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精华】火针--治疗颈淋巴结核 针到病除
现代医学的颈淋巴结核可归到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瘰疬’中来进行论治。
那么瘰疬是什么?
瘰疬是好发于颈部等处的一种皮肤结核,因其结核累累如贯珠之状,故称瘰疬。多见于儿童或青年。临床起病缓慢,初时皮下结核如豆,皮色不变,不觉疼痛,日久渐增窜生,继而软化坏死成寒性脓疡,最后病灶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多此愈彼起,形成窦道,所以也称“鼠瘘”。
【适应症】
针灸治疗常用的有毫针围刺、针挑、截根、金针透刺,辩证取穴以及隔物灸法,各种不同的治法均有一定的疗效。而火针疗法以其善化痰核、易排脓水、祛腐生肌的功效而见其长。火针疗法不仅可用于瘰疬的任何一期,而且可用于体表其他部位的淋巴结核或炎症结块,尚可用于因各种化脓性炎症引起的体表部位瘘管或窦道。因其具有操作简便,见效快,可根治的特点,故受到历代医家的常识和推崇。在应用火针局部治疗的同时,如果同远端有关腧穴如肘尖、曲池透臂臑、结核点(大椎穴旁开3.5寸)等穴,施以毫针刺法,或隔物灸法以及穴位注射法配合使用,常可相得益彰,疗效更为显著。
瘰疬之病,其病因多因情志不畅,肝郁伤脾,痰热内生,或肺肾阴亏,痰火凝结而成。其病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硬结期)皮下结核肿大,按之坚硬,推之能移。中期(化脓期)结块增大,病灶局部逐渐软化,按之有波动感,伴有发热,但体温不高。后期(破溃期),结块破溃流清稀脓水或败絮样物,溃破口难以愈合或形成窦道。火针对此病各期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证治】
(一)早期(硬结期)
1. 症状:颈前皮下结核肿大,如豆粒大小,单个或数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硬,推之能移。不热不痛,局部可有胀感不适。
2. 治法:化痰散结,通经活血。
3. 取穴:局部取穴(结核处)。
4. 刺法:用中等火针行速刺法,从单个结块入手,如为多个结块可先选用最早出现或最大的结节肿块,每次取1~2个施术。结块小者可从结块中心进针,针深达结块三分之二为宜,一针即可。结块大者先在结块中心刺一针,再于结块四周向其中心斜刺2~3针,采用速刺法不留针。针后如有少量出血,用消毒干棉球拭去即可,不需压迫止血。每周治疗1~2次,一般2~3次后即可收效。
(二)中期(化脓期)
1. 症状:皮下结块逐渐增大,可融合成片,与表皮粘连,推之有轻微波动感,表皮转为暗红色或微黄。
2. 取穴:局部取穴(病灶软化波动处)。
3. 刺法:用粗火针行速刺法,不留针,取结块软化有波动处。如结块甚大则取其波动处之低垂位置,从下斜向上进针,至结块有波动感处中心后迅速出针。针后针眼处可流出清稀脓水,夹有败絮样物。如排脓不彻底,可配合手法挤压或拔罐,使脓水流尽。一般行针一次即可排尽脓水,若不尽,可隔日治疗一次。待脓尽后,为防脓水再生可用火针留针法,火针刺入后留针10分钟即可。
4:外治法:药捻法:用火针刺入后,待脓液排出,即可选用合适药捻放入,外敷消毒纱布,据分泌物多少,每日换药一次。
药捻的制备:将陈醋、猪胆汁各500毫升,盛入搪瓷盆中,煮成粘膏状,然后放入红花5克,轻粉2克,混合揉匀后搓成长2~5厘米,如火柴棒粗细的药捻,阴干后放入装有漳丹的容器内备用。
(三)后期(破溃期)
1. 症状:液化成脓的结块经切开或自行溃破,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
2. 治法:化痰通络,调补气血。
3. 取穴:局部取穴(破溃处或窦道)。
4. 刺法:用中等火针或粗火针从溃破疮口处向结块内刺入,深达结块的三分之二,或沿窦道走行用火针刺入,留针10分钟,再于疮口周围0.5厘米处用火针浅刺、围刺,行速刺法,不留针。若窦道过长,还可在窦道中部点刺2~3针。一周后,若疮口(或窦道)愈合则按硬结期处理。若尚未愈合,可用前法再次行火针治疗或配合药捻法治疗。
【重要文献】
《外科正宗》:“火针之法独称雄,破核消痰立大功,灯草桐油相协力,当头一点破凡笼。”“治瘰疬病痰核生于项间,初起坚硬或如梅李,结聚不散,宜用此法针之。插药易消,用缝衣大针针二条,将竹箸头劈开,经针双夹缝内,相离一分许,用线扎定。先将桐油一盏,用灯草六七根油内排匀点着,将针烧红,用手指将核握起,用针妆顶刺入四五分,核大者再针数孔亦妙,核内或痰或血随即流出,候尽以膏盖之。”
《针灸聚英》:“破瘤坚积结瘤等,皆经火针猛热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