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偏性角度选择一本好书
这里需要指出,如字典,汇编类等等工具类的书籍是需要做到全面的,但这是工具书而非阅读书。
反之,一本不好的书则不能提现作者在思维上的系统性。
一本书如果只想做到内容的系统化则势必会导致思想层面的平均化,让人难以直截了当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同时,在书中引用典据时,应该是作者会然于心的,通过典据可以更好理解书中内容的东西。而非单纯为了使书看起来更加恢宏,更加权威而东引西据,
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冲散了书中有序的核心内容。
更有作者断章取义地摘取经典权威书籍中某一部分内容,并强行注释书中观点,好比拿别人的枪来钓自己的鱼。
任何书如果只想着一味的把其它书中好的观点、内容、方法等汇聚到自己的书中,
并卖弄炫称为集大成者,那么这个书中的知识内容便会越来越多,而体系越来越乱。
最终则变成了四不像,与原旨背道而驰。
就好似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一样,除了自己的武功“火云掌”,又偷学了少林72绝技,大理的六脉神剑,易筋经……
表面上看起来集合了各门各派的绝招,威力无比,实则各家武功相互掣肘,为祸至深。
真正的融合应该如练字一般,在一段时间内固定的学习钻研名家的字帖,掌握名家书法背后的本质。
在把握“法”的思维核心后,再学习另外的名家,如此反复,不断地比较各家的优缺点,融会贯通,而非生拉硬套。
这一撇用张三的写法,这一竖又用王五的写法来凑一个字,最后只能是一团死气。
而在自己写字时,又应该将这些所有的技法全部忘记,心无杂念,专心写字。
我们在选择书籍时也应该小心谨慎,
这也正是有的书可以囫囵吞枣草草读完,有的书需要反复阅读不断体会作者深意,把握作者思维的原因。
书可以是偏性的,而不是极端的。正如好的电影往往在结局的处理上留有余地,让100位观众看了有100个结局。
一本好书也是如此,永远给不同的人以不同反思,其体系思维也不断为后人提供不一样的火花。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