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场首聚纪念园,心怀无极见唏嘘

转眼八月中旬,大娣、巧如特意从金都过来看望轩源。轩源与小珠商量,蕙兰园练拳的地方容纳不了多人,现又有几个新学员,干脆将周日的集练场地转移至纪念公园。就趁着大娣、巧如过来的机会,通知几位师兄,这个周日转场。

周日上午,轩源、大娣、巧如、小明、阿俊、阿坚、阿生、小珠妈妈和小珠……都来到纪念公园,在小珠平时练拳的场地,第一次聚集在这里。

场地有几棵茂盛的细叶榕,撑起一片林荫,遮挡八月猛烈的骄阳。

阳光透过浓密的枝叶,筛撒一地的斑驳光影……大家站开几行,齐齐打拳。

附近有音乐声传来,还有孩子们的耍闹嬉戏,这里却是一片安然宁静。大家随着拳势的流动,各自演绎听不见的心音。

小珠的心情与平时不同,她有点激动,想不到今天,在这里,是一个新的起点!

轩源在一旁关注着每个人的拳态,不时穿梭其中,纠正或调整,小珠感觉又回到双沙岛的时光……

太阳点点高升,暑热阵阵袭人。不一会儿,众人已汗湿衣衫,却依然安静从容,没有燥热难耐。而场中这一众人悠悠的舒放,让路人不禁驻足停步。

打完拳,轩源对各人在打拳中出现的问题给与指点,继而转入对推手的讲解:太极推手的转换机制。

轩源:“无极—太极—多极的产生转换,即涉及对无极的认识。小明你是怎样认为的?”

小明挠挠头,说:“无极是一个感觉,一个意境,或一种状态。”

阿生说:“道不可言,那么无极是不可定义的。人能见的不能见的,认识总结的及认识总结以外的……以人的微小,不能定义无极的宏大。”

小珠说:“嗯!无极不可定义,至于无极是什么,我们如婴儿般安享妈妈的怀抱就是了。”

轩源待几人说罢,点点头说:“不要用我们短暂的生命,我们有限的感觉,去定义无极。不要企图用语言,或文字,去概括无极。我一路走来,只有圣人所言的方向,照这个方向去走,不要再去解释,用圣人的智慧,引领我们前行。”

“无极不能定义,但又是你心的认知,所以无极在你心中!守着心中的无极,动作只是随动。”

轩源让小明出来搭搭手。

“推手中,双方互为一体。对方动,我守我的无极,因对方动,而从无极中生出太极。我安静了,我融入在我心中的无极,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我进入推手的状态。我不是我,我只是融入了,你摸我就如摸着虚空。无论你快或慢,我都是这样!”

“你这里一有实意,我在无极中生出一极,加大你的不平衡,你就被起动了。这就是无极至有极的过程,太极在这两者转换过程中极短暂,转瞬即逝,如电光闪石般瞬间便已完成,这三位一体,才完整。”

“太极推手的转换机制,就是从无极转化为太极至多极的变化机制。”

“太极是无极转换为多极的其中一个的状态……”

讲解后,便是自由组合打拳或推手。

轩源与大娣、巧如细致讲解一番,再过来与小珠搭手。

小珠一举动就挡,或掤。轩源再三说明,小珠随他的示意去感受:肩不动,胳膊卸掉!而且在对方过来之前就卸掉……忽然感觉到,心中守着中轴,肩与膀的空间打开,臂膀旋动但肩不动,他们说松了!且对方的力落不到丹上。

轩源肯定这个感觉:“不能让对方摸到丹。但丹又是与手脚联系的,搭手就摸在手脚上,如何不能摸到丹呢?丹与手脚联系,是虚连,不是实连!实连就被摸到了。”

这对小珠是一个新的感觉!

这也是动静关系的一个写照。轩源与小珠推手的过程中,小珠从之前的不知所谓的动态,开始感觉到运动中的安静。肢体的动,是随对方的动而动,但这个动,始终是在静的包容下。

在对方的刺激下,肩保持不动,即寓意在运动中,还是要保持着不脱离广袤的虚静……无极,它时时包容着太极、多极。明白这个关系,拳架、推手……始终心系无极,如师所说的,守着心中的无极,与逻辑思维、思想、动作无关,是心的依归……

盘拳时,小珠由此而有新的感受:虚静的无极包裹着自己,运动的,只是从肢体延伸到无极球壁上的点,点在球壁上划过而带动肢体动作举止……这些点透过肢体,都能联到丹,点的运动,是丹指挥……

忽然感觉,当每个点都有了内与外的联系,通过肢体表达出来,身体的每一处都通透了,这不是局部做到的,它是本来如此,极自然的浑然一体的太极球。

旋动的太极球,在不动的无极中,以运动体现虚静的无极;

以客体体现主体;

运动,是在虚静的包容中;

动,在静中;

太极,在无极中……

二者的关系,是这样圆融。

打拳,把这动与静的关系表达出来,通过动表达静,通过太极感悟无极……

如果打拳时还在想着招式,想着无人当有人,那很难感受这种动中之静,静中之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母与子的关系了。

晚上,小珠与轩源通电话,讲到自己新的感受,轩源为她有新感受而高兴,对她说:

“要明白无极的松空伟大,明白无极生太极,无极与太极是母与子的关系。我们所处的世界,只是在无量的无极中,取出其中微不足道的一点点能量与信息而已。”

“无极的能量、信息取之不尽,取出的能量带着什么信息,就变化出什么现象,这是它的转化机制。太极拳的打、发等等,是无极与太极在转化中显现出来的果像而已。”

“我们人本身,是无极中极其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我们有思想会思考,我们的先贤哲人早已在溯问万物的起源,他们有各自对无极的感悟和表述。”

“抓住经典,用心感悟无极的松空伟大,真空妙有就足够,再不要用自己有限的知见,以管窥豹,自我定义无极。”

“无极不可定义,只可感悟。无极不可拿来主观应用,它发挥的作用是在自然无为时产生,本自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人不能以己之念去控制、去主宰、去干扰……”

这也是轩源针对近来彦老师对无极、太极、多极的论述,看到他的有为定义,欲将无极为己所用的思潮而发。

还有一事让轩源有这番感慨。

轩源:“就在前晚,我和林杰聊了一个多小时电话,感觉他的思想又有波动,真是徒生感叹。当初正是林杰,几番寻觅,追寻太极的本源,与我多年的寻觅不谋而合,我便以此为契机,倾尽我三十多年太极拳的心路历程,剖心解腹,逐步梳理出脉络,并以身心印证,渐成体系。”

“但是随时间流逝,林杰不时生出迷惑,先是他的姨丈是练拳好手,个子不高,体格也不如林杰,但功力了得,七十多岁的人了,林杰也推不动他。”

“林杰便问我,是否也需要练练体能?他的姨丈每天都练体能,冬天在腰间负重,夏天在腿上绑沙包,林杰就是拿他没办法。”

“我解释说,松空才是大道。练体能体力,得到的是暂时,消耗的是自己,终不究竟的……”

林杰这之后安静了一段时间。

“前段时间我去了他那里,给他说了五大法并演绎,林杰甚可心,说得此大法,其他的小法在大法前都不是什么了。我对林杰的悟性和进步皆喜,对他充满信心和期待。”

“可就在前晚的通话中,林杰先是说起太极拳的起源,于明代、清代有一定的发展……最后对太极拳表现出莫衷一是的态度,大概就是太极拳也不是最完善的,世界上也没有最完善的东西,或拳术,等等,他的变化起伏,真让人无可奈何。”

小珠便回忆起在一个太极拳群里,曾有这样的讨论:“太极拳首先是拳,是前人生存、战争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武术,能杀敌的。拳的文化性,是后来受到文化的教养,吸收为心法而成。如果没有技击的功能,只有心法只有文化,是不足以服众的……”

“蒲师叔对此说法的回应是:武术是杀人之技,武道是救人的,是层次的不同。”

轩源对蒲谷子这说法,甚是赞同。他说:“许多人就是坠入这个术之争,在寻觅无极的松空大道上产生了迷惑、犹豫、止步……”

“但他们的迷茫很正常,修习过程,会有很多诱惑、拉拢、干扰,无非考验心志,考验自己是否明确路向,坚定路向,是否能保持中定。所以,也只能心怀无极见唏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