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对电池包上“胶”应用的态度
综合自《进化与变革:特斯拉10年3代动力电池系统集成技术研究报告》
前天晚上与好友吃饭时聊到CATL和BYD的无模组方案,忽然想到了这个问题。
总的来说,个人比较偏向于认为在最初的时候,特斯拉是比较排斥在电池包中大范围应用胶的,主要是模组层面,这点可以从Roadster和Model S的模组上看出来,它们更多的以结构件固定为主,只在必要的时候,比如电芯与模组下壳体的固定,汇流排与模组上壳体的固定时采用。采用胶的劣势很明显:降低比能、工时长(胶固化)、可维修性差等。这个时期特斯拉采用电芯两端焊接,整体做得还是比较复杂。
但是Model S的方案也有些突出问题——除了两端焊接带来的工艺复杂性、Z向空间需求大。它的焊接铝丝是一个比较脆弱的部分,在电芯相对有位移时,容易断裂,或是在搬运、装配、维修时,触碰到铝丝也容易致开裂。
在向Model 3研发的过程中,特斯拉遇到了大模组问题,要保证大模组的整体稳定性,同时有良好的热均匀性,在不改变既有冷却方案(圆柱面冷却)下,恐有难度;当然可能还有其他我们不了解的问题,和考虑之处,在Model S 100的大模组方案中可能已经事先识别、评估过。
这样,胶的方案便提上了议程,这点我倒是比较赞同朋友的一句话“胶是万能的,什么搞不定,就上胶”。
胶确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性:胶直接隔离了空气、隔离的点火源(起火的3个要素隔离了2个,从第1性原理来考虑,真是个绝好的方案,当然,不包括电芯内部氧的生成)。另外一个好处是给焊接铝丝提供了一个安稳的环境,免受机械冲击。Model 3模组的弊端在于大幅降低了比能,工艺复杂,基本无法维修模组。
要不要继续这个胶的方案,从目前披露出来的信息,特斯拉下一代的电池包方案极有可能再次回到类Model S模组上。不过却是完全不同的方案。特斯拉需要将冷却移到圆柱电芯的底部(底部的冷却效率明显高于柱面),这里会采用水冷板或水冷板+热管的方案;实施这个方案的前提是圆柱电芯采用一端焊接,这点特斯拉已经在Model 3上实现了;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的是模组层面的高低压连接,之前的方案都为汇流排+焊接铝丝+低压线束/FPC,特斯拉现在要把汇流排、焊接铝丝、低压线束/FPC和胶,都去掉,采用新的FPC组件来完成。
这样形成的新方案是:FPC组件(120)+电芯(105)+水冷板/热管(165),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中间电芯的固定。
这个方案比较符合特斯拉集成化的思路,带来的好处很明显,成本低、比能高。
似乎到最后,国内外的方案又殊途同归了,板子上直接铺电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