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车市之变丨价值差异与需求升级(下)
从2016年开始,需求升级的概念被所有人都挂在了口上,这其实是一种市场信号,也就是说不管是年轻人也好、中老年也罢,其实消费观念都在发生巨大改变,而这种变化确实是以年轻消费观念为核心的。
不过在2018年这个明显的车市转折年里,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抬高了价值体系的车型都卖的不错,是内需在减少吗?其实不然,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容易从乘联会的报表里就可以找出。
时间来到1月中旬,2018年的销量数据也都基本被官宣,有意思的是热销的车型里都集中出现了几个此前没有的特点,这倒是很符合“转折点”这个词的意义。
一款车 一个品牌
销量的结构肯定能说明品牌在战略上的一些问题,但这里我要提到的并不是一款车代表,甚至拯救了一个品牌,这种情况在前几年就已经屡见不鲜,我要表达的是曾经作为一个梯队的对手,如今一款车却能超过对手整个品牌。
在数据还没出来之前,我想大多数人也已经猜到轿车之冠肯定还是朗逸与轩逸之争,毕竟不管市场如何的渲染年轻化,10万级家轿的硬需求这两台车永远都是最均衡的。
而结果也确实如此,轩逸以1000多台的优势超过了朗逸,成为2018年轿车冠军,同时也是所有车型的冠军,总销量达到了46.76万台,同比增长10.7%,增速比朗逸快了近8个百分点。
有趣的是,当年东风日产与长安福特都还是一个梯队的对手,双方同作为一线合资品牌在交锋中也算是各有往来,但在2018年福特所有车型的销量还不如东风日产一款轩逸车型。相比起2017年的86万,福特今年下滑非常明显,2018年全年不足40万台,我想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新产品的中断而导致。
而东风日产这边,除了轩逸绝地翻盘超过了朗逸成为赢家之外,整个品牌全年增长率也是达到了5.5%,累计销量超过116万,基本已经确认除大众、通用之外的第三合资品牌位置。
把优势效应放大
虽然2018年的销量榜单有很多意料之外的情况,但却也有许多情理之中的事实。比如大众品牌依然是中国市场的NO.1。也就是说,当车市处在高速发展之中的时候,不确定因素会更多,百家争鸣的情况会更明显。相反,车市开始疲软的时候,具有品牌力建设的企业的强势就体现了出来。
所以,从去年的Q4开始,我们发现汽车品牌间的优势效应开始区分的明显。比如,从2018年一开始就已经被媒体唱衰的SUV市场确实在前几个季度已经开始被轿车的发力渐渐示弱。
但有意思的是,随着大众品牌的这一波探歌、探岳、途岳、途观L、途昂等SUV车型的上新与换代之后,SUV市场在年底又来了一波小高潮,在整体已经疲软的Q4季度给SUV市场增加了颜面,而一汽大众能够以4.1%的增速跨越200万体量很大程度上就是归功于品牌力给SUV销量的助攻。
并且,这个情况也不仅限于合资巨头,在今年的一匹黑马上汽乘用车这边,也体现的相当明显。
上汽乘用车2018年以近40%的增长率领跑传统车企,这股势头一度超过了高调的吉利品牌。而近20万的增量也确实说明了上汽乘用车近十年的技术坚持。
毫无疑问,上汽乘用车近年来我们看到的最大进步主要是设计力的提升、发动机的自主研发以及互联网基因的植入,三大举措坚持数年之后终于迎来成果,RX5、i6、名爵6等等网红车型的相继爆发,都是对坚持正向研发最好的回报。
小心翼翼与稳扎稳打
虽然2018年有人欢喜有人忧,但我相信没有谁比北京现代与东风悦达起亚两家韩系品牌更加如履薄冰了。在2016、2017两个年度韩系品牌因为一些原因被自主与日系吞噬了不少份额,但结束了2017年的风波之后,在2018年的开始北京现代重回主流,也确实想要再次证明自己。
2018年第一季度结束后,北京现代整体销量增幅喜人,良好的上升势头让北京现代信心满满。于是6月份,北京现代主动上调了销售目标,喊出了“力保九五,冲击百万”的口号。
不过,市场的疲软的程度估计还是超出了北京现代的预期,虽然进行了目标的一次下调,但最终增长的幅度并不如意。
但好深耕中国市场的北京现代对本土市场的驾驭能力还是有的,在进行一次全面的产品调整,尤其是新一代ix35、昂希诺、菲斯塔等等车型进入市场后,在Q3与Q4北京现代表现还是足够给力。而新一代产品的强劲表现也让北京现代在2018年面前守住了阵脚,以79万的全年表现开始了增量发展。
最后
总之,从总量到细分市场的增量调整以及从上而下传导的价格战,都让各个品牌们在2019的Q1可能并不好过,但实际上越是变化快的时候,有着强大应变力的企业就越可以突出重围,尤其是在当前市场与产品都面临改革的情况下。
或许,时代变化的越快,给予新品牌、新序列的机会就越多吧。
为了让大家更加舒服安全地回家过年,车行生活联合嘀嗒出行,发起“万人公益返乡”活动,并将发放50个顺风车公益返乡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