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学生学习压力小、考试不重要?真实的情况令人咋舌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说起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很多人会觉得欧美学生很幸福,几乎没什么学业压力,每天早上8点上课,下午3点就放学,轻松自在。但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全部的事实,那你就错了。其实欧美学生的竞争一点都不比国内小,甚至更夸张,真实的情况令人咋舌。以德国为例,德国的学生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四年级学期末小学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分数、爱好、能力,写一个书面建议决定他上什么样的中学。德国的中学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只有学习极其优秀的人才能进入高等中学,这批孩子将来可以进入大学成为高精尖人才;能力普通的孩子可以进入中等中学,和中等中学对接的是职业培养类的学校,也就是国内的技校,培养护士、机械工等技能类人才。

而剩下成绩不太好的孩子们就只能进入低等中学,这类学校是德国父母们的噩梦,因为进入这所学校就意味着孩子将来读书的可能微乎其微。也就是说在德国,一个孩子的命运在四年级时就被决定了。所以欧美国家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所做的努力一点都不比中国的父母少,只是大家的手段和方式不一样而已。付出才有回报是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任何一份荣誉光环的背后,都注定伴随着非同寻常的艰辛。其实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为了更好地管理社会,以及希望付出的教育资源能够有更高效的回报,而在教育资源上做一定倾斜以实现分流。

这种倾斜不仅能够实现前述目的,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刺激孩子的上进心。虽然分流对个体而言残酷又不公平,但站在宏观角度讲,它是合理的甚至是智慧的。而人在时代洪流面前的力量极其微小,对抗规则的结果注定是弊大于利。所以个体最佳的选择应是顺应时代潮流,以及在顺应的前提下另辟蹊径。“快乐教育”行不行?也行,没有人规定一个孩子必须优秀必须成材,但你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前后因果关系,选择了轻松的生活状态,就要愿意承担孩子的未来或许会相对平庸。当然凡事无绝对,快乐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有可能因为保留了天性,而在后期实现反超。

归根到底,我们想要论证的一个事实是,无论在哪个国家哪种制度下,如果你想要优秀,想要得到更多就一定绕不开勤劳辛苦地学习。芸芸众生,最终的结果似乎都一样,但又都不一样。我们为什么要辛苦地学习,原因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人生存于现实社会就注定离不开逐名逐利,离不开被资本定价。因此我们可以坦白地说学习的外部动机就是为了能够获得足够多的资本,从而在生存竞争中能够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人不想生活得好一点、轻松一点。龙应台曾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显而易见,前进的内部动机则是个人价值的追求。

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差别在于人需要追求精神价值。而学习是渗透在这条追求之路上的根本方法,我们需要通过学习认识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明白自己为什么而活,始终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这份好奇心之下,个体才能够不断地调动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学习调整自己,改善自己和世界、和周遭、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人生才能逐步的走向完整。且很多人有一个误区,即他们觉得压力和学习是阶段性的,可事实上压力和学习是伴随终身的事情,生命不止,学习不停,压力不断。除非个体永恒地消亡,否则压力不可能消失。

它只有可能通过个体的努力相对减小或者增大,压力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压力能够刺激个体进步。为人父母,责任重大。每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的孩子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且有义务让他们明白学习从来就没有不枯燥的,而他们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热爱可以抵消掉很多负面情绪。无论如何,学习是一条永远不会出错的路。- The End -作者 | 神奇小小编辑 | 一粒米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Alfred Adler, translated by Zhou lang. what does life mean to you [M]. International Culture Publishing Company, 200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