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鉴赏——黄慎的《诗书画合册》
黄慎(1687-1768),原名黄盛,自称“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他擅长描绘写意人物,兼作花鸟、山水,作品笔姿荒率、设色大胆。他的诗文、狂草、绘画被称为“三绝”,是“扬州八怪”中的全才。黄慎虽以人物画见长,但对山水、花鸟画也均涉。
现藏于济南市博物馆的黄慎《诗书画合册》共十二开,为纸本设色,每幅表现一处实景,分别为《广陵湖图》《寒山峡雨图》《眺燕子矶图》《登小姑山图》《赣滩叠翠图》《湖亭晓望图》《梅川翠洞图》《舟发鄱阳图》《秋日蛟湖图》《过彭泽图》《玉皇阁图》《闽峤雪梅图》,每幅图皆以楷书题五言诗一首。钤印:朱文“黄”,白文“慎”。对页均为草书自题七言诗两首。册首有毅斋即溥僴题“书画妙品”。古时有夏文彦“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余者,谓之妙品”的论断,且又因“画品之高,根于人品”(黄宾虹语),所以“书画妙品”的品鉴也是溥僴对黄慎画品及人品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扬州八怪”绘画中文人性(学问、人品、才情、思想)的再次证明。此处仅对册页中的《广陵湖图》《寒山峡雨图》《眺燕子矶图》《登小姑山图》进行赏析。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在山水画中,黄慎多是通过对画面空间以及景物的虚与实、远与近的布置来构成意境。在《广陵湖图》(见图一)中,画家注重对空间的布局与拉伸,如对近景处的河岸、茅亭、树木以及山石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而对远山则以墨彩薄敷,通过近实远虚的空间布局手法,突出了缥缈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近景树枝的勾画体现出画家深厚的书法功底。在《寒山峡雨图》(见图二)中,画家多以润笔进行渲染,来表现水雾茫茫的雨景。在对空间的处理上,他还是秉承前实后虚的手法——近处浓墨勾画的实与远处山峦、烟雾的虚相互衬托,形成了清空寥旷、烟波浩渺的境界。他在画面中有意制造许多空间,给人以开阔的感觉,对景物的高下、虚实、疏密、远近都安置得十分妥帖。在《眺燕子矶图》(见图三)中,上述手法同样得以体现。除了空间处理,动静、疏密的对比在此画中的表现也较为明显。如小舟中船夫的摇桨姿态与平静水面的对照,广阔的江面与细致勾画、皴染的山崖形成了疏密对比。此外,沿着悬崖斜出的松枝也突显出燕子矶的临空之态。在《登小姑山图》中,小姑山一峰兀立,江面上水天浩渺、烟凝霭积。距山不远处,三只船艇扬帆而行。山上苍藤盘结,山顶也因迷蒙的云雾半隐半现。在此画中,画家未过多使用皴法,而是多以线条组织山体,表现出与传统山水画不同的独特性。清末民初邵松年在《古缘萃录》中对黄慎的山水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用笔奇峭,取境古逸,虽非正宗,自写一种幽僻之趣。”黄慎山水画的表现也与其人物画的技法习惯难以分开,特别是用笔、布局以及对线条的把握。清末民初窦镇在《国朝书画家笔录》中也曾写道:“(黄慎)笔意纵横排奡,气象雄伟,为时推重。”除此之外,黄慎还注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画面的空间、形象以及述说性的描写中,使作品达到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具有“味之者无极而闻之者动心”(南朝钟嵘《诗品·序》)的魅力。
作为画面布局的另一元素,题识在黄慎的画作中多以“题诗”的形式出现。在画上题诗能使诗情和画意融汇起来,让诗、画相互映衬、相互补充,从而大大增加绘画的表现力和抒情性。黄慎能诗、擅书,因此他的画作题上诗后,不仅在形式上达到一种诗、书、画统一的和谐之美,而且还扩大了画面本身的表现内容,使作品透露出画外之意,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摘自《中国书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