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FET+3886 VS电子管单端甲类制作
先来看一下日本发烧友上条信一的一个DIY线路图:
失真VS功率:
失真 VS 频率
从这个3886的测试结果来看,无疑类似电子管放大器,晶体管放大器的典型失真曲线和频率VS失真跟这个放大器都差距很大。这个结果毕竟是上条先生做的,究竟情况如何呢,自己不去尝尝,恐怕没有直接的体验。同时我又有大胆的想法,结合电子管单端放大器,看看3886的能否做出类似的声音。嘿嘿,反正是试验,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也无所谓。第一步:选定2A3单端作为参考对象。下面是2A3的几个FFT测试结果。负载是8欧电阻。
这个电路的关键是2Sk79这个东东,VFET,当初SONY公司生产的,似乎是唯一的小功率VFET。这个管子的曲线如下:
外形:
实物的外观很特殊,不似TO92L,还要大一点。这个管子的参数很容易查的到,我只谈几个特殊的参数:这个管子的放大倍数大概30,跨导Gm14,内阻2K,耐压160V,就是一个中U的电子管!既然要试验,索性多加几个,LM3886,TDA7294,STK453这三款IC手头都有,那么这三个都来试验一下,都是参照上条先生的电路,去掉了STANDBY电路,改用一个开关,拔下来就STANDBY,插上去就正常工作。手头没有恒流管,就用JFET 2SK373串电阻来代替。阻容原件基本上与原电路一致。二极管1SS120用4148代替。网购了2SC2459,托朋友从国外买了2SK79若干只。因为上条先生试验中,因为2SK79的差异,两个声道放大倍数是不一致的,所以多买一些来配对是必须的。请看几个测试结果:3886:
TDA7294:
STK453:
从上面的FFT测试来看,3886的偶次谐波比奇次谐波大很多(高频的谐波也许是干扰,某些测试中是没有的),这些数据也许对一些IC的争论有点点数据支持。就2SK79+3886的测试结果来看,失真偏小,味精不够,还不足以来跟2A3单端来PK,所以要改造。改造第一步:220K的反馈电阻上并联18K电阻,请看输出FFT:
功率大一点的FFT失真是不是类似2A3了?20K电阻上并联的电阻越小,失真越大,最大输出功率(10%失真)也越小。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其实很多人所忽视的一个方面是电子管功放的输出内阻远大于晶体管机,我这台参考的2A3输出内阻测试结果如下: 机型频率负载输出电压负载电压计算内阻2A31008.891.0037.070.9413.058074052A31008.892.0187.071.8883.2461677512A31k8.891.0047.070.9413.1247345742A31k8.892.0177.071.8923.0693316382A310k8.890.9997.070.9383.004953642A310k8.892.0067.071.8823.05807405由于电子管功放有输出变压器,不能采取ON/OFF法测试输出内阻,所以采取了8.89欧电阻与7.07欧电阻分别作负载,测试功放内阻在3欧左右,这个内阻对于音箱这种复杂的阻抗曲线所带来的输出有着重要的影响。下图是2A3功放配合三种不同的音箱所测试出的输出频响曲线:
一种是全频,一种是加了阻抗匹配两分频音箱,最后一种是一款三分频音箱。这个曲线看起来很吓人,确实是真实的。三分频音箱看起来曲线起伏最大,别以为这款箱子差,VIFA原厂丹麦的工程师设计的,全部采用丹麦生产的VIFA单元制作的。这次测试仅仅测试了幅频曲线,没有结合音箱测试声频曲线,过完年再做测试。既然知道了电子管的输出内阻对音质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么3886的输出内阻也要控制到跟电子管放大器相比拟的程度。OK,一种很极端的3886放大电路出来了。简单描述一下,原理图就不画了。上条先生的图有一个220K的电阻做并联电压负反馈,其作用是控制了3886的开环增益,主要的反馈是由2SK79的内阻来完成的。改进的地方是,去掉220K电阻,增加0.66欧/3W的电阻与喇叭串联,之间串联1.5K的电阻接到3886的反相输入端。此时计算内阻为2.5欧左右,4.4V输出失真为3.4%。FFT测试跟2A3很接近。但是问题来了,最大输出功率在正负30V的电压下,10%失真的功率只有4W!显然这种设计是不能接受的。将0.66欧改为0.33欧,此时内阻约为1.5欧,输出功率也增大到30W左右,但是失真似乎小了一点,直接的听感胆味不浓。于是再增加一级2SK79放大器,增益大约是1.3倍,相当于3886加了一个前级。再看看测试结果。同样的三款音箱:输出2V:
输出8V:
三种不同的音箱负载失真VS输出电压曲线:2A3
2SK79+2SK79+3886
这只是一个实验而已,所以丑媳妇总要露面的,下图是本台机器在一个资深发烧友家里与他的2A3 对比听音的照片。
对比他的2A3单端
结果,还算理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