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畏“拒”!一位青年研究员的综述投稿心得
原文作者:Saurja DasGupta
在实验室关闭期间,Saurja DasGupta以唯一作者的身份写了他生平第一篇综述。虽然文章一度被拒,但他没有放弃,还学到了很多。
“我在决定是否要送审前看了您的手稿。很抱歉地通知您,您的手稿将不会被送去接受外部评审。”
当我醒来看到这份邮件时,那应该是2020年5月底吧,我所在的马萨诸塞州很快就要解除封锁了。居家隔离的这段日子里,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这篇文章,有一瞬间,我感到所有的时间都打了水漂,到头来居然一事无成。于是,我又回去睡觉了。
作为实验生物化学领域的一名研究员,我当初并不知道封锁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渐渐地,我想到了一个不算新的主意:何不写一篇文献综述?博士快毕业时,我开始对RNA分子在拥挤的细胞环境中的行为感到好奇,疫情来袭时,我刚开始从事这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关在波士顿的公寓里,我终于有机会好好读一读RNA在拥挤环境中行为的相关文献了。由于这个工作和我的主要研究项目并不直接相关,于是我决定单干。想到自己之前没有任何写综述的经验,这个任务令我有点激动。
但我很快就意识到,写综述并不简单。大部分期刊只发表它们邀请的资深独立研究人员撰写的综述。高昂的发表费用进一步缩小了我的选择范围。在找到了几本愿意考虑非特邀综述文章的期刊后,我的工作也开始了:埋头看文献、做笔记、列出综述大纲。
起初,我想对所有文献来个全面总结。但后来发现,我很难舍弃那些一开始看起来很重要,但后来证明并不重要的结果。我不停地添加更多的信息,导致最后的文章表述不清、没有明确的主旨。就这样,我把我的非特邀综述投给了目标期刊。
我前后写了两个月,但投稿后才三天就收到了拒稿信。编辑说我的文章不够清晰、缺乏重点。我内心的一部分将快速拒稿归咎于我刚进入学术界不久,而且不是领域内的大咖。但是,与其一味地给自己找借口,我还是决定修改一下手稿,投给另一本期刊。
我先逼自己用一句话总结文献。这个练习帮助我理解了我想写的这篇综述的核心信息。现在,我只需要将我查到的文献结果围绕这个核心信息进行组织就行了。我的核心信息是:分子拥挤喜欢折叠的RNA结构并会因此刺激RNA催化。这虽然谈不上什么突破,但它能帮我把综述内容概念化。
这个过程教会了我做一名无情的编辑是多么重要。我慢慢明白,如果一条信息删掉后并不影响表达叙事,那它就不需要出现在文章里。我肯定有什么地方做对了,因为第二次投稿(向另一份期刊)并没有一开始的障碍,一个月后我收到了要求大修的邮件。
这些修改包括一位编辑和四位审稿人的七页评注。刚开始,这些意见让我害怕和不知所措。一位审稿人称赞了我作为青年研究员的勇敢尝试,但是,他们的建议好像常常延申到了综述的范围之外。在一篇一篇看完了审稿人建议的论文,并在手稿中添加了相关信息后,是时候自信地回复每一条审稿意见了。
虽然我常忍不住想回复:“这个建议超出了综述的范围”,但他们的观点还是让我的手稿增色不少。我们中的很多人都遇到过很苛刻或是很无礼的评注,但撰写综述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吸纳好的建议,忽略那些刺耳的语气。
在封锁期间靠自己努力完成了这篇综述,也让我的居家生活更有规律了。我每天都有起床工作的理由,再不用看着我那无组织的日程表发呆了。我还学会了在没有导师的专业编辑下写作,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进步。
我会建议不能去实验室的青年研究人员写文献综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能让你一口气读完几年来你一直想读的文章,还能让你发现新的研究方向。不过,在开始前要保证以下几件事:
你的综述非常应时,能填补领域内的一个空白。 你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能够批判性地解读研究结果,评价当前的认知缺口和未来的可能方向。 你所在领域有期刊接受非特邀的综述投稿,(最好)不收取文章处理费。
是的,我的综述最后成功发表了[1]。
参考文献:
1. DasGupta, S. Org. Biomol. Chem. 18, 7724–7739 (2020).
原文以My lockdown literature-review challenge标题发表在 2021年1月8日的《自然》的职业特写版块上