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认真奔跑
我进门,他在擦桌子。
我和他打招呼,他回应:“马老师,早上好!”然后继续擦桌子。桌子擦的很好,不是擦的多干净,而是动作很到位。
照旧,和阿姨聊一聊。
因为要变换识字的内容,所以对于之前的字没有太在意。
聊了聊擦桌子的内容。
阿姨说当时的情景和状态,我来总结问题出现在哪里。
第一步:拿抹布。
抹布和毛巾都晾在阳台的栏杆上,每次吃完饭阿姨说:“擦桌子。”他就会走到阳台,但是不知道拿抹布,或者会把毛巾拿起来。通常阿姨得纠正一次,他才能拿对。他有主动拿抹布的意识,但是分不清楚抹布,我让阿姨把抹布放在固定的位置上,不变化位置。
第二步:洗抹布。
阿姨需要手势提示,指一下卫生间的方向,他才能去洗抹布。说明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结存在问题。
洗抹布的时候,阿姨需要语言提示他搓,他才会动。阿姨需要站在门外看着他,如果阿姨不在门外,他就会把水滴在卫生间的地上,不认真洗抹布。这与他的能力有关,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更多的或者说,更需要解决的是他的主动性的问题。
在洗抹布的时间上,阿姨需要提示一句“可以了”,他才会拧抹布。一是主动的问题,二是怎么判断洗抹布洗干净了问题。
第三步:擦桌子。
在拧干抹布后,可以走到桌子旁边,准备擦桌子。
在擦桌子的时候,可以完成动作,但是无法判断是否擦干净了,或者是否每个地方都擦了,这里还需要提示。说明他还没有掌握我们要求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擦桌子的方法。
在这里,阿姨又提到让他把抹布对折他不能,每次都需要提示。我想了想,理解他为什么会将毛巾和抹布拿混了。一个原因是它们都放在同一个位置,另外一个原因是它们是一样的,阿姨家的抹布和毛巾一样都是长长的,我见过,很难一下就分清楚。于是我让阿姨专门给他准备一个小毛巾,不用对折的。其实他每次按照阿姨的要求对折了,也不一定懂为什么对折。为什么对折?因为它比较大,所以要对折。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做的,但那几乎成了我们下意识的动作,我们认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于是这样要求孩子。但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出现了问题之后,我们难道不该问一问为什么吗?“那是更高一级或者是另外我们需要训练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觉得在这里我们先让他知道擦桌子的步骤,让他能够完成擦桌子这项劳动,之后我们可以再练习。”
用了图片来认识字,比我想象的好。
这样的图片,不好的一点是不能作为闪卡,但是具备了认、读、识、记的功能。
我们反反复复练习六个字,先是读,用手指描,再读词语,读句子,找到下面对应的字。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特别“聪明”的一点——在我说完拿出“三”的时候,他很快地找到了“三”。因为前面“一”和“二”我们都是用这种程序来读的,到了“三”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去拿“三”。这更加确定了我对他的描述——他需要知道接下来发生什么事情。
除了用图片代替纯文字的学习,其他的方法是不变的,期待下一次阿姨的反馈。
之前简单的总结了一下通过一个绘本可以在语言方面学习的内容,这次试了一下,字卡准备的太仓促,不太好用外,其他的还好。在我们讲了n遍《好饿的小蛇》后,他能够自己说出来——小蛇吃掉了菠萝。这让我想到,连续刺激的作用。我们每次只读一个内容太少了,连贯性不够,所以我在想,是不是能把这些内容录下来,让他学习,在我们读绘本的时候,更多的弥补看和说以外的内容。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源于他的视觉获取信息不太好,没有网课那段时间好,应该继续前面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阿姨说起了另一个孩子,我比较了一下他们两个。
A学习内容很快,是因为他首先需要一个让他感到安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他的视觉和听觉信息获取的很好,对知识的接纳就比较快。
B学习内容相对较慢,是因为他在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获取的时候存在不平衡,他偏重于听觉获取信息,视觉获取信息较少。
于是我和阿姨说,他还是需要更多的看的训练,鼓励阿姨继续带着他看他们看到的内容。
有很多内容想做,又有很多内容需要做。
但每项任务都是浩大的工程。
越来越靠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但每一次靠近,就会发现事实是——更加艰难。愿我可以在觉知到无力后,睡一觉,再出发。
不太会为文字取题目,之所以叫“认真奔跑”,大概是我和他的状态吧。
愿我们有欣喜,也能接受失落。
有疲惫,却依旧认真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