文尚书》,则有欧阳氏学和大、小夏侯氏的不同解说。东汉之际,《古文尚书》兴起,马融、郑玄的注解也不同。魏晋六朝,玄风日上,《尚书》学又有河北江左之分。此外,历代对《禹贡》、《洪范》等个别篇目的注解更是汗牛充栋。所以往往同一篇,同一句,甚至同一个字,都会歧义丛生,更给这部古老的典籍,涂上了一层迷蒙的色彩。
因此,后人阅读此书,感到困惑,感到诘屈聱牙,也就不足为奇了。
尽管如此,《尚书》在我国的文学史、散文史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尚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代表了我国最初阶段散文表达的水平。《文心雕龙·原道》说:“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说的正是这一点。具体而言,比如《顾命》篇对康王即位时仪式陈列的敷述,颇为详细;《金滕》篇叙周公之志,哀婉动人;而《盘庚》的语言感情充沛,说服力强。此外,诸如“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盘庚》上),“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盘庚》上)等比喻,都生动形象。这些文字,和以前甲骨上所刻文字相比,不难看出其表达水平方面的进步。
二,《尚书》载言记事,多为以后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所引用。其情实文质,简洁典要的文风,又多为后世师法,对我国散文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如刘知几称赞班固之文,“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史通·论赞》),李商隐称韩愈文章是“点窜尧典舜典字”(《韩碑》)。后代文学批评家也往往标榜《尚书》质朴典要的特征,用来革除浮靡的文风。如刘勰说:“矫讹翻浅,还宗经诰。”(《文心雕龙·通变》),北周时苏绰作《大诰》全仿《尚书》的体裁,用以矫正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都是这样的例子。
三,《尚书》在散文的文体上,对后世也颇有影响《尚书》之文,凡有六体:一日典,如《尧典》。二曰谟 如《皋陶谟》。三曰训,如《高宗彤日》、《无逸》。四曰诰,如《盘庚》、召诰》,五曰誓,如《甘誓》、《秦誓》。六日命,如《文侯之命》、《顾命》等。这些文体,多被后代模仿。如扬雄《剧秦美新》,《后汉书·李尤传》中,具有作“典”的记载。《文章缘起》载“汉蔡邕作艰誓”。而后代许多文体,正是从《尚书》的六体中衍生而出。《文心雕龙·宗经》说:“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昭明文选》中“论”、“箴”、“铭”、“颂”等文体,溯其源,都与《尚书》有关。此外,《尚书·无逸》通篇以“无逸”为发言的纲领,也开启了战国时期诸子论文“据题抒论”的先路。
总之,不论是《尚书》本身,还是就它的内容、形式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史、散文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前人称其文“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尚书大传》引子夏语),从某种意义而言,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李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