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 衡山路303—307号:西湖公寓的前世今生
建筑是历史的脚印,是一个时代的智慧、情趣、财富,是审美品位的结晶和象征。
建筑,可以供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细节,可以让建筑学家研究建筑的发展,可以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回望过去的岁月,可以让经过这里的人们寻访先人留下的曲折脚印。
故人已去,建筑仍在。曾经在这里生活过的先人们,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但那些留下了他们的脚印、记录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的老房子,却依然安安静静地待在原地,一如当初的模样,让人感叹岁月竟在不经意间流逝得如此迅速。
《老建筑的上海故事》
邀您倾听这些用上海话诉说的、
有关老建筑的故事……
今天
要给大家讲述的是
衡山路303—307号——
一座从“华盛顿”到“西湖”
留下了文艺政商等
各界俊彦豪杰的生活掠影
的公寓大楼
从“华盛顿”到“西湖”,一座公寓大楼走过了九十年的斑驳岁月,留下了文艺政商等各界俊彦豪杰的生活掠影,成为故事极丰富的一部“大书”。
西湖公寓原名华盛顿公寓,矗立在衡山路、高安路口,钢筋混凝土结构。1930年竣工,公寓建成之初,楼高9层,这个层高,在30年代初,不仅在衡山路是第一高度,就是在整个上海滩也是数一数二的。
华盛顿公寓由沙俄建筑设计师亚历山大亚龙一世设计,他在上海非常勤奋,留下的很多作品如大华饭店、贝当公寓、圣尼古拉斯教堂等,都已经成为上海的优秀历史建筑。
华盛顿公寓为亚历山大亚龙一世的早期作品,公寓为9层,建筑面积8825平方米(1982年时又加建了两层,总面积扩至14658平米),钢筋混凝土结构。公寓有三个大门,分别为今衡山路303号、305号和今高安路48号。标准层有三个单元拼接而成,每个单元都设有主楼梯和辅楼梯。除了楼梯外,还设电梯一部,华盛顿公寓也因此成为上海公寓建筑中最早使用电梯的楼房之一。
华盛顿公寓摒弃了当时在上海流行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风格,采用现代装饰艺术风格,这是当时西方建筑最流行的。公寓外墙为黄色水泥拉毛(1949年后一度改刷为湖绿色现又改回黄色),十分简洁;入口门框的上方窗肚墙上有白水泥制作的花纹装饰,其神秘的图案令人遐想;门框上方和公寓房屋顶部双双以竖行线条作装饰艺术风格处理,呈上下呼应状态。
公寓整体风格简洁大方,抽象新潮,装饰效果十分强烈,体现了设计师对世界建筑思潮的敏感把握。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衡山路上这座建造于九十年前的公寓大楼除了岁月带来的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以外,建筑本身也依然充满了时尚魅力。
华盛顿公寓的业主最初是中国人李石林和卓镛诗,1933年,他们以华盛顿公寓为抵押,以8厘半的高利息向沙逊洋行所属华懋地产公司借款65.5万元再作投资。1940年,因无力偿还本息,李、卓二位只能将华盛顿公寓以112万元的低价抵债给了华懋地产公司,大楼就此易主。7个月后,华懋又以150万元的价格卖出。
在20世纪30年代初,华盛顿公寓和毗邻淮海路上的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一样,名符其实是上海西区的豪宅,住客几乎清一色都是外国人。翻开字林洋行出版的《中国行名录》,华盛顿公寓的住客来自英、美、德、法、西、葡等西方主要国家,职业不是洋商、传教士,就是医生、律师,一直到抗战爆发以后,才逐渐出现少数中国住客。
1949年后,华盛顿公寓的住户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欧美国家的房客,因为政治、经济等种种原因都陆续撤离公寓,踏上返乡归途。50年代初,随部队进入上海的一些解放军文职官员成为第一批入住华盛顿公寓的居民,以后,又陆续有不少文艺政商等各界干部入住。
如果细数一下,可以在这里找到不少知名人士,如名列20年代中国第一代导演的陈寿荫,影坛四大名旦之一的舒绣文,上影厂著名制片人丁里,以影片《喜盈门》等驰名影坛的著名导演赵焕章,中国科教片名导夏振亚,译制片名导胡庆汉,上影厂两个功勋卓著的领头人齐闻韶和王士祯,上海商业局局长,独创“将军体书法”的胡铁生等等,都可谓一时俊彦豪杰。
1966年,华盛顿公寓改名为西湖公寓,从“华盛顿”到“西湖”,九十年光阴,其中住过的客户数以上千,它所经历的岁月,既有惊心动魄的传奇,也有曲折动人的故事,更多素朴归真的日常。
如今,这座矗立在上海西区衡山路与高安路交汇口的公寓大楼,虽由辉煌走向平淡,其由岁月积淀的历史底蕴,恰如它在梧桐映射下的斑驳身影,仍然丰富多彩,充满动感。
来源:东方网
编辑:夏小夏
审稿:袁家福
转自:“东方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