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乾县】(十九)二月二龙抬头
(十九)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要了解乾县“二月二龙抬头”的习俗,首先要知道为什么是“二月二龙抬头”。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龙抬头”还有一种传说,认为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
明正德十年(1515)张钦纂修《大同府志》(木刻本)记载:“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钱献生,谓之'扶龙头’。提壶汲井水注之,曰'引龙头’”。
明朝末年居京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崇祯八年(1635)刊行)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谓之熏虫儿,谓引龙,冲、虫不出也”。
北京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二日,古之中和节也。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作者是富察敦崇生卒年不详。
以上古典文集都是外地风俗记载,只是证明这一节日的久远。对于乾县人而言,“二月二”首先是要给大人小孩理一个发,尤其是小孩子。这一方面是因为“正月不理头,理头死舅舅”,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在“龙抬头”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
很多人认为“正月不理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因明清两朝发式不同,明末清初,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当时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是一种误传。
实际上,正月不理发的说法最早源于唐朝,唐人称理发为'消耳’。唐朝有一种武器名曰'金钺’,是唐朝用来为十恶不赦的犯人执行死刑,砍头时用的砍刀。而正月在唐朝则称为'金月’,正月理发和起来就是'金钺消耳’,就是上法场砍头的意思!!
农历二月初二在乾县还有炒豆豆(玉米豆)一说,传说是为了纪念义龙为解人间干旱之苦,甚至不惜冒犯天条,义助人民降雨而被玉帝所囚,并立下规条,只有金豆开花才会予以释放。人民因感激玉龙义举而齐集一起炒玉米,因样子像金豆开花而令看管的太白金星看错,并释放了玉龙。而每年二月初二炒玉米的传统亦保留了下来。
当然,还有人说在陕西还有一个自唐代就已形成的风俗——“挑菜节”,民间传说未经考证。但是,农历二月以后,天气转暖后,农村妇女、姑娘、小孩会提着竹篮篮,带着小铲铲,三五成群去挖野菜。我在小时候也经常会去挑野菜,挖荠菜,回家让妈妈蒸疙瘩,下面锅。现在一些久居城市的人,也会在周末外出去郊外挖野菜。不同的是,那时是为了弥补口粮不足,解决温饱,这是是为了调剂生活。
乾州蕞娃(刘立军,关中平原、女皇脚下、城乡结合部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有爱心、有信心、有耐心,热爱教育事业中年男子。性木讷,爱文学,常著文章以自娱。俯仰天地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我心)是一家以个人原创为主的文学公众平台,以推广乾县乡土风俗文化为主,间或涉及教育、文学随笔、影评、图文故事等。
我还是原来那个乾州碎娃,只不过把“碎”换成了“蕞”(乾县人读作suì)。写文化散文,让散文具有生活化气息的同时,又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这是乾州蕞娃一直的追求。希望你在读乾州蕞娃文章的时候,既可以陶冶性情,又可以增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