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这6种肘部神经卡压综合征吗?
01
肘管综合征
病理生理机制
1.肘外翻:
这是最常见原因。幼时肱骨髁上骨折或肱骨外髁骨骺损伤,均可发生肘外翻畸形。尺神经被推向内侧使张力增高,肘关节屈曲时张力更高,尺神经在肘管内反复摩擦产生慢性创伤性炎症。
主要是先天性尺神经沟较浅或肘管顶部的筋膜、韧带结构松弛,在屈肘时尺神经容易滑出尺神经沟。反复滑移使尺神经受到摩擦和碰撞而损伤。
3.肱骨外上髁骨折:
如骨折块向下移位,即可压迫尺神经。
4.异位骨化:
肘关节是异位骨化最易发生之处,如肘外伤后这种异位骨化发生在尺神经沟附近,容易压迫尺神经。
临床表现
相关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下颈段之颈椎病可因椎间孔狭窄而发生颈神经刺激症状,以手尺侧麻木、乏力为主要表现,主要区别在于颈椎病时肘管区无异常发现。
2.神经鞘膜瘤
肘部尺神经鞘膜瘤与肘管综合征有同样表现,检查时多可扪及节段性增粗的尺神经,Tinel征阳性,而无肘部骨关节病变,鉴别困难时需在术中或病理检查后诊断。
治疗
适用于患病的早期、症状较轻者适用于早期、症状较轻者。防止肘关节长时间过度屈曲,带护肘可改善症状。非甾体药物偶可缓解疼痛麻木。一般不提倡肘管内类固醇激素封闭治疗。
适应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进行性神经损伤者。尺神经前置术是基本治疗方法。如发现尺神经较硬,应切除神经外膜,并行束间松解。术后多能较快恢复正常感觉,但已萎缩的手部小肌肉却较难恢复正常。
02
迟发性尺神经炎
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表现
相关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03
前臂掌侧骨间神经麻痹
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损伤机制:
①直接创伤;
②部分正中神经损伤致前骨间神经损伤;
③卡压或骨间前神经炎症引起的神经病变。
临床表现
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可采用休息、固定、减少前臂活动和局部封闭治疗。对创伤引起的前骨间神经损伤,一般观察3~4个月不能恢复,应进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对因穿透伤引起的神经损伤,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对保守治疗8~12周无效者,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应松解Struthers韧带,切除肱二头肌腱膜,对旋前圆肌进行松解等,并对骨间前神经存在的卡压因素进行松解。
04
前臂背侧骨间神经麻痹
疾病流行病学
疾病病理生理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2.中指伸指试验 伸中指使桡侧腕短伸肌筋膜绷紧,压迫骨间后神经。肘部旋前位、前臂完全伸直时,使患者中指对抗阻力伸指,桡管区疼痛者为阳性(图3)。
鉴别诊断
1.旋前圆肌触痛、发硬。
2.Tinel征:阳性率较高,常于发病4~5个月后出现。
3.正中神经激发试验:
①旋前圆肌激发试验:屈肘抗阻力下使前臂做旋前动作,肌力减弱者为阳性(图4);
②指浅屈肌腱弓激发试验:中指抗阻力屈曲诱发桡侧3个半指麻木为阳性(图5);
③肱二头肌腱膜激发试验:前臂屈肘120°抗阻力旋前健康搜索,诱发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变化为阳性(图6)。
治疗
早期可进行保守治疗,将患者前臂固定于伸腕,屈肘,前臂后旋位,达到减轻神经卡压的目的;局部封闭,每周1次,连续2~3次为一个疗程。
2.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常采用肘前方Henry切口,起于肘关节上,止于肘关节下7cm。在肱肌、肱桡肌间隙找到桡神经,向下追踪直至旋后肌管处。手术需探查骨间背侧神经常见的卡压点,包括桡骨头前方,桡侧腕短伸肌弓和旋后肌的Frohse弓。去除所有可能压迫神经的因素。对晚期患者,如伸肌明显萎缩,时间超过1年半,可考虑直接做肌腱移位术。
05
旋前圆肌综合征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前臂近端疼痛,以旋前圆肌区疼痛为主,抗阻力旋前时疼痛加剧。疼痛可向肘部、上臂放射,也可向颈部和腕部放射。一般无夜间痛史。
2.感觉障碍
手掌桡侧和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但感觉减退比较轻。反复旋前运动可使感觉减退加重。
3.肌肉萎缩
4.体格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两者的主要相同点为:腕部和前臂痛;鱼际肌肌力减弱;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或感觉异常。
不同点为:旋前圆肌综合征无夜间痛,腕部Tinels征阴性,腕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掌皮支区感觉减退。
治疗
对轻度、较重上肢劳动后引起间断性发作的病例,可行保守治疗,包括避免重体力劳动、固定、局部封闭治疗等。
2.手术治疗
一般对经8~10周保守治疗症状和体征不能改善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旋前圆肌综合征存在许多潜在卡压因素,由于临床定位往往比较困难,因此手术中应尽可能检查所有可能的卡压点并进行松解。手术沿肱二头肌腱膜间切开深筋膜,显露正中神经和肱动脉。应注意保护前臂中部和外侧皮神经。术后屈肘位石膏固定2周。
06
旋后肌综合征
病理生理机制
(1)解剖异常的旋后肌浅层近侧缘横纤维束在旋后肌腱弓上越过桡神经深支造成压迫。腱弓狭窄,与桡神经深支及周围组织粘连等造成桡神经深支入口缩窄。
(2)桡返动脉及其分支交叉于桡神经深支上,或桡侧腕短伸肌内侧,缘腱弓牵张卡压。造成桡神经深支受压综合征。
(3)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浅深层间穿越,所以旋后肌组成了该段的神经通道,称为“桡管”。前臂长期用力旋前旋后可使旋后肌肿胀、粘连,尤其是Frohse腱弓更易发生损伤,出现炎性水肿、瘢痕粘连等。或在桡管内有局部的占位性病变如脂肪瘤、血管瘤、血肿、腱鞘囊肿、纤维瘤等使神经间隙狭窄,出现桡神经深支(即骨间背侧神经)受压症状。
(4)孟氏骨折、桡骨头骨折或脱位时,如桡骨头向前上方移位致桡神经深支(骨间背侧神经)受牵拉或压迫。
(5)类风湿关节炎、滑囊炎、肘内翻及局部软组织损伤形成瘢痕粘连等使Frohse腱弓、旋后肌或桡侧腕短伸肌肿胀粘连。
2.病理生理学
旋后肌是肘后一块小肌肉,起于尺骨上端后方桡侧,止于桡骨上段桡侧,分为深浅两层,桡神经深支经旋后肌两层之间穿过,除支配旋后肌外,还支配尺侧腕伸肌、指总伸展肌、示指和小指固有伸肌、拇长、短伸肌及拇长展肌,是一种单纯运动神经,在旋后肌浅层的近侧缘是较坚韧的腱性结构,称为旋后肌腱弓,神经常在此处受压。
3.病理学
初期受压部位的桡神经深支与周围软组织充血水肿,渗出,无菌性炎症反应。腱弓肥厚。后期可见周围组织瘢痕粘连、纤维增生、神经肿胀、变性或淀粉样沉积等。
临床表现
相关检查
诊断
治疗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