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化车间(二)
净化车间这个东西的现状,有点哭笑不得,在那些没有人具备使用净化车间能力的新地方,建得非常多,而在那些老产区,却似乎有一种抗拒净化车间的趋势。
净化车间不可能让你高产,也不能让你优质,但它是一种保障基础。老产区问题越来越多,原因是什么,不外乎两点:一点是自以为是的操作越来越粗劣(不明白道理的人总是从动作上感觉容易),另一点就是看不见的微生物环境劣化,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步实现净化条件制种及制棒(瓶、袋)。
有些东西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比如补水和通风,有些东西无法通过人的直接工作来实现,比如制冷和环境净化。过去的因陋就简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时代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进步,到今天,净化车间就成为必备了,这个和结婚三大件的变化一个道理,不需要太多解释。
仅仅就净化车间的建设分布说哭笑不得还不是唯一理由,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建设和使用。
食用菌净化车间的建设在中国是近年来才有的,早期要么照搬日本模式,后期照搬医药食品行业模式。事实上,这些都是需要改进才能更加适合的。
“中国式”三个字,经常是一种讽刺,比如“中国式聪明”、“中国式逻辑”,不幸的是,中国食用菌净化车间建设就很“中国式”。
这一节我们重点就说建设方面的“中国式”问题。
第一个净化车间中国式建设问题是“想当然的太容易”。
这种想当然的太容易,就是对该项工作的专业性根本不能有正确认识,所以什么人都敢上,动不动就“自力更生”。据说在东北那疙瘩,包括我曾经严厉批判过的某些人士,都敢承建净化车间,价格也是你要多低他就多低。所以东北搞净化车间的少则十家,多则二十家,那效果,想象一下就知道了。
有一个故事更有意思,那就是净化车间试运行的时候,发现里面居然是负压,老天爷,这个就不好玩了。据说这就是自力更生的,照猫画虎,原理不清楚,缺乏基本的检测校验能力和安装调试常识,试运行那些菌包就可怜了。
由于建设缺陷和不良效果带来的损失,无不超过当初节约下来的那点小钱。
第二个净化车间建设“中国式”问题,是“参观通道”。
参观通道这个东西,顾名思义是为了别人来参观而设,本来企业是需要技术保密的,虽然净化车间里的秘密不多,但也不是全无秘密可谈,凭什么让人参观,唯一的理由是老板病和政府病同时发作。
老板病是炫耀硬件,但我们前面说过,净化车间并不保证你的高产优质,硬件再好也只能是恶性问题发生的概率低一些而已,同时还必须有你这个企业具备正确使用能力的前提。老板病的另一个问题是拿钱手软,就是得了政府补贴,不得不服从政府需要,政府官员喜欢“关心”这些他们眼里的“好企业”,所以来了就要摆谱四处溜达。净化车间理论上在工作期间不应该有人进出,更不要说领导和随从一大堆人,所以折中的办法就是建个通道给他们走马观花。
这种通道如果要确保不影响生产,那就得严格与净化车间隔离,这样就要加大建设的难度,毕竟透明窗户也可能透过空气,不可能有完整的墙壁板那么靠谱,而且那地面就是浪费(土地贵、还要做的漂亮),装修也浪费,平常的保温性也是浪费。总之参观通道在技术上无一是处,但还屡见不鲜,这就是中国特色。
第三个净化车间建设中哭笑不得的问题是“回车道”。
回车道的唯一必要性,是节省一套灭菌架子车,同时略略可以节约一点内部空间,但增加了建设成本和由通道带来的净化干扰,要确保净化车间的隔离性,必须是通过灭菌锅回车,真的不明白当初的始作俑者是从什么角度考虑问题,也真的不明白抄袭这个问题的人有没有脑子。
回车道如果面临灭菌支架不使用轮子的情况,就彻底没辙了,而现在很多老板和技术人员发现,灭菌支架最大的开支是脚轮的消耗。或许人家日本人脚轮支出不构成问题,产品质量差异明摆在那里,这个时候需要根据中国国情来考虑了,就谁都不考虑。
吃过亏之后,许多企业的灭菌支架都不用脚轮了,不用脚轮的情况下,回车道还有什么存在必要呢?而且,回车道的设计,很多人又和参观通道搅和在一起,那就更加糟糕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