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史上的“五师八宗”及灭佛运动
原创:文章首发于牛虻公众号
宗教像是一剂良药,慰藉着人类的精神创伤。贫困、饥饿与战争,催生了佛教的诞生,每当这种情况发展到极致,便会出现两种现象,一种是新的高潮迭起,一种是灭绝性的打击,涅槃之后又焕发新的生机。
佛教在汉朝时已经传入中国,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巅峰,因为战乱连绵,百姓民不聊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基本上可以概况为“五师八宗”,同时佛教经历了三武一宗一革命的毁灭性打击,在这个浮躁与信仰缺失的时代,佛教可能又会进入大众的视线,也可能会产生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佛教为众生所推崇的原因很简单——精神信仰,其核心教义分为大乘和小乘,又因地域、主张、创始人分为不同派别,在中国主要有八派。在佛教向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以鸠摩罗什、法显、玄奘、慧能、神秀五师为代表,逐渐形成了以“五师八宗”为核心的中流砥柱。下面围绕佛教教义、思想流派、发展波澜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佛教教义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就像每一次科技文明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一样,丰富着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
佛教教义因主张分歧,主要分为两大派:大乘和小乘。小乘佛法是对佛教教义的坚守,主张尊乔达摩·希达多为佛,通过修道成佛,重在修身成佛;大乘佛法则认为小乘佛法度已太过狭隘,主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
小乘佛教主要在南印度与锡兰一带,该派尊崇释尊为伟大的教师,而非神明,其经典为比较古老的巴利文经典。上座部佛教主张恪守戒律,严守原始上座部佛教的教义。
大乘佛教则不然,认为按照原始教义,只有少数人才能修道成佛,所以应该拓宽渠道,主张不但比丘众可以圆寂,一般僧众也可以达到圆寂的境界,主要盛行于北部印度、外蒙古、中国西藏和日本等地。
在佛教传播到中国时,一般将北传佛教称为大乘,将南传佛教称为小乘。
公元6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前印度地区衰落,印度教兴起,但大乘佛教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在世界扎下了根。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有十点:
1、小乘佛教只信仰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则是多佛菩萨的信仰,除释迦牟尼佛外,还有阿弥陀佛佛、弥勒佛、药师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四大菩萨及四大天王等。
2、小乘佛教没有法门,只有持戒、修心、禅坐的一种修持方法;大乘佛教号称8400法门,目前实则只有禅、净、密三法门。
3、小乘佛教世尊讲法从不放光;大乘佛教世尊讲法前基本都是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
4、小乘佛教说六识,大乘佛教讲八识。
5、 小乘佛教中阿拉汉(阿罗汉)是受人天敬重的圣人(广义阿罗汉包括佛),大乘佛教认为阿罗汉是只顾自己的自了汉。
6、小乘佛教的菩萨比阿拉汉层次高,佛子只有修成阿拉汉后,经佛受记后修菩萨道,最后成佛;大乘佛教讲究从入门的当天起,只要发菩提心既是菩萨,只不过是“初发心菩萨”。
7、小乘佛教允许吃“三净肉”,大乘佛教则只许素食。
8、小乘佛教的佛经来源在有文字佛经之前,都是由弟子代代传承;大乘佛教的佛经有的则来自于龙宫。
9、 小乘佛教讲究祸福自担、因果自负,因此没有回向;大乘佛教认为福德可以转移,因此讲究回向。
10、 小乘佛教不持咒,大乘佛教讲究持咒。
思想流派
法显,自幼进入佛门,在他甲子之年时,他深彻地感受到当时佛经的翻译远远赶不上佛教发展的需要,况且由于真经的缺乏导致各种邪说出现贻害无穷,为了改变当时的这种局面,法显在他62岁的时候依然下定决心西行求法。
法显一行,贯通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他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在印度学习10多年以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绕过马六甲海峡,在黄海的山东半岛登陆。法显60多岁出游,前后共走了30余国,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
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法显将他此行的阅历全都记录在《佛国记》一书里,后来玄奘深受他的影响。
在《佛国记》里记载了一个对后世《西游记》影响较大的事情。当法显与其弟子出了阳关以后,来到“沙河”地区,这里的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这里以后,往往被流沙活埋。“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勇往直前,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这里的沙河与《西游记》中流沙河的描写非常相似,不过《西游记》中是水不是沙,三师弟沙悟净的创作源泉很大程度上是以法显的事迹为参考的。有人说,沙师弟指的就是法显。
花甲之年,仍然不畏丝绸之路上的种种困难与险阻,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是一个非常励志的传奇人物,他追求真理的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财富,也是丝绸之路文明脊梁的重要部分。
但是,同样作为西行求法者,玄奘与法显却有着巨大的差距,世人只知晓玄奘而不知法显这样一位励志的人物。这又是为何呢?
首先,法显与玄奘之间差了一部《西游记》。《西游记》对后世的影响太大了,以致于人们知道唐僧甚至不知玄奘的地步。法显的影响力在唐僧面前,那就更加微不足道了。其次,从西行求法的成果与个人成就上来看,法显所取回的真经远不及玄奘,玄奘在佛教圣地一度成为当地的“大乘天”与“解脱天”,另外玄奘还在回到长安以后创立了中国法相唯识宗,法相唯识宗后来传到了日本、朝鲜半岛及越南等地。最后,所处的时代不同,玄奘处于盛唐时期,英名远播,唐太宗还给予玄奘极高礼遇,并赐号“三藏法师”,而法显则相较之下就没那么多至高的荣誉了。
佛教自西域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以后,到魏晋南北朝时代得到空前的发展,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翻译佛经,让世人知道真经的真实涵义则显得尤其重要。
鸠摩罗什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也因他致力于译经事业而永垂不朽,他翻译的那些佛经字字珠玑,成为后世佛学的典范,也正是因为如此,几乎让普通民众误把他当成佛祖本身来崇拜。从少年开始被西域各国视为珍宝,但是母亲却预言他命运坎坷,将为传法深陷囹圄,天象预言他将入埔中国,两代国君为他发动战争。他半生沦为囚徒却建立了历史上最大的佛教译场——草堂寺,他翻译的佛经,1600年来仍流传于世却无人能改动一字。
鸠摩罗什,原籍天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由于他厌倦宫廷故而辞去天竺的相国,来到西域龟兹,不过龟兹王逼迫他娶了他的王妹,后来便有了鸠摩罗什。后来,鸠摩罗什的母亲带着鸠摩罗什一起出家了,不过他的母亲离开龟兹的时候没有带着幼小的儿子。
临走的时候,鸠摩罗什的母亲对他说:“此教高深莫测,不可思议。要将它传遍东土,就全仗你的努力了。但成功对你无利,你当如何?”鸠摩罗什回答道:“我一定要使大乘佛法流遍东土,虽苦无憾。”
等到鸠摩罗什成人以后,他的名气也渐渐传开,西域各国的人们皆以听取他讲经说法为荣。后来,当时的前秦君主苻坚听了太史的上书中说,有颗明星在外国分野出现,当有大智之士来辅佐中国。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鸠摩罗什,为了得到鸠摩罗什,他不惜派遣大将吕光率领军队攻打龟兹。就在吕光占领龟兹,俘虏鸠摩罗什以后,见他年纪轻轻,看不出他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于是做出了一件极其下流的事情。
鸠摩罗什重蹈覆辙,走了他父亲的道路,他被迫迎娶了表妹龟兹公主,他一再反抗,结果吕光就命人给他灌了烈酒,并把他和龟兹王的女儿同关一室,目的是让他酒后乱性。结果,吕光的阴谋得逞了,鸠摩罗什最终破戒。
鸠摩罗什在凉州的17年里,他不仅没有因为破戒而苦恼不已,而是专注于对佛经的翻译,在此期间,他几乎对佛教全部关键名词都给出了详细、深入浅出的解释,堪称佛经入门级必读经典。到了公元401年,后秦的皇帝姚兴打败后凉吕隆,在争夺鸠摩罗什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于是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尊奉为国师。
鸠摩罗什的半生在囚禁中度过,作为一代高僧的他也先后破戒,不过他的译经事业从未间断,从龟兹到凉州,再从凉州到长安,从孤身一人到子弟五千,他不仅开创了佛教的翻译事业,而且将佛教空前地传入中国。
一千多年前,一位高僧历经19年,造访100多个国家,走过五万里行程,随着岁月的渐行渐远,历史逐渐变成了传奇。三百年之后,在挥舞的作家笔下,法师化身圣人,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克服九九八十一难,传奇逐渐变成了神话。
从玄奘到唐僧,仅一部浪漫传奇色彩的旅行小说,便让世人津津乐道而手不释卷。几百年来,人们总是乐此不疲地讲述着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大家口耳相传,赋予了唐僧神秘的面纱。随着传播手段的发展,一部电视剧《西游记》,成为多少人童年美好的记忆。《西游记》的魅力,无论老中青幼都赞不绝口。尤其是猪八戒的形象更为深入人心,比方说当我母亲骂我偷懒的时候,会说我好吃懒做像个猪八戒。有一年,当我回家过年探访我外祖外父时,他们竟然也对西游记非常着迷,像是童年的孩子一般,看了一遍又一遍,可谓百看不厌。
小说与电视剧的广为流传,让唐僧的形象家喻户晓,知道他是一个毫无仙术而意志坚定的和尚,令世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孙猴子的神通广大、猪八戒的好吃懒做、沙师弟的本本分分,以及西天取经路上所遇到的形色各异的妖魔鬼怪。从玄奘到唐僧,似乎再也回不去了。
小说在成就了唐僧的同时也算毁了玄奘,从玄奘到唐僧,吸引世人的不再是玄奘本身,而是传奇的神话小说故事,玄奘在西游记里已面目全非,真实的玄奘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到如今已不见模糊的背影。
从唐僧到玄奘,隔了几条鸿沟,可能是源于人们对神话故事天生的好奇,如对孙猴子天马行空、七十二变的幻想,对唐僧长生不老的向往,对猪八戒幽默可爱的喜感,可能是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淡泊,心中没有佛祖自然也就不会对至圣法师产生强烈的仰慕。
从唐僧到玄奘,需要我们翻开《大唐西域记》与《大唐三藏法师传》,沿着他的足迹,认清那段历史。在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玄奘是一位身体羸弱、在四位徒弟的保驾护航下西天取经的圣人;在印度人心中,玄奘不仅是一位来自异乡的得道高僧,也是探索印度历史的导师;在考古学家心中,玄奘与他的《大唐西域记》是照亮文明的火炬,探索与考古的指南。
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里所说的“舍身求法的人”,指的便是玄奘。关于玄奘,有专门篇章,此处不再赘言。
慧能与神秀,有“南能北秀”之称,同属于五祖弘忍门下。在五祖弘忍门下,可谓人才济济,最为优异的当属南方的慧能与北方的神秀。
慧能幼年时父亲早逝,他便随其母亲移居南海,长大后以卖柴为生,也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父母在他三岁时都去世了。慧能在黄梅得法,关于佛性,他认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因此受到五祖弘忍的赏识。神秀也是早年出家,师从五祖弘忍门,与慧能是同门师兄弟。有一次,五祖弘忍门召集弟子讨论佛性,神秀随口吟诵到(出自《六祖坛经》,下同):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体意思是: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听了之后若有所思。一旁的慧能感觉神秀悟禅不彻底,于是吟诵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大体意思是: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五祖弘忍听了之后大为赞赏,觉得慧能对悟禅十分深彻。
也正是基于此,慧能接过五祖弘忍的衣钵,成为“六祖慧能”。
慧能与神秀的宗风差异,一是顿悟,一是渐修。南宗讲顿悟,顿修顿悟,顿悟顿修,所谓顿修,也是无修之修;北宗的渐,则是渐修,由渐修而渐悟,唯渐无顿。六祖慧能传承佛教禅宗的衣钵,神秀则开创了北宗禅,慧能对佛学的主要贡献,是他认为凡人皆有佛性,意思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佛,这样一种观点振聋发聩,使佛学走向大众,对于佛教的传播具有很深的影响。凡人皆有佛性,人皆可以顿悟成佛。
不过佛教“南能北秀”之争,并不是在他们生前,而是在他们死后由他们的弟子所展开的。南北禅宗的对立,率先是在慧能的弟子神会与神秀的弟子普寂之间所进行的。
开元年间,神会公开指责神秀系的北宗“师承是傍,法门是渐”。神会年纪轻轻,初生牛犊不怕虎,扬言不惜一切代价为天下禅宗正道“定宗旨,辩是非”,至此,中国禅宗历史上著名的“南能北秀”之争拉开了序幕。
首先,神会认为,在传法信物上,历代祖师都以袈裟为信。慧能有弘忍所传衣钵,而神秀没有。据此证明,慧能是正,神秀是傍。
其次,在法门的宗旨上,历代大师都单刀直入,直了见性,不言阶铜渐。慧能的顿悟才是正法。而神秀教人渐修。慧能的法门是正,神秀的法门是傍。
第三,在修行方式上,神秀教人“凝心入定,往心看净”的坐禅方式是有所执着,而六代祖师者皆以“上念不起为座,以见本性为禅”,修行的方式有异;
第四,在与皇室的关系上。神会指出,从达摩到慧能,无有人为帝师者。即令皇上有诏,也会拒绝。而神会却成为“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最后,在传法关系上,历代祖师一代只许传一人,而不是二、三人或多人。而北宗却同时立神秀,法如为第六代,是“缪行佛法”。
陈浩武教授认为:按照神会在大云寺“定宗旨,辩是非”的说法,这种对立有五个方面,但是仔细想想,这第一条,第四条,第五条都不是教义分歧,有无袈裟衣钵;与皇室的关系是疏是亲;一代传一人还是传几人,都是外在的,形式的,无涉教义的本质。那么剩下的就是两条,一是顿悟渐悟之分,一个修行方式差别,是坐禅还是不坐禅。
在佛法的发展过程中,“五师”使佛教实现了真正的中国化,也逐渐地使这一外来宗教在中国落地生根,发展成为中国普通老百姓的宗教信仰。佛教发展到中国以后,因对教义理解的不同,大小乘教义的不同,佛经经文的不同,南传北传的区别,后世学习佛法的理解不同等,形成了十多个宗派,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有八大宗派。小乘佛法主要分为成实宗与俱舍宗,即空宗和有宗。大乘佛法因广义的教义而在中国发展鼎盛,分为八大宗派,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形式来梳理:
简而言之,中国的佛教可以概括为“五师八宗”。然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先后经历了五次大的法难。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后周世宗灭佛以及共和国法难。
发展波澜
太武法难
北魏太武帝时期(438年),太武帝听信了一个道士寇谦之的谗言,再加上当时的宰相崔浩从旁煽风点火,认为关中地区的佛寺内可能藏匿着兵器。这对一个刚刚统一北方的军事统帅来说,无疑是骨鲠在喉,绝对不会允许任何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当时战乱频频,佛教寺院僧众日益庞大,或许成为一股非常具有威胁的力量。于是北魏太武帝下令宣布佛教为邪教,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供养沙门,并限期交出藏匿的沙门,若有隐瞒,满门抄斩。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境内的寺院塔庙无一幸免于难。灭佛运动极大地引起了社会的躁动,也造成社会的不满,后来,北魏太武帝因灭佛运动而遭到谋害,提出灭佛建议的宰相被灭九族,以平民愤。他的侄子继位以后,下诏恢复佛法,敕建云冈石窟,才平息了这场祸乱。
周武法难
在太武法难100多年以后的北周武帝时期,也同样发生了灭佛运动。北周武帝宇文邕 受到卫元嵩和道士张宾的影响,信奉儒道,抑制佛教。北周武帝下诏废佛、道二教,破毁寺塔,焚烧经像,勒令沙门、道士还俗。当时,被迫还俗的沙门有二万多人,关陇一带的佛法被破坏殆尽。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收缴一切佛造像,焚毁一切经像,废四万所寺庙,被迫还俗的僧尼达三百余万。北方佛教一时之间销声匿迹,史称周武法难。可能是因为灭佛运动遭到了报应,宇文邕暴病而亡,年纪轻轻便夭折。直到隋文帝统一中国以后,才恢复佛法。
会昌法难
由于唐朝的统治者为李姓,道家在唐朝被尊为官方宗教。由于佛教的势力在当时过于泛滥,导致国家的经济不振,再加上唐武宗信奉道教,于是到了会昌年间,开始废佛运动。唐武帝李炎下令不许供养佛牙、佛骨,焚烧经教,拆毁佛像,在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直至最后发动空前的法难,敕令大毁佛寺,诏书明令拆除寺庙4,600余所,小寺院4万余所,佛经大量被焚,佛像烧熔铸钱,强令26万多僧尼还俗,古印度和日本和尚也不能幸免。不过一场意外发生了,唐武宗李炎在服用道家的仙丹之后,不幸中毒身亡,似乎冥冥之中上天自有天意,唐武宗李炎和前几次灭佛的皇帝一样,用佛教的话来说是“天遣报应”,不得好死。直到另一位唐朝的皇帝李忱继位以后,才废除了灭佛政策,恢复佛法。
一宗法难
五代后周世宗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损害了国家的财力,况且皇帝也崇儒抑佛,与唐武宗灭佛的原因大致相同。他下令禁止私自出家;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总计,废毁寺院三万三百三十六所,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铜钱,近百万僧尼被逼还俗。到了显德六年,周世宗在北征途中,胸部突发痈疽而身亡,年仅39岁,又一次因果报应发生在了统治者身上。灭佛运动随着周世宗的驾崩而逐渐土崩瓦解。
共和国佛难/文革佛难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力传播,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佛、道、儒等理念)在意识形态上产生严重分歧,于是解放初开始了反佛运动。佛教被宣布为封建迷信,寺院任意毁坏或占用,僧尼被迫遣返。到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那里,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恢复了宗教政策,才使佛教有了喘息之机。时至今日,经各代领导人的精心治理,中国已经成为有史以来最为繁荣昌盛的时代。
佛教作为下层老百姓的精神寄托,其存在是必要的;面对中国这个信仰普遍缺失的国度,信仰也许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