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里嘲笑明朝的一句话,错得离谱,却戳中明朝死因

作者:张嵚  来源:朝文社
一、大明灭亡的罪人?
晚明军事的衰败,常叫好些后人,生出“断崖式下跌”的唏嘘:一直到16世纪末时,武装到牙齿的明军,从朝鲜半岛打到播州缅甸,无论在青海高原还是露梁海面,从来都是见谁灭谁的霸道表现。
可一晃不到二十年,待到萨尔浒战役一声炮响,面对新兴的六万后金八旗,盛名已久的明军,竟是一顿稀里哗啦,厮杀五天就全军覆没,大好辽东河山,没几年就轻松落入八旗囊中,成了人家明亡清兴的大本钱。
待到清朝学者们编修《明史》时,大明军队的这一番高速衰败,也自然被当做了沉痛历史教训。各位清朝学者们也绞尽脑汁,为这事找出了种种原因。但其中一条,却是格外别致:“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明军为什么这么衰?就是因为打了这糟心的一仗,伤亡惨重到实力耗光!
这“导致明朝衰败”的战争,就是爆发在1592年,前后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时至今日,《明史》里的这个观点,依然十分有“市场”。很多人吐槽朝鲜时常说:“你看明朝够短视吧,为了救个朝鲜,把自己给搭上了”。也有人吐槽明朝时也说:“明朝有什么了不起,去朝鲜打个倭寇,都要耗七年死几十万人”。归根结底就是:万历朝鲜战争,造成明朝由盛转衰,甚至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那这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二、该不该打?损失很大?
万历朝鲜战争该不该给明朝灭亡背锅?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这场战争该不该打。
其实,当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时,“该不该援救朝鲜”这事儿,也在明朝朝堂吵成一团。以明朝诸多言官们的说法,那是根本不该救。以给事中许弘纲的说法: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自古以来,只有藩属来抗击侵略,哪有自己不打仗求人救的?简直可笑。
而且许弘纲的观点,还算是当时明朝言官里靠谱的,还有言官认为,所谓日本侵略朝鲜,只不过是辽东的边将们想立功,故意瞎编军情。更有言官深深怀疑:日本不过是个小国,哪来胆打这么大的仗?难道是朝鲜和倭寇互相勾结,故意把明军引到朝鲜去歼灭?
总之,认为没必要打的,当时就是大有人在。
但这些明朝官员不知道,此时已经完成统一的日本,是一条怎样的恶狼。他们已经拥有了七百艘战舰两千艘预备船的海军,有了十五万的一线动员兵力和技术先进的火器。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统治者,此时怀着怎样疯狂的目标: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原话就是“在我有生之年,尽量把大明领土纳入版图之内”。甚至还有“先占朝鲜,再灭明朝,最后灭印度”的战略时间表。战争开打前,日军的各路诸侯们,更为灭掉明朝后,分哪块地做领地,各自争的不可开交——如果明朝对日本灭朝鲜坐视不救,下一步,他们百分百冲大明朝来!
那可不可以,明朝不需要出兵,只需要提供物资粮草装备,资助朝鲜抗击侵略呢?事实是,更不可以。
七年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留给煌煌史册的最出名形象,就是渣级别的战斗力。1592年战争爆发,朝鲜一个月内就丢失了平壤汉城开城等重镇,眼看就要跑进辽东钻山沟。1597年第二阶段开打,朝鲜更是一开战就赔上了全部水师。电视剧里威风八面的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其部队主要是明朝帮助组建,就连水兵都是明朝帮忙训练。
甚至,就是在明军入朝作战后,朝鲜就连粮草物资这类后勤事务,竟然都办得乱七八糟。明军杀到汉城附近时,朝鲜的粮食就运不上,就连明军从国内征调的大批粮食,在朝鲜低效的动员能力下,竟白白烂在鸭绿江边运不上去。这样一个面对战争,作战与动员能力近乎低能的朝鲜王国,一旦独自面对日军进攻,亡国是板上钉钉。
而一旦朝鲜沦陷,数十万坐拥朝鲜大后方的日军蜂拥到辽东,甚至利用朝鲜的港口,向明朝塘沽一带发起海上攻击。那对于明朝来说,这将是一场比万历三大征更为持久,代价更为惨重的战争——援救朝鲜,开打万历朝鲜战争,才是为国家安全,做出的正确抉择。
那这场战争的代价,真有《明史》里渲染的那般惨重?其实,这恰恰是《明史》错得最离谱之处:首先是伤亡问题,《明史》里说“丧师数十万”,但第一阶段时,明军参战人数只有三万八千人,第二阶段直到尾声时,明军兵力才达到七万多。也就是说,这些大明军人加起来全数殉国,都无法满足《明史》的“要求”。
事实是,所谓耗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真正的参战时间只有两年,绝大多数的战役,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摁着日军狠打。“平壤大捷”这类胜仗,明军更是以数百人的伤亡,打出歼灭日军数万的战果。
即使是吃了亏的败仗,比如《明史》里号称“伤亡两万”的蔚山之败,以《再造藩邦志》《象村集卷》等第一手资料统计,明军此战里的阵亡人数是一千四百人左右。这已经是明军参战的两年里,伤亡最惨的一战。所谓“丧师数十万”,错得十分严重。
至于“糜饷数百万”的军费开支呢?作为“收款方”的朝鲜(明军在朝鲜作战,物资征用都要向朝鲜付钱),记载的十分准确:总耗费折合白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看上去非常多,但参考此时明朝的财政收支,却还在国家承担范围内。
总之,这是一场以最小代价打灭日本野心,更见证明王朝国家荣耀的战争。所谓“加速明朝衰弱”甚至“造成明朝灭亡”的论调,距离事实,实在不靠谱。
三、“不靠谱”背后的叹息
那为什么,《明史》在记载这场战争中,会做出如此“不靠谱”的论断?如果说是有意抹黑,其实也冤枉。因为这个论断,也依据了一个重要资料:明朝言官们,在战争期间的相关奏疏。
其实,如果翻翻万历朝鲜战争时期,明朝言官们的奏疏,恐怕立刻会看到天雷滚滚。比如明军数千人被围的碧蹄馆之战,在明朝言官丁应泰笔下,就成了“损失部队数十万”。比如浴血殉国的抗倭英雄邓子龙,在言官徐观澜笔下,更成为畏缩不前的胆小鬼。
为了能够刷个声望,搏个出位,这些万历年间的言官们,早已习惯了满嘴跑火车,什么样的惊悚雷语,都敢拿出来招呼,又被清朝的史官照单全收,以至于对照事实,成了荒唐笑话。
但这荒唐背后,却正戳中了明朝衰亡的真相,真正造成明朝衰败的,恰是这些荒唐资料背后,明王朝越演越烈的恶劣政风。
自从万历中后期起,躲在深宫里不上朝的万历,就带来了明朝官场风气的恶劣变化:越演越烈的党争,叫原先为国请命的言官们,彻底变成了打手。
官员们不再追求实事,就是追求“好名”,凭着惊天动地的奏折博声望。朝堂上也越发人浮于事,到1602年时,大明朝六部尚书缺一半,侍郎缺二十多个,地方知府缺二十五个,知县缺数十个。整个王朝的行政体系,都是严重瘫痪。
对于需要实在人做实在事的军队建设来说,这样的瘫痪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万历晚期时,明朝京营的战车火器,竟已多年腐朽。意味着曾经强大的广东福建水师,到万历皇帝去世前,竟缩减了八成船舶,大船几乎不见影。
以至于1619年萨尔浒战役开打时,很多明军参战部队,已经多年不操练火器战法,作战用的火器,更需要加班加点补足。这已经是一支被多年懒政,祸害到衰败的明军。惨祸,其实不意外。
行政效率的衰退,行政体制的瘫痪,才是凄风苦雨的晚明,最难救的病根。强大如痛击倭寇的明军,面对此病,亦是没救。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李朝实录》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朝文社,本文经授权转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