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开幕 建构雕塑艺术
开幕式嘉宾合影
2019年12月21日,由中国雕塑学会、温州市龙湾区人民政府、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主办的2019“中国姿态——视界未来”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在温州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开幕,经过两届展览,依据雕塑与环境的关系共落地不同体量的户外作品55件。
中国雕塑的芜湖模式、郑州标准与温州精神
2019“中国姿态——视界未来”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在延续“中国姿态”脉络的同时,一方面将温州精神加以提炼、升华,另一方面以眼谷“视界未来”为切入点,从温州的发展看中国的发展,以世界的眼光审视发展中的温州。温州以自信自强、开拓进取和创业创新的“温州精神”赢得了世界的赞誉。
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温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应许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曾成钢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表示,“温州精神”可以概括为“历尽千辛万苦,言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走过千山万水”。“温州精神”是温州人民深处的灵魂所在,是哲学、人文、艺术诸因素综合的结晶。大展的举办使温州有了一种更为当代的文化载体,经过两届展览,黄石山生态区域的艺术氛围得到提升,雕塑公园的文化内涵得到升华,浙南文化的当代价值得以凸显。温州的雕塑建设在规模和质量上取得新进展的同时,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管理和运营阶段。落地的雕塑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于一体,正建构着当代雕塑的中国姿态与品格。
他还谈到,温州中国姿态黄石山雕塑公园正成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国精神,构建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姿态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典型样本。温州的城市雕塑建设刚刚起步,相信,户外雕塑展的连续举办,对提升温州城市文化品位、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满足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雕塑学会在全国城市各地连续举办了几个雕塑公园,走出了自己的办法和思路,总结为芜湖模式、郑州标准,今天提出温州精神、中国经验,正以中国姿态走向未来。
开幕式现场
什么是“芜湖模式”?就是政府搭建平台,尊重艺术家,尊重学术,经过初选、复选以及最终的现场评选最终选择落地的作品,每个过程都非常的严格,保证最终落地的作品的高质量,曾成钢表示,现在芜湖做了一个雕塑的百年计划,未来他们要把雕塑不仅仅是放置在雕塑公园里面,而是做了一个全市发展的规划。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黎明宣布展览获奖名单
而关于郑州标准,他则讲到:“在郑州雕塑公园建设的过程中,整个展览有详细的流程,从公开征集,到作品平面稿的评选,再到立体小稿的展览,最后到加工制作、监制、定点、安装,组织方式和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规范。比如,在制作过程中充分尊重艺术家的意见,艺术家提出问题后我们还会去修改,直到艺术家满意为止,有位意大利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是用大理石制作的,我们知道西方雕塑最早几乎都是用大理石制作的,但是他看了我们的加工技术和用料之后,几乎感动的要哭了,因为不管是工艺还是用料量,在他们国家都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还有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卡洛琳,她的基本上是用完整的石材加工而成,她也非常感动。这就是郑州标准,是我们中国雕塑的标准。”
颁奖现场
颁奖现场
颁奖现场
以“中国姿态”为名的中国雕塑展自2008年举办以来,体现了专业性、学术性和前瞻性。在温州以“中国姿态”的标准来征集作品,前所未有地将中国雕塑公园的学术品质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中国姿态——视界未来”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延续“中国姿态”的主题,其内涵包含中国姿态、时代精神和温州印记,“中国姿态”品牌承载着雕塑界对中国雕塑梦的希冀,“视界未来”围绕“中国姿态”展开,立足科技创新视角,以开放包容的眼界立足当下、展望未来。
用作品表现时代精神 反映城市性格
此次展览入选的作品是最为凝练、最能概括地表现时代精神、反映城市性格的作品,既强调国际化,又突出地方性,突出温州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同时还针对黄石山雕塑公园独特的地理构造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作品。雕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以可触摸的形体和可体验的空间维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居民,同时对提高城市知名度,形成城市的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增加城市的美誉度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场合影
现场合影
温州市龙湾区区长周一富在开幕式主持中讲到,此次大展的开幕不仅是龙湾区一大文化盛事,更是龙湾文化多元发展的重要篇章。落地作品彰显地域品格和人文风貌,向世界展现温州开放包容的未来,助力“大美温州,品质龙湾”建设。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温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应许在致辞中强调,龙湾文脉深远,人文鼎盛,近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国家示范区、国家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等先后落户龙湾,成就了龙湾传统和创新交相辉映的基本特色。雕塑艺术拥有独特的魅力,不管是兵马俑还是维纳斯,还是当代的雕塑精品,都凝聚着艺术之美,闪耀着文化之光。今天第二届温州国际雕塑大展举办,为龙湾注入文化内涵,提升龙湾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灵魂,具有深远现实意义。今天“中国姿态”品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离不开广大艺术家的大力支持。今天的展览永久落户龙湾,可以说是精品中的精品。
关于作品曾成钢表示:“黄石山雕塑公园以'中国姿态’冠名,一方面是“中国姿态雕塑展”学术品牌户外化、空间化、国际化的延伸;另一方面,入园作品适当考虑历届“中国姿态塑展”的获奖作品,为能够代表中国精神、中国风骨的优秀作品放大到户外参与城市建设提供了机会。评委对作品整体的考虑方面有:艺术语言鲜明,未曾在公共环境中建立的原创作品;与地域风格、人文特色相融洽;能实际选材并创作,具有切实的可实施性;耐久性与安全性;一定程度上考虑大众审美等。整个展览有详细的流程,从公开征集,到作品平面稿的评选,再到立体小稿的展览,最后到加工制作、监制、定点、安装,组织方式和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规范。”
曾成钢 《龙马》 中国
CAROLINE RAMERSDORFER Inner View _interlocked Open The Republic of Austria
卡洛琳·罗曼斯道夫 《内心世界-连锁反应》 奥地利
施丹 《风生水起·潋滟》 中国
张超 《前行》 中国
在雕望温州精神方面,曾成钢的造作品《龙马》正是“温州精神“的写照,龙马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奋斗向上、自强进取的民族精神。龙湾区地近港湾,黄石山蜿蜒如龙,雕塑塑造了激昂刚健、沉稳柔和的主身和神采奕变的形象,龙马流线简洁,一气呵成,雕塑语言浪漫豪迈。魏小明的《牛势》表现坚初不拔的开拓进取精神。男人与牛是力量的代表,男人的手臂、腿、躯干做了适度的拉伸处理,鮮明的造型中具有布德尔式的粗犷勇武,动态的处理强调势头正猛,作品是对力量与生命之美的赞颂。卫昆的《马背上的少年》寓意在新时代下温州人逐梦、筑梦的理想信念。骑马人物在古今中外一直是艺术家津津乐道的表现题材,其独特艺术魅力正是通过雕塑语言的诸多关系呈现美,表达情感,造型兼具中国传统青铜样式与西方当代设计理念。于小平的石雕作品《潮》点明了温州海洋地域特性,人物节奏统一,大步向前的韵律诠释出温州人敢为人先,积极创新进取的号角精神,意象化的人物组合寓意浙南人文荟萃,和对科技无限追求的探索精神。
Billy Lee Convergence America
比利·李 《汇聚》 美国
卫昆 《马背上的少年》 中国作文培训机构加盟www.sehyzw.com
马嘉铭 《城》 中国
温州面朝大海,在全球视野之下,城市文化以塑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世界对温州发展的寄语用艺术的创造述说,雕塑作品呈现出中国城市面向未来的姿态。在姿态的表达方面,秦璞的《脉动》以饱满、丰韵、富有生命力的有机热抽象的组合形态体现着温州的活力,线条无限生长,具有科技的的律感,不断带给人以惊喜。朱羿郎的《屹》则是冷抽象作品,通过以等边三角形为截面的几何体的组织与望造,形成一组倾斜向上的体块组,雄浑的体量与磅礴的动势隐喻坚定的前行步伐,代表了勇立潮头的屹立姿态和势不可挡的发展动力。钟雪梅的《转》取高速转动的陀螺形象,寓意中国正以高速发展的姿态站在世界的台。陀螺在速度作用下飞扬出水花。象征中国城市的未来不仅有速度,更有精彩内容。邓善琪的《岁月?空间》采用沉积岩的形态,是件将时间转化为空间的作品,富有哲学意义上的思考。空间和时间的依存关系表达着事物的演化,经过岁月的雕琢温州在岁月时空中厚积,在未来终将有自己新的绽放。马嘉铭的《城》则更为直接,展现了气象万千的城市生活象,温州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先锋和民营经济发源地,每个家庭作为一个小单元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因为家庭和家庭间的链接而联动起来,
Bruce Beasley 《Meeting》 America
布鲁斯·比斯利 《相遇》 美国
魏小明 《牛势》 中国
于小平 《潮》 中国
李象群 《莫唯》 中国
布鲁斯·比斯利(美国)的《相遇》是与未来的相遇。长方体是时代技地而起的象征,扭曲圆柱体代表着伴随时代发展的生生不息,在发展中平缓与波涛并存但却不曾止步。比利?李(美国)的《汇聚》融合了抽象元素,圆圈代表汇聚,向上的方柱代表走向未来,作品整体考虑结构和重力因素,各方力量汇聚向上,象征着城市稳定健康的发展。绪方良信(意大利)的《末来之潮》以奔涌向前的潮头为元素,抒写温州人民在时代浪中拼博向前,与未来和谐齐头并进的力量,在世界的浪湖中,温州也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姿态。同为向上势能的还有菲林?格奥尔基(意大利)的《宇宙交响》,是对发展的思考,诠释着温州在人文、生态、科技发展中始终昂扬向上,智慧探索的精神。
Filin Gueorgui Cosmic Symphony Italy
菲林·格沃奇 《宇宙交响》 意大利
秦璞 《脉动》 中国
何镇海 《窗里窗外》 中国
邓善琪 《岁月·空间》 中国
Petre PETROV Vision to the future Bulgaria
彼得·彼得罗夫 《通往未来的视界》 保加利亚
Elena Saracino Eternal rebirth Italy
伊莲娜·萨拉奇诺 《永恒的重生》 意大利
刘松 《不看 不听 不说》 中国
于兰 《那座山》 中国
朱羿郎 《屹》 中国
Ogata Currents to the future Italy
绪方良信 《未来之潮》 意大利
现代城市中需要根植记忆,因为记忆是链接昨天和明天的纽带。因此,在雕塑路径选择上从古代雕塑传统中找到精神内涵和语言形式进行现代意义的转化发展尤为必要。在这一路径选择上李象群的《莫唯》将现代形式融入古典精神来宣示对现代雕型艺术形式和内容之间深层关系的理性体验,在严谨、规整、体面简括的胸像造型中,体现出一种对法度把握游刃有余的自信和酒脱。刘松的《不看、不听、不说》人物造型有青铜器的古朴,又兼传统造像的稚拙,形体的压缩与膨胀形成的空间矛盾更凸显形象的浑厚有力之势,以概括的手法表现了“三不之道”超然处世的境界。寓意在城市的发展中,要有所选择,择优稳步向前。张广阳的《永嘉昆曲一牡丹亭》是对地域文脉的发掘,灵感来源于永嘉昆曲牡丹亭,通过写意手法的人物塑造,以此来颂场有着深厚底蕴及丰富文化遗存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样以苍劲挺拔的黄石山为背景,与魏嘉杰融科技元素以抽象形式的创作所不同,于兰的《那座山》转化自中国传统笔的样貌,采用文人画的手法,状物以言志,寄山水以抒情,构架一座柔美挺拔中不失苍劲的延绵山体,联结着黄石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张广阳 《永嘉昆曲--牡丹亭》 中国
郭骏 李怡然 《大地提手》 中国
魏嘉杰 《钢·柔山水》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