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解读: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

把把脉 02-05 11:33 大

老外也看中医?搜索公众号“把把脉”看老外中医问诊过程中的趣事!

把把脉线下医馆国医汇是外交部服务局指定驻华使节中医服务机构!

小编导读

源自《伤寒论》的桂枝人参汤,具有解表温中的功效,主要用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的治疗。一般认为,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同治的方剂,但本文作者却认为桂枝人参汤并非表里同治,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知您对本方表里同治是怎么看待的?不妨分享在写留言处,大家共享!

桂枝人参汤是公认的表里同治之剂,基本上没有争论过,可是桂枝人参汤的主要解表药是桂枝,那么单味桂枝能否解表?在《伤寒论》中,单以桂枝解表的只此一处,况且,假如单味桂枝能解表,则为何设立桂枝汤、麻黄汤?假如桂枝的作用不是辛温解表,为何学术界普遍认为桂枝人参汤能治里虚兼表的痞利证?这要先从原文分析。

1.原文分析

桂枝人参汤在《伤寒论》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条文中首先说明“外证未除,而数下之”,数下之后表证是否仍在,则要从脉证判断,不能拘泥病名。“协热而利”,众注家均明确指出,这里的热是指外证发热的表现,而不是指热邪在表,但因为六经也有发热,这里的“热”也不一定是指表证的发热。但是从后文“表里不解者”一句,可知确实有“表证”仍在,但是并不代表用桂枝人参汤的目的在于解表,《伤寒解外方证原意》“五苓散并非表里同治”一文中指出,《伤寒论》74条五苓散证中虽然有“有表里证”一句,但并非等同于用五苓散的目的在于解表,而是为了分清治法上的表里先后缓急。

2.单味桂枝能否解表

(1)非助阳解表

有人认为人参汤(即理中汤)的功效像麻黄细辛附子汤那样是温阳解表,但按照方中的药物组成来看,其中的人参、白术、干姜都是属于温中守而不走的药物,这不及附子、细辛等的辛散走而不守,因此理中汤的组成只能温中而非助阳解表。

(2)桂枝配甘草的目的

虽然本方还有一药甘草看似能够帮助桂枝解表,但治疗心阳虚重证的桂枝甘草汤却没有人说是为了解表。还有,桂枝人参汤中的甘草,从原方理中汤的三两增加至四两,比较两条文便知道其目的是为了治疗下利,如甘草泻心汤中的甘草,从本来半夏泻心汤的三两增加至四两一样,其原因是158条所说的“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此证类似于桂枝人参汤中的“利下不止”,增加甘草用量目的是补胃气而缓急止利。

(3)方剂配伍目的

如果说桂枝人参汤是表里双解,只用桂枝一味药去解表,并不符合临床实践。中药的性能功效,应该是在整个方剂配伍中体现的,即使是桂枝汤,方中也不是靠桂枝一味药来解表,而是通过五味药环环紧扣的互相配伍才能发挥功效,其解表功效绝对不等于个别五味药物的功效相加。而且严格来说,单纯桂枝汤也不能做到发汗解表的功能,如果要汗出而表解,必须按照方后注的医嘱,如服药次数、药后避风、温覆盖被、啜热稀粥等,否则单靠桂枝汤本身的药力并不足以发汗。如果是表轻的时候,可否单用桂枝以解表?在《伤寒论》中,就算是表郁轻证,也会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一类方剂,并没有见过用一味桂枝就可以解表的方法,所以通过单味桂枝以发汗解表的说法是说不通的。

3.小柴胡汤方后注

《伤寒论》第96条方后注云:“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先说明一点,这里加桂枝以解表,并非单味桂枝即能发汗,而是通过桂枝与小柴胡汤中的生姜、大枣、甘草等药物配伍,并且加上温覆的效果。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仲景在治疗表证时习惯去人参,目的是防止人参的壅补、助邪、留邪。桂枝人参汤中没有去人参,还将人参写入方名中,特别强调了人参的重要性,可证本方目的不在解表而在温里。亦有人认为,因为“桂枝后下,故此可以不避人参而分走表里”,这说法虽看似有道理,但上文讨论了单味桂枝不能解表,如果看过理中丸的方后注加减法,便会更清楚加桂枝的目的。

4.表里治则

(1)先表后痞

桂枝人参汤证的后一条条文,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这里明确指出治疗痞证的原则,是必须先解表,然后才可攻里。假若桂枝人参汤属于表痞同治,则为什么在前一条条文即强调表证与痞证分治,这显然自相矛盾。按照仲景的治法,治疗痞证必先解表,后攻痞,在太阳病篇12个治疗痞证的方证中,都是按照这个原则,而没有表痞同治的。

(2)急则治标

《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大小不利治其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伤寒论》第363条说:“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仲景深明这些道理,急则治标,在桂枝人参汤证下利不止的急重情况下,仲景岂有表里同治之理?164条表里先后的治则正好放在163条桂枝人参汤后,好像仲景知道人们很容易看到桂枝就想到解表,而给后世再三提醒。

5.桂枝剂量

桂枝人参汤中的桂枝用量是四两,但按仲景的用药习惯,用四两桂枝之方中,没有一方属解表剂,如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甘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等,而一般解表剂的桂枝用量是三两,如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可见仲景的用药习惯,四两以上桂枝多用于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通阳散寒除湿等,解表用桂枝,多在三两或以下。

6.温覆微似汗

一般麻桂类发汗解表的方剂,其方后注均有“温覆微似汗”或“啜粥”等子句,桂枝人参汤却完全没有这样的说明,侧面证明本方目的不在解表。另外,从理中汤的方后注中也可以反证,注中提到要啜粥盖被才能温中,可见啜粥盖被对于理中汤的温中功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桂枝人参汤方后没有类似盖被取汗的嘱咐,更能说明本方目的不在解表。

7.桂枝后下

桂枝人参汤方后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其特点在于,这是整个《伤寒论》中唯一“桂枝后下”的方,桂枝后下的目的是什么?《伤寒论临床学习参考》解释说:“后下桂枝,使其先越出表邪,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让桂枝不与温中药同伍,与理中汤分走表里,能表里同治,这说法本身存在不少问题。是否这样单味桂枝就能解表?为什么桂枝新加汤的桂枝不用后下?桂枝后下,真的就能够跟理中汤分开走表里吗?显然不是。桂枝要后下,还有一种说法,因为“桂枝辛香,久煎则气散,故应后下”,这样的话,是否桂枝汤的桂枝也应后下,甚至说所有用桂枝的方剂桂枝都应后下。此实难自圆其说。现代临床也没有桂枝后下的习惯,而且《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更是微火煮、久煎才能汤成(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约需一个小时左右),这跟现代方剂学中所说的解表剂宜急煎是不同的。

综合以上七点讨论,可知桂枝人参汤证条文本身虽然兼有表证,但其方目的不在解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